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临床护理

来源 :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zhixiangxiaz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研究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患者的预防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40例患者,对血液透析中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在血液透析中的低血压症状显著减少,在护理后血压均保持稳定。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血液透析中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液透析;低血压;预防;临床护理
  Hemodialysis hypotens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clinical nursing
  Chen Xueqian
  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Henan shangqiu, 4761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hypotension occurred during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Choose in June 2012 to April 2012 in our hospital for blood dialysis treatment of 40 patients, in clinical nursing, the patient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Results:The symptoms of low blood pressure in 40 patients in hemodialys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nursing after the blood pressure remained stable.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are 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ypotens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and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hemodialysis; Low blood pressure; Prevention; Clinical nursing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会对血液透析的结果产生影响,造成血液透析的不充分,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很大危害[ 1 ]。因此,为降低血液透析时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应采取必要的预防和临床护理措施。对此,我院专门成立研究小组,分析和研究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患者的预防及临床护理措施,现将研究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40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7例,年龄在55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4±8.5)岁。40例患者总共透析660次,血液透析过程中共发生52例次低血压,发生率为7.89%。
  1.2 护理方法
  ①密切监测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给予其心电支持,每半个小时对患者进行一次血压测量。②测定患者的干体重及脱水量,严格控制患者的水钠摄入量,注意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增加的体重要低于其5%的干体重。③为确保透析有充足的循环血量,在开始血液透析时,给予心衰以及基础血压较低的患者预冲液以补充足够体液。④为提高患者的血浆渗透压,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将心衰或者基础血压较低的患者的透析模式调整为序贯透析模式,并在血液透析的开始阶段,调节钠的浓度至140~145mmol/L。为保证患者体内的水潴留量,防止因钠含量过高而导致口渴,应当在序贯透析开始时,将透析液浓度立刻调至140mmol/L;⑤若有患者伴有高血压,为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应于患者进行透析前,减少或者停止使用降压药物[2]。⑥下调透析液的温度约0.5至1℃;⑦若在血液透析中,出现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应当中断超滤,调节血流量到每分钟80至100ml,同时对患者给氧,并补充生理盐水,直到患者的低血压症状完全消失;如果患者在采取上述护理操作后,低血压症状仍未明显减轻,应及时采用升压药物来进行治疗,常用的升压药物如阿拉明、多巴胺等。⑧为避免患者血糖过低或饥饿过早,应于血液透析前嘱咐患者摄取一定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食时间一般于血液透析前1~2小时,注意保持摄食的缓慢进行。为减少低血压的发生,在患者摄食前可静注高渗盐或高渗糖,以减缓血流量[3]。⑨医护人员要与患者主动沟通,对患者进行透析知识的讲解,消除其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在血液透析中的低血压症状显著减少,低血压发生率仅为1.36%,且发生次数由42例次减少至9例次,相比护理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护理后血压均保持稳定,未对血液透析治疗产生影响。
  3 讨论
  本组主要研究的是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临床护理和预防措施,所有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在临床护理之后均明显下降。血液透析中患者发生低血压,其原因通常有如下三点:
  ①在进行血液透析时,患者因血液透析而加剧了血液容量的降低,造成循环血量过少,进而导致血压的下降;也可能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时增重过度,但干体重不变,医生在测定患者干体重时出错,造成超滤过量,导致血液容量减少,进而导致血压的下降[4]。   ②部分患者本身伴有高血压,为对高血压进行控制,在血液透析开始前,一直在对钠盐的摄入量进行控制,导致患者血液的钠浓度较低,造成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进而导致血压的下降。
  ③部分患者伴有心衰,心脏的舒张能力较差且排出的血液量不足,因此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排出的血液量无法满足其自身的循环代谢,进而导致血压的下降[5]。
  护理人员应当针对血液透析中患者发生低血压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方式。为保持患者血压的稳定,防止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医护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血液透析的模式做适当的调整。
  对照组患者急诊救治期间有6例出现医疗纠纷,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期间有1例出现医疗纠纷。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由于急诊科的护理服务过程中会存在诸多的危机因素,包括相关护理人员本身的因素、仪器设备的性能、医用材料等几大方面。临床研究发现,导致急诊科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医疗纠纷和不良事件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相关工作人员因素;②仪器设备因素;③相关医疗材料因素;④操作者的操作技能因素;⑤护理文书书写因素;⑥科室环境因素。在急诊护理服务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导致危机出现的相关因素,找出合适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理,帮助相关人员建立危机的管理意识和具体的解决应对措施,对急诊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事故发生的减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广大急诊科治疗患者对急诊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5]。
  参考文献
  [1] 张维.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反思[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7(15):191-192.
  [2] 吴欣娟,张晓静,高凤莉.护理人员离职意愿与工作压力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35(14):197-198.
  [3] 席淑华,严爱萍,王雅芳.急诊抢救记录存在的缺陷与防范对策[J].上海护理,2011,15(16):157-158.
  [4] 王燕,张海林,吴继云.实施护理应急预案演练加强护理风险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9,17(10):177-178.
  [5] 席淑华,严爱萍,王雅芳.急诊抢救记录存在的缺陷与防范对策[J].上海护理,2011,15(16):172-173.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分析创伤性休克的临床急救及护理方法。方法:抽取4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回顾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措施,分析患者康复情况。结果:4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存活率95%,死亡率5%。结论:实施早期规范合理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临床急救;护理  Traumatic shock the clinical f
【摘 要】 目的:分析全程优质护理在产妇围产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50例孕妇,按门诊单双号平均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B组患者全程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A组患者比之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比之护理前则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比之护理前则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摘 要】目的:对应用危机管理模式在对急诊患者实施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急诊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25例。采用常规急诊护理管理模式对对照组实施护理管理;采用危机管理模式对观察组实施护理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急诊治疗期间护理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急诊治疗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危机管理模式对急诊患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