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软件是信息化的核心,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都离不开软件。软件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安全,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目前中国软件产业正遭遇着软件人才严重的结构性失调,即缺乏真正掌握软件工程精髓的高素质人才的状况。在“建立大工程观”和“工程集成教育”的世界性工程教育改革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占据着“大工程观”培养观改革的重要地位,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需求;职业能力;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572-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System with Social Demand Oriented
LIU Ze-wen
(Softwar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is the core of informatizatio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various field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oftware, software industry relates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security, which 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Now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is suffering a serious software talents of structural imbalance, it means the lack of genuine software engineering essence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is field. In the "big engineering" and " the project integration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world" project[1], 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with social demand oriented hold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big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reform and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ocial needs; professional ability; teaching system
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和技术进入教学和工作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作为一门使用的工具,计算机不仅在高科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正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和使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正在作为一种家电逐步进入人们的家庭生活之中。
传统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教学和社会需求相脱离。我们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这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要结合社会所需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完成项目任务的角度上主动去学。在课程教学中,用一个完整的体系贯穿其中,便于学生加深对应用软件的理解,特别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发展和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2]。
以社會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初探。
面对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软件工程专业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进行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应针对专业特点,建立"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案例和实践、多形式考核及教学管理制度"六个教学体系。
1 求为目标建立阶段培养的时间体系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建立分阶段培养的时间体系,将全过程分解成引导入门、实践提高、实际应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段教学能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阶段:引导入门阶段。第一、二学年,以项目驱动课程体系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熟练的程序员;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大类通识课程和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为主,拓宽基础知识,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第二阶段:实践提高阶段。在前两学年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学年,分模块进行项目设计及课程教学,进一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软件工程方法的技术人员能力的,并进行团队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实际应用阶段。第四学年,重点培养学生软件工程领域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此阶段可与毕业设计同步进行,模拟软件开发企业的开发模式进行项目设计及项目管理,指导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因材施教,以各自特长的展示为中心,发展个性,根据专业方向进一步强化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企业管理模式,以便毕业后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
2 求为依托构建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前段时间,笔者在一些工厂、企业作过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既具备工业设计基础,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是相当紧缺。说明在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强调计算机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使社会需求与计算机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的。同时,笔者觉得课程的设置,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信息量传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加强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是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课程体系中,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在培养计划中我们除了保留必要的基础课程外,增加了新兴的计算机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强调了计算机辅助在相关课程中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的现代审美意识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创作能力等素质更加全面,努力使学生成为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又具有掌握高技术的新型人才[4]。同时,课程体系中的一些涉及到技术及开发工具,紧跟企业应用及行业发展前沿,随时将一些新兴的成熟的内容吸收进课堂教学。做到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动态调整,做到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前瞻性。
2.2 以开放性为原则设置课程体系
一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全面研究之上。按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内外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域应该包括软件开发新技术、现代软件工程、工程领域背景技术三个主要部分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二是设立双语教学课程。目前制约我国计算机教育提高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英语表达学习能力差,缺乏基本的与世界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在跟踪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方面有很大障碍。重视和加强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学习、交流的能力,对于提高整个计算机教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设置课程。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开够开足核心课程所需要的学时,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将实验课单列,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主要专业课程都应安排设计环节,有些属于让学生了解的课程内容则应安排课程报告,有些综合应用性的课程则应安排案例教学研究,案例教学应在计算机教育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
3 以社会需求为目的设计操作性强的实验体系
3.1 改革完善适应企业需求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针对新技术及企业不断变更的多元化人才需求,以工程化理念指导教学实验室建设。通过建设与业界同步的工程化教育综合实验环境及设立实习基地,为工程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
一是构建符合社会需求不同模块、不同特性具有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等多个层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多元化、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教学目标,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多数课程实验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为认知性导入实验、方法性实验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这种三阶段的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条从编程到软件项目开发的渐进式发展之路
三是实验教材建设。主要指实验指导书,一方面,要尽量选用国家教委获奖的优秀教材,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按社会需求进行编写,使之适应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以及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四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实验主要以课程实践项目的形式进行,从实验目的看主要分为三类:方法性实践、实现性实践、创新性实践。其中,方法性实践是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讲述某种软件开发方法后安排的实践,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实现性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软件项目的开发全过程,一方面将学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软件工具的使用)和团队协作精神。而创新性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在实践项目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引入开放性问题和不确定问题,启发学生在探讨中寻找合理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针对合格的工程化软件人才所应具备的个人开发能力、团队开发能力、系统研发能力和设备应用能力,应设计4门阶梯状的工程实践学分课程: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培养个人级工程项目开发能力;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培养团队合作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
信息系统实践课程:培养系统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
毕业设计实践课程:培养开发软件所必备的设备应用能力。
3.2 模拟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实验管理
一是企校合作,建设与产业水平同步的工程实践环境。
二是实现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实行“实验预约” “实验选修” “自由上机”的开放式管理,完善实验室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的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方法、制度和保障措施。机房开放式管理能增加学生上机的自由度,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机房反复实践,培养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是实现机房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与实验管理体系配套的机房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
3.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是以人为本,实现个性化实验教学。
二是实施在线作业与考试,提供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平台,开发在线作业与考试管理系统。
三是开发成绩管理与选课系统,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四是建设实验教学资源网站,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4 以社会需求为宗旨构建实用性强的实习与设计体系
4.1 完善方法性实践、实现性实践
创新性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毕业设计环节的综合性。从选题与安排入手,采取教师与学生间双向选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倾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使毕业课题成为学生找工作和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的垫脚石。学生就业倾向与毕业环节相结合,利用指导教师的横向科研课题使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提供就业机会。对于那些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毕业后就职合同的学生,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一般来讲,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承接该单位的实际需要课题作为毕业环节课题。这种题目一般会较快地投入制造或使用,对学生综合训练也很有好处,工作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学校在积极支持的同时为了保证质量,科学规范管理,制定了相关制度。学校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管理,并签订相关的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毕业环节质量。
4.2 加強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已与株洲市新蓝电脑公司、中南无线电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长沙创智软件公司、株洲联通、株洲移动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随着学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还应开辟更多更好的实习、实训基地。
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为学生在课程学习时提供充分的工程实践机会;工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开发机会,使得学生能在毕业前深入体会企业文化,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5 以社会需要为动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试体系
“教师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这一言语使我领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与方向,学生是主体,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主动地活动才能完成。
改革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网上辅助教学、建立教学网站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以互动式学习替代传统的广播式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滚动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将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引入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将企业反馈和实习生/毕业生反映引入教学评估体系,以此指导教学。
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全方位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就业着想,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为把学生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明,梁旭.JSP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刘乃琦.软件工程教育的特点与问题[J].计算机教育,2004(10):6-9.
[3] 骆斌,张大良,邵栋.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5(1):32-33.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OL].[2005-05-18]. http://www.cer.net/20050518/3137796.shtml.
关键词:社会需求;职业能力;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572-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System with Social Demand Oriented
LIU Ze-wen
(Softwar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is the core of informatizatio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various field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oftware, software industry relates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security, which 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Now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is suffering a serious software talents of structural imbalance, it means the lack of genuine software engineering essence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is field. In the "big engineering" and " the project integration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world" project[1], 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with social demand oriented hold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big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reform and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ocial needs; professional ability; teaching system
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和技术进入教学和工作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作为一门使用的工具,计算机不仅在高科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正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和使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正在作为一种家电逐步进入人们的家庭生活之中。
传统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教学和社会需求相脱离。我们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这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要结合社会所需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完成项目任务的角度上主动去学。在课程教学中,用一个完整的体系贯穿其中,便于学生加深对应用软件的理解,特别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发展和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2]。
以社會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初探。
面对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软件工程专业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进行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应针对专业特点,建立"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案例和实践、多形式考核及教学管理制度"六个教学体系。
1 求为目标建立阶段培养的时间体系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建立分阶段培养的时间体系,将全过程分解成引导入门、实践提高、实际应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段教学能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阶段:引导入门阶段。第一、二学年,以项目驱动课程体系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熟练的程序员;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大类通识课程和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为主,拓宽基础知识,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第二阶段:实践提高阶段。在前两学年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学年,分模块进行项目设计及课程教学,进一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软件工程方法的技术人员能力的,并进行团队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实际应用阶段。第四学年,重点培养学生软件工程领域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此阶段可与毕业设计同步进行,模拟软件开发企业的开发模式进行项目设计及项目管理,指导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因材施教,以各自特长的展示为中心,发展个性,根据专业方向进一步强化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企业管理模式,以便毕业后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
2 求为依托构建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前段时间,笔者在一些工厂、企业作过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既具备工业设计基础,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是相当紧缺。说明在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强调计算机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使社会需求与计算机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的。同时,笔者觉得课程的设置,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信息量传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加强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是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课程体系中,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在培养计划中我们除了保留必要的基础课程外,增加了新兴的计算机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强调了计算机辅助在相关课程中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的现代审美意识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创作能力等素质更加全面,努力使学生成为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又具有掌握高技术的新型人才[4]。同时,课程体系中的一些涉及到技术及开发工具,紧跟企业应用及行业发展前沿,随时将一些新兴的成熟的内容吸收进课堂教学。做到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动态调整,做到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前瞻性。
2.2 以开放性为原则设置课程体系
一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全面研究之上。按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内外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域应该包括软件开发新技术、现代软件工程、工程领域背景技术三个主要部分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二是设立双语教学课程。目前制约我国计算机教育提高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英语表达学习能力差,缺乏基本的与世界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在跟踪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方面有很大障碍。重视和加强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学习、交流的能力,对于提高整个计算机教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设置课程。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开够开足核心课程所需要的学时,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将实验课单列,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主要专业课程都应安排设计环节,有些属于让学生了解的课程内容则应安排课程报告,有些综合应用性的课程则应安排案例教学研究,案例教学应在计算机教育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
3 以社会需求为目的设计操作性强的实验体系
3.1 改革完善适应企业需求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针对新技术及企业不断变更的多元化人才需求,以工程化理念指导教学实验室建设。通过建设与业界同步的工程化教育综合实验环境及设立实习基地,为工程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
一是构建符合社会需求不同模块、不同特性具有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等多个层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多元化、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教学目标,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多数课程实验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为认知性导入实验、方法性实验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这种三阶段的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条从编程到软件项目开发的渐进式发展之路
三是实验教材建设。主要指实验指导书,一方面,要尽量选用国家教委获奖的优秀教材,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按社会需求进行编写,使之适应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以及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四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实验主要以课程实践项目的形式进行,从实验目的看主要分为三类:方法性实践、实现性实践、创新性实践。其中,方法性实践是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讲述某种软件开发方法后安排的实践,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实现性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软件项目的开发全过程,一方面将学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软件工具的使用)和团队协作精神。而创新性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在实践项目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引入开放性问题和不确定问题,启发学生在探讨中寻找合理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针对合格的工程化软件人才所应具备的个人开发能力、团队开发能力、系统研发能力和设备应用能力,应设计4门阶梯状的工程实践学分课程: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培养个人级工程项目开发能力;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培养团队合作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
信息系统实践课程:培养系统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
毕业设计实践课程:培养开发软件所必备的设备应用能力。
3.2 模拟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实验管理
一是企校合作,建设与产业水平同步的工程实践环境。
二是实现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实行“实验预约” “实验选修” “自由上机”的开放式管理,完善实验室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的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方法、制度和保障措施。机房开放式管理能增加学生上机的自由度,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机房反复实践,培养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是实现机房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与实验管理体系配套的机房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
3.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是以人为本,实现个性化实验教学。
二是实施在线作业与考试,提供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平台,开发在线作业与考试管理系统。
三是开发成绩管理与选课系统,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四是建设实验教学资源网站,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4 以社会需求为宗旨构建实用性强的实习与设计体系
4.1 完善方法性实践、实现性实践
创新性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毕业设计环节的综合性。从选题与安排入手,采取教师与学生间双向选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倾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使毕业课题成为学生找工作和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的垫脚石。学生就业倾向与毕业环节相结合,利用指导教师的横向科研课题使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提供就业机会。对于那些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毕业后就职合同的学生,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一般来讲,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承接该单位的实际需要课题作为毕业环节课题。这种题目一般会较快地投入制造或使用,对学生综合训练也很有好处,工作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学校在积极支持的同时为了保证质量,科学规范管理,制定了相关制度。学校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管理,并签订相关的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毕业环节质量。
4.2 加強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已与株洲市新蓝电脑公司、中南无线电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长沙创智软件公司、株洲联通、株洲移动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随着学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还应开辟更多更好的实习、实训基地。
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为学生在课程学习时提供充分的工程实践机会;工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开发机会,使得学生能在毕业前深入体会企业文化,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5 以社会需要为动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试体系
“教师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这一言语使我领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与方向,学生是主体,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主动地活动才能完成。
改革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网上辅助教学、建立教学网站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以互动式学习替代传统的广播式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滚动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将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引入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将企业反馈和实习生/毕业生反映引入教学评估体系,以此指导教学。
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全方位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就业着想,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为把学生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明,梁旭.JSP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刘乃琦.软件工程教育的特点与问题[J].计算机教育,2004(10):6-9.
[3] 骆斌,张大良,邵栋.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5(1):32-33.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OL].[2005-05-18]. http://www.cer.net/20050518/31377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