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钓鱼执法”事件看公民对政府执政能力的网络监督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mei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高速发展,网络监督逐渐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模式。网络监督在推动当今中国政治民主化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然而只有在理性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的引导和规制前提之下,网络监督才能真正够促进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钓鱼执法 网络监督 法制建设
  作者简介:郭颖,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167-01
  
  2009年10月14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18岁男子孙中界驾车经过某建筑工程公司时,看到一年轻人拦车,孙中界开车将他送到了目的地,然而他却被认定为“非法营运”。为证明自己的清白,孙中界自断手指,而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则认为执法机关执法过程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钓鱼执法”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广大网民纷纷跟帖回应。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之下,上海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公开作出道歉。网络监督推动责任政府建设的事实表明网络监督已逐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
  一、公民网络监督的内涵
  网络监督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对国家机关及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目前公民网络监督的主要手段包括人肉搜索引擎,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近几年来,一系列重要的事件通过网络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例如,“钓鱼执法”事件、周久耕事件,躲猫猫事件等。这些事件看似平凡,然而在广大网民的参与与监督过程当中,事实的真相得以浮出水面,政府的行为也在公民的网络监督之下趋于合法化与透明化。
  二、公民网络监督的特点
  网络监督是一种新型政治参与模式,它与传统监督模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监督的优势如下:
  第一,网络监督的参与群体广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3.38亿。如此庞大的网络监督主体在所有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当中代表的最广泛的民意基础。在“钓鱼执法”事件当中,庞大的网民群体形成合力对相关责任部门施加舆论压力,最终促使上海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公开作出道歉。
  第二,网络监督的参与途径简便。与其它媒介相比,网络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公民足不出户即可在网络上浏览信息,通过点击与输入的方式来完成政治参与。在“钓鱼执法”事件当中,以往必须通过严格的程序来解决的案件如今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便得到轻松解决。
  第三,网路监督的社会影响力较大。网络监督由于其参与群体广泛、参与途径简便,时效性强,网络监督往往在短时间内引导的社会舆论走向,从而影响政府决策。例如“钓鱼执法”事件中,在强大的公共舆论压力之下,政府相关部门不得不就此公开作出回应,于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三、公民对政府执政能力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现阶段,由于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不完善,加之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和广泛性,网络监督在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第一,网络监督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导致监督缺乏客观性。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普及速度加快,而相关规范制度的缺失导致网络监督带有较强的主体情绪性。网络在不仅成为部分公民发泄私欲的工具,也成为了一些极端分子散播违法言论的工具,从而严重阻碍的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健康发展。
  第二,网络监督具有匿名性导致网络监督在局部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工具。在“钓鱼执法”事件中,网民通过网络大量搜索相关信息、公开发布评论,其中部分内容具有合理性,但其他一些信息则不免有情绪化色彩。这部分内容违背了网络监督的初衷。借助网络泄私愤的行为不利于公民网络监督的健康发展。
  第三,网络信息来源的不可靠性导致监督具有不稳定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成分复杂,且流动性大,导致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信息来源不稳定、监督效果不明显。同时,网民中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在“钓鱼执法”事件中表现为民众在缺乏对事件理性认识的情况下受到不良势力的操纵,将对政府执政能力的网络监督当成了攻击制度的工具。
  四、规范网络监督的办法
  网络监督仍然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只有在理性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的引导和规制前提之下,网络监督才能真正够促进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发展。
  第一,立法机构在网络监督方面进行适度的法制建设。规范网络监督,立法是关键。我国《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因而立法机关要加大网络监督的法律建设力度,要力图使网络舆论监督中的评价、讨论、互动、传播等各种行为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二,政府应正确引导管理网络监督。作为被监督对象,政府一方面要正视公民的网络监督,积极回应广大网民提出的问题,努力纠正自己的行为,以此来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提高公民科学的网络参政参政意识。
  第三,网民应将网络监督与其它监督相结合。网络监督不应是一种孤立的政治参与模式,它应该与其他政治参与模式相互互动。例如,网络监督与报纸电视相互动。此外,政府应积极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创新传统政治参与模式,使得公民能够随时随地更方便的参与政治生活。
  当今社会,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当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积极有效地引导和规范网络监督,当整个社会都能够比较理性的参与到网络监督当中,当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健全和完善的时候,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媒介必定会推动中国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网络监督如何更有力?.人民网.2009年10月13日.
  [2]网络监督:蓬勃中呼唤规范.人民网.2009年02月03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