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堂网络环境下小学高年级精略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究课。鉴于课文篇幅较长,使用精略结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这两篇文章都紧扣“父母之爱”这一单元主题,都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徐老师巧妙地将写法相似、主题相近的精略两篇文章结合起来教学,实现了学法迁移,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下跨越式教学理念。本节课还使用了SURF协同阅读工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会和相互间充分的阅读交流与探究,还促进了深度的个性化阅读。
传统课堂中,“替代阅读”占了阅读教学的很大一部分,而跨越式课堂更多的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根据深化主题等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几篇文章,如本课中徐老师选取了《父子亲情》、《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伟大的母爱》、《天亮了》等几篇文章,让学生有选择地自由充分阅读。SURF工具的使用可帮助学生在阅读时进行及时摘录、注释、评论、质疑等,如学生在阅读时发表的感想 “母亲宁愿自己挨冻,也不要儿子受冻。母爱真伟大啊”及添加的评论“这句话真有文采!而且用了拟人句”……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评论,还可以通过“评论共享”看到别人的评论,从而触发情感,实现情感的进一步升华!SURF工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及时地与同伴交流探讨,从而激发联想,产生共鸣,最终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在网络环境下,利用SUFR工具发挥传统阅读所无法实现的优势——协同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还能让学生积累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素养也会随着积累和运用而提高。
协同阅读工具有以下用途:①学生自学摘录、注释和批注、画概念图等(如图1);②形成班级协同阅读圈,利于班级阅读交流和共享;③教师进行过程监督——阅读监控(如图2)。
● 牛刀小试,成果与问题并存
在SURF工具的支持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讨论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但随着SURF工具应用的深入和频繁,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1.阅读工具使用凌乱
SURF作为学习辅助工具,其功能很齐全,但是也有重复,如“评论”和“图形面板”上的“我的评论”,“图形面板”上的“帮助”和“我的疑问”也异曲同工。学生的年龄特征就是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不能长时间注意。过多地选择工具会忽略工具本身的意义,这样不但没有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阅读的质量,反而会被工具所吸引,这种情况在一开始使用的时候特别突出。
2.评论和批注内容空洞
SURF工具既能让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对学生的积累有着不可或缺的功用。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使用的时候总是随意摘抄、简单评论,阅读只停留在表层面上的理解,并没有读深读懂,工具的使用只是作为一个装饰而没有用到实处。主要有如下表现。
摘抄简单。这种随看随摘抄的习惯形成虽然是学生阅读专注深入的表现之一,但是时间久了,学生的习惯变成了随意,开篇就把整个页面都摘得五彩缤纷,而且并没有形成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意识,只管摘,不管理解。
评论肤浅。学生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只会从大体上评论,而且评论空洞、表面,这样对于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并没有很大的帮助。
3.在阅读水平上发生两级分化
每位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的深度不同,运用工具的效果自然会不同,阅读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差别。协同阅读为学生的阅读配备了积累知识的钥匙,但是班级内阅读水平有可能发生两极分化。
积极阅读和运用工具游刃有余的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圈的扩大,阅读水平、评论水平不断提高,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他们会积极配合和响应新功能的使用,而且很快就能把新功能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去。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加,自主性也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而得到很大的提高。
部分学生阅读兴趣高,但是工具运用不多,阅读不积极的学生也比较突出。使用工具的目的是深入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但是有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是看而没有很好地积累自己的知识。比如,使用“图形面板”时,积极使用工具的比消极使用工具的学生会理解得更加深入,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拉开了距离。
课外阅读的延伸不仅仅是为了拓展课文的内容,还要为写作打基础,SURF就是最好的打基础的工具。它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光阅读而没有交流,那只能停滞不前。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很多学生阅读量不少,还是下笔难。长期以来,阅读的差距造成写作的差距,两极分化便发生了。
● 简单引导,轻松使用
无论多么先进优秀的技术,如果使用不当,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SURF协同工具的使用也是如此。每个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学习特征、语文教学目标等教学生合理地使用工具,让协同阅读工具成为教学、学习的好帮手。
1.明确阅读目的,培养阅读兴趣
首先,在使用工具前介绍工具,让学生明确工具的作用和意义。这点可以避免学生本末倒置,光被好玩的工具所吸引而忘记这个工具的功用与意义。其次,明确运用工具的目的是让学生专注阅读,要把SUFR工具很好地利用到阅读中去。
2.分段使用,优化功能,提高阅读质量
SURF工具的功能很多,可以将SURF分为三类,并且分三个阶段让学生在阅读中使用。
(1)分类
第一类:辅助类。包括“摘抄”、“添加注释”和“网络搜索”。
第二类:提高类。要求学生主要运用“图形面板”中的“我的笔记”、“我的评论”、“我的疑问”、“寻求帮助”和“我的联想”。
第三类:实际运用类。包括“概念图”和“阅读论坛”。
(2)三阶段
第一阶段:三年级上——学会摘抄评论。“摘抄”与“添加注释”比较简单,刚开始,在学生的阅读速度不高和阅读量不大的情况下进行,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关注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词语等情况可以通过搜索工具自行解决。
第二阶段:三年级下到四年级——使用“图形面板”。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运用,从简单到复杂,为写作打基础。
第三阶段:五、六年级——画概念图和阅读论坛。
这个划分只是照顾全班学生的总体水平而设置,由于两级分化的出现,如果让学生掌握过多的功能,只能徒增累赘;但是,部分学生如果有能力,在四年级就可以尝试画概念图等。
3.融合重复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图形面板的功能非常多,一开始使用的时候学生都很好奇,愿意使用五花八门的工具来显示自己阅读的效果,但是殊不知这样反而影响了阅读质量。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秉持一个宗旨:功能不在乎多,而在于使用,如可以指导学生经常使用“你的笔记”、“你的评论”、“你的疑问”、“寻求帮助”。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能够使用固定的工具完善自己的资料库,深入理解文章,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4.指导阅读,精华批注,提高阅读效果
为了使学生在运用SURF时提高阅读效果,可以做如下阅读要求。
(1)评论或者做笔记,要求明确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评论与做笔记的方法。然后,树立典型,每次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评论和笔记进行交流,效果比一味地说要好很多。可喜的是学生还把这样的评论方式运用到修改作文去了。
(2)师生共同阅读
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吸收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在不断争论与讨论中提高的过程。而师生之间的讨论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坐标,实践证明,教师如果参与到阅读中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更高。
(3)鼓励学生之间讨论
相比师生的讨论,生生之间的讨论更为自然与真实,更能激发同一水平上的思想火花。而且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更容易在错误中寻找正确的声音,更能体现自主性、独立性。
(4)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要认为范文就是完美无缺的。这种质疑的方法对于学生的促动非常大,学生不但学习了作品好的地方,自己提出的不好的地方会记得更加牢固,对于写作也有益处。
● 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引导、课外阅读的指导、工具的使用的指导方面都应该循序渐进。技术的使用,不是越华丽、越强大越好,而是真正地适用于课堂教学,适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面对技术应用,教师应该时刻怀着一颗乐观的心,在教学实践探索中,逐步寻求最优化的应用策略和方案。
传统课堂中,“替代阅读”占了阅读教学的很大一部分,而跨越式课堂更多的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根据深化主题等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几篇文章,如本课中徐老师选取了《父子亲情》、《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伟大的母爱》、《天亮了》等几篇文章,让学生有选择地自由充分阅读。SURF工具的使用可帮助学生在阅读时进行及时摘录、注释、评论、质疑等,如学生在阅读时发表的感想 “母亲宁愿自己挨冻,也不要儿子受冻。母爱真伟大啊”及添加的评论“这句话真有文采!而且用了拟人句”……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评论,还可以通过“评论共享”看到别人的评论,从而触发情感,实现情感的进一步升华!SURF工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及时地与同伴交流探讨,从而激发联想,产生共鸣,最终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在网络环境下,利用SUFR工具发挥传统阅读所无法实现的优势——协同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还能让学生积累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素养也会随着积累和运用而提高。
协同阅读工具有以下用途:①学生自学摘录、注释和批注、画概念图等(如图1);②形成班级协同阅读圈,利于班级阅读交流和共享;③教师进行过程监督——阅读监控(如图2)。

● 牛刀小试,成果与问题并存
在SURF工具的支持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讨论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但随着SURF工具应用的深入和频繁,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1.阅读工具使用凌乱
SURF作为学习辅助工具,其功能很齐全,但是也有重复,如“评论”和“图形面板”上的“我的评论”,“图形面板”上的“帮助”和“我的疑问”也异曲同工。学生的年龄特征就是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不能长时间注意。过多地选择工具会忽略工具本身的意义,这样不但没有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阅读的质量,反而会被工具所吸引,这种情况在一开始使用的时候特别突出。
2.评论和批注内容空洞
SURF工具既能让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对学生的积累有着不可或缺的功用。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使用的时候总是随意摘抄、简单评论,阅读只停留在表层面上的理解,并没有读深读懂,工具的使用只是作为一个装饰而没有用到实处。主要有如下表现。
摘抄简单。这种随看随摘抄的习惯形成虽然是学生阅读专注深入的表现之一,但是时间久了,学生的习惯变成了随意,开篇就把整个页面都摘得五彩缤纷,而且并没有形成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意识,只管摘,不管理解。
评论肤浅。学生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只会从大体上评论,而且评论空洞、表面,这样对于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并没有很大的帮助。
3.在阅读水平上发生两级分化
每位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的深度不同,运用工具的效果自然会不同,阅读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差别。协同阅读为学生的阅读配备了积累知识的钥匙,但是班级内阅读水平有可能发生两极分化。
积极阅读和运用工具游刃有余的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圈的扩大,阅读水平、评论水平不断提高,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他们会积极配合和响应新功能的使用,而且很快就能把新功能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去。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加,自主性也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而得到很大的提高。
部分学生阅读兴趣高,但是工具运用不多,阅读不积极的学生也比较突出。使用工具的目的是深入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但是有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是看而没有很好地积累自己的知识。比如,使用“图形面板”时,积极使用工具的比消极使用工具的学生会理解得更加深入,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拉开了距离。
课外阅读的延伸不仅仅是为了拓展课文的内容,还要为写作打基础,SURF就是最好的打基础的工具。它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光阅读而没有交流,那只能停滞不前。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很多学生阅读量不少,还是下笔难。长期以来,阅读的差距造成写作的差距,两极分化便发生了。
● 简单引导,轻松使用
无论多么先进优秀的技术,如果使用不当,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SURF协同工具的使用也是如此。每个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学习特征、语文教学目标等教学生合理地使用工具,让协同阅读工具成为教学、学习的好帮手。
1.明确阅读目的,培养阅读兴趣
首先,在使用工具前介绍工具,让学生明确工具的作用和意义。这点可以避免学生本末倒置,光被好玩的工具所吸引而忘记这个工具的功用与意义。其次,明确运用工具的目的是让学生专注阅读,要把SUFR工具很好地利用到阅读中去。
2.分段使用,优化功能,提高阅读质量
SURF工具的功能很多,可以将SURF分为三类,并且分三个阶段让学生在阅读中使用。
(1)分类
第一类:辅助类。包括“摘抄”、“添加注释”和“网络搜索”。
第二类:提高类。要求学生主要运用“图形面板”中的“我的笔记”、“我的评论”、“我的疑问”、“寻求帮助”和“我的联想”。
第三类:实际运用类。包括“概念图”和“阅读论坛”。
(2)三阶段
第一阶段:三年级上——学会摘抄评论。“摘抄”与“添加注释”比较简单,刚开始,在学生的阅读速度不高和阅读量不大的情况下进行,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关注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词语等情况可以通过搜索工具自行解决。
第二阶段:三年级下到四年级——使用“图形面板”。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运用,从简单到复杂,为写作打基础。
第三阶段:五、六年级——画概念图和阅读论坛。
这个划分只是照顾全班学生的总体水平而设置,由于两级分化的出现,如果让学生掌握过多的功能,只能徒增累赘;但是,部分学生如果有能力,在四年级就可以尝试画概念图等。
3.融合重复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图形面板的功能非常多,一开始使用的时候学生都很好奇,愿意使用五花八门的工具来显示自己阅读的效果,但是殊不知这样反而影响了阅读质量。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秉持一个宗旨:功能不在乎多,而在于使用,如可以指导学生经常使用“你的笔记”、“你的评论”、“你的疑问”、“寻求帮助”。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能够使用固定的工具完善自己的资料库,深入理解文章,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4.指导阅读,精华批注,提高阅读效果
为了使学生在运用SURF时提高阅读效果,可以做如下阅读要求。
(1)评论或者做笔记,要求明确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评论与做笔记的方法。然后,树立典型,每次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评论和笔记进行交流,效果比一味地说要好很多。可喜的是学生还把这样的评论方式运用到修改作文去了。
(2)师生共同阅读
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吸收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在不断争论与讨论中提高的过程。而师生之间的讨论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坐标,实践证明,教师如果参与到阅读中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更高。
(3)鼓励学生之间讨论
相比师生的讨论,生生之间的讨论更为自然与真实,更能激发同一水平上的思想火花。而且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更容易在错误中寻找正确的声音,更能体现自主性、独立性。
(4)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要认为范文就是完美无缺的。这种质疑的方法对于学生的促动非常大,学生不但学习了作品好的地方,自己提出的不好的地方会记得更加牢固,对于写作也有益处。
● 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引导、课外阅读的指导、工具的使用的指导方面都应该循序渐进。技术的使用,不是越华丽、越强大越好,而是真正地适用于课堂教学,适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面对技术应用,教师应该时刻怀着一颗乐观的心,在教学实践探索中,逐步寻求最优化的应用策略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