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师生合作探究的“研究室”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sxxzzss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极力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要点,并加以举例说明。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并不能够与课堂很好地融合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很少有自己主观的,创造性的思考和见解。教师是创新课堂的建设者,教室应该是师生合作探究的“研究室”,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富于创造性的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让传统的数学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鼓励为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与积极思考相结合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只做“听客”和“看客”,而是要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来。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做到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极力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和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和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而且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面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中数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数学相对困难。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年级越低表现越明显。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源自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教材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并结合教学内容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
  “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累,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读性,这对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試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不断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作为一位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总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课堂上让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越发变得春意盎然, 精彩纷呈。
  (作者为江苏省泗阳县致远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是数学发展与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杂乱无序的课堂教学中,探究综合与实践课的课型范式,可以让教师既能规范课堂流程、优化课堂结构,又能适时灵活调整,形成有个人特色的综合与实践课。课型范式的探究有利于推进综合与实践课常态化实施,有利于改进教师专业化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长足发展。  关键词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 课型范式 必要性 实施建议  一、探究综合与实践课的课型范式
语文课好上,都是中国人,都能听得懂;但也难上,都能懂,还上什么?怎么上?目前有两种倾向比较突出:一种是拿教参书当圣旨,把课文掰碎了喂给孩子,这样的课堂成了工厂的流水线,全体学生在“车间主任”的指挥下,按既定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还有一种活动内容丰富,形式也多样,讨论加鼓掌,不亦乐乎,但往往流于预设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或于无疑处强设疑,于有疑处轻描淡写,乃至选择性忽略,热闹掩不住形式大过内
实施"智能制造"不断推进我国制造业智能升级,导致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和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企业面临"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局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主持人语  毋庸置疑,人的素质是可以习得的,但人们却总有一种误解,认为培养人这项复杂工程的“工地”不在学校,就在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素质逐渐成为某种技艺、特长的代名词。然而,没有生命意识的觉醒、人性的复苏、行为规范的养成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等,那么学生无论有什么专长,都像一束精美的塑料花,只有漂亮,没有花香。素质教育的刻度到底指向哪里?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话题。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后,
文章通过对典型建筑起重机械设备事故及其原因的阐述,针对南京市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监督管理的现状,结合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提出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管理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消费者成为成熟的消费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掌握避免受侵害的有效方法。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案例;能够依法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享有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不履行消费者法定义务的行为作斗争。  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作为消费者的权利义务观念,正确行使消费者的权利,自觉履行消费者的法定义务,提高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课堂生态是指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应然状态。当下中小学的课堂生态怎样?应该说是不尽如人意。
新课改推行这些年,"师退生进"的概念已被广大教师所熟悉,但是它真的深入人心,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吗?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教育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应用意识和自主合作的探索精神。那如何上好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这就需要从素材选择、活动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