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非遗进课堂与文化自信的提升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sgdf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连云港师专依托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和实践传承基地,通过在非遗+、“非遗课程”建设+、“非遗文化”运行机制+、结构化教学团队+、实践养成活动+、非遗学生社团+线上线下齐联动推广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构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音乐教育双平台融合的模式。以“六位一体”的非遗教育传承活动,实现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知行合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增强全市青少年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音乐非遗;传统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171-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高校一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阵地,是保护和弘扬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桥梁和场所。肩负履行非遗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发挥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让非遗项目走进高校是弘扬和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地育人、保护和美育建设,是培养广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对增强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性价值和意义。
  一、背景
  海州五大宫调是江苏明清俗曲的珍贵遗产,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是连云港市唯一拥有音乐专业的高校,当仁不让承担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并于当年筹建了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同时被市文化局确定为市级传承基地。
  基于以上思考,作为地方高校,连云港师专立足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大学学科优势,以保护与传承海州五大宫调国家级非遗为己任,不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利用非遗文化传承与艺术实践成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服务连云港非遗文化建设,构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音乐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二、探索和实践
  作为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基地,以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组建为关键点、科学研究为支撑点、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学生社团建设为着力点、非遗活动展示交流为实践点、学生培养为落脚点的“六位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推进广大学生更好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一)非遗+传承研究,反哺音乐教育教学
  连云港师专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创建以学习传承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始终与传统小曲堂紧密联系互动和重视培训师资与项目展示队伍建设的特色。依托现有工作环境及科研平台,集中学校相关学科研究力量,加强校内外学术力量的协同创新,推出相关研究领域的系列成果,有效促进学科建设水平。一方面整理总结本体研究已有成果,扩大其积极影响,探索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再一方面要将研究重点向应用转移。探索一种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存活于民间的传承途径,开发课程资源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在校园文化多面融合的学术氛围中,使非遗进入更广的知识系统,拓展多样的可能性,观照这种民间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更好地推动知与行、古与今的深层交融;批批科研成果迅速推出,为“非遗”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从而不断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二)非遗+特色课程,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
  近年来,师专加大对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支持力度,以学生课堂教育教学为切入点,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构建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化”课程。如《海州五大宫调演唱》课,将其纳入本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专业选修课“声乐拓展模块”中,每年的大一新生在第二学期都必须修2个学分。通过课堂教学构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地方文化传承能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2]。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觉。研究所教师深入挖掘所授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思政理论、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课程为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将海州五大宫调曲目选编成地方补充教材《海韵新声》,推荐从三年级到九年级的欣赏与学习曲目。之后,连云港的高校和中小学陆续将此校本课程引入,催生了一批获奖节目与教学成果的获奖论文,形成了本市艺术教育的一大地方特色。使得这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接地气,其社会影响力以及在中小学间的认同感得到了提升。
  (三)非遗+培训推广机制,让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高校教师肩负对地方非遗文化保护思想意识启蒙、技术支持以及宣传的重要历史责任。连云港师专组织全市中学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全员专项培训,建立全市中小学非遗推广机制,推动“非遗国宝”项目进中小学课堂。每个参加专项培训的音乐教师要学会两首以上“宫曲”大调的代表作,做到“人人都知非遗保护的必要,人人都参与此项目代表曲目的学习,人人都能选曲上台展示汇报”。当时海州實验小学音乐教师的“寒假作业”之一,《毕业班》就是根据传统曲目《俏豆丹上花轿》改编而成的。经过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项培训,为全市范围内系统性非遗传承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机融入了我市中小学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实现地方非遗保护工作和中小学美育教育二者的有机衔接,让全市中小学生对非遗更为熟悉,近距离与非遗进行互动接触,同时实现地方非遗在青少年身上的继承与发展。这项工作的开展在江苏省也属于积极的先行者。中小学生们多角度的参与,让海州五大宫调所散发出的魅力与文化内涵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为音乐教育的特色塑造注入新活力。从2010年开始,海州区教育局区所属的22所中小学校开始全面传唱五大宫调,涉及学生3万余人。
  (四)非遗+结构化教学团队,发挥专业集群优势   高校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地拓宽视野,探索新途径,构建专业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内掘外引,校内外教育跨界融合,形成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结构化团队,近年来已经培育形成了一支“大师引领、骨干支撑”传承与研究的活态传承骨干队伍,彰显高校特色音乐教育在社会服务职能中育人模式。特聘国家一级编剧朱秋华、海州五大宫调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长兰、市淮海剧团淮海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一君等大师不定期来校讲学,开展传承活动,以师带徒的方式对音乐教师和部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手把手的传授,建立传帮带的关系。为当代大学生们展示海州五大宫调民间艺术的魅力,促进非遗项目在师生中的传承,增强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如今已有不少毕业生分布在连云港市各中小学,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教学任务。校内由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学校科研带头人、音乐学院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专业教师组成,在开展海州五大宫调的本体研究、传承展示和推动“非遗”项目进课堂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海州五大宫调的历史价值。
  (五)非遗+实践养成活动,汲取传统文化力量
  随着非遗进校园逐渐深入,其重点从传播、鉴赏层面渐入实践层面,走向知与行的深入融合阶段。将课程资源、教师资源与实践资源有机整合,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以实践来贯串音乐教学的课堂内外,触类旁通,做到知与行的融合,学以致用。围绕地方非遗文化传承活动的开展,将非遗文化教育融入暑期社会实践和主题党日(团日)等活动中;依托“海韵新声”海州五大宫调社团、大学生管乐团等学生社团,结合连云港市文化遗产日重要时间节点,为学生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平台;邀请市文廣新局艺术研究所人员、五大宫调资深研究专家、市教委音乐教研员、老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参与课内外活动教授,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和现场实践体验活动,向青年人传递学校与国家同频共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自觉,学生体验和感受到地方非遗文化和音乐的魅力,汲取校园文化的浸润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彰显为立德树人新典范,具有一定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力。
  (六)非遗+学生社团,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青年人是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丰富第二课堂的重要途径。作为大学生,不仅要传承文化,更是一种民族力量。2007年,在校团委和音乐学院分团委的支持下,“海韵新声”艺术社团成立。通过开展非遗社会实践、讲座、知识展览、志愿者工作等在内的诸多非遗专题系列活动,将音乐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元素结合,让大学生有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鼓励大学生亲身参与学习、体验并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中来,成为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
  (七)非遗+线上线下平台,做好新时代宣传推广
  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不断拓展,非遗推广的内容要更为丰富,形式也随之创新,这也是顺应新时代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连云港市文化部门和高校通过搭建校园宣传展示平台,线上线下齐联动,发挥非遗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联动效应,大力宣传推广非遗传承与创新成果。
  线下结合传统节日,参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会和本市文化博览会等活动,通过创作体验,更多师生参与非遗创作,参与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与创新,爱上地方非遗。线上通过市广播电台、市非遗网、市民俗网、大中小学校园网站和微信平台进行地方非遗文化宣传;或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大师在线授课,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成效
  以非遗传承为抓手,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协同并进,始终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艺术实践,强化高校育人理念,项目的有效开展,得到了各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得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一)推广非遗成果,实现教育与传承深度结合
  立足本土实践,拓展育人平台和载体,通过进课堂、社区和基层,进行艺术交流和实地调研,促成高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结合。在本市高校、中小学的校园内已形成了热爱非遗,重视非遗保护传承的氛围。如2007—2019年组织“海韵新声”社团和音乐教师参加连云港市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2016年成功举办海州五大宫调荣列中国非遗国家级保护名录十周年学校传承成果专场汇报演出,并制作成了《海韵新声》DVD出版发行。
  同时引导师生参与非遗传承志愿服务活动,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对非遗项目的认知。2017年获得了江苏省最具人气博爱青春项目奖、优秀项目奖,是全省唯一荣获两项殊荣的项目;2018年为云南、甘肃当地儿童带去“知行型”新媒体融合艺术教学课程,使800人直接受益,2000多人间接受益,荣获市优秀项目奖,获光明网、视觉江苏、大学生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2019年开展美育扶贫活动之不忘初心“音乐之声”唱响希望小学,在灌云天平希望小学开设音乐课程,是在贫困地区开展美育工作的具体实践,是我校传承教育工作的延伸。
  (二)营造学术氛围,服务本土文化发展
  市政府和学校对此项目每年所产生的教学、科研、演出展示等相关费用都积极地支持与充分保障,确保了本项目持续健康地发展。成员在《人民音乐》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专题研究论文。研究所顾问严淡如副教授撰写的《海曲百日谈》,由市艺术研究所与师专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刊印60万字文字资料内部推荐交流。2016年6月在全国海州五大宫调研讨会会上交流先期成果,受到与会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高度评价在保护这一项目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对《海曲百日谈》进行学术化的提炼,进一步以研究成果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与传播,焕发这一国家级民间音乐遗产的生命活力。通过围绕开展本体研究、传承展示和推动“非遗”项目进课堂等工作,推动本土音乐教育工作的文化传承创新性。
  (三)传承非遗文化,绽放艺术实践成效
  高校通过特色文化教育实现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职能联动。举办学校传承成果演出,开展“走进社区日”“海味沙龙”和“海曲网聊”等活动[3],推动中小“非遗”进课堂,涌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创编的五大宫调舞蹈节目《雏凤清鸣话海州》,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优秀创作奖。在非遗传承保护项目驱动的音乐实践教学,对于当下的大学音乐教育有建设性意义。
  四、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路径。作为地方高校,借助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让地方非遗文化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进而实现知行合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形式已经成为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结合新时代和社会发展新要求来重识民间音乐非遗项目“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与发展之间历史与审美价值,让非遗璀璨瑰宝“活”在当下,“活”得长久?这是推动创新的理性思考。
  注释:
  [1]冯 继.音乐“非遗”的学校传承与传播——海州五大宫调个例实践管见[J].当代音乐,2018(06):13—14.
  [2]《求是》编辑部.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3]同[1].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歌、戏曲、说唱等体裁中都蕴含了大量中国声乐演唱所需汲取的精髓和养分,这其中,尤以原生民歌及其“原生态唱法”为代表。多年来,笔者關注并致力于对我国各地原生民歌的搜集和挖掘,又因身为声乐表演博士理论导师,遂对“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唱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意识到,如何将原生民歌艺术化、舞台化,使其更加富有生命活力,这是当代高等艺术院校教师所应肩负起的时代责任
期刊
[摘 要]  杨民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从20世纪开始,他便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民族志等方面的研究。杨先生的文章,从研究内容到学术视野,从写作风格到研究理念,都给年轻学者做了表率。今天,大数据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数理统计、矩阵生成等方面越来越被重视,如能将杨民康先生的学术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將他的研究成果与特点以比较客观的图表或数据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可以让大家学习参考。  [关
期刊
[摘 要]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更是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对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音乐系本科课程的介绍,希冀发掘国内高校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加州大学;音乐系;课程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050-04  2017
期刊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自信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极具中国特色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为人们所传唱。笔者以作品《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分析现代歌曲中对于传统戏曲唱腔的借鉴,并对作品做深度的剖析,同时也为读者提供文字形式的参考。  [关键词]昆曲;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峨眉山月歌》;《春花秋月何时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
期刊
[摘 要]  在众多音乐史普及读物中有这样一本似乎已被人忘记的书籍,那便是刘再生与刘镇钰先生于90年代所写的《中国音乐史话》。笔者重新阅读此书之后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与收获。古语云以史明鉴,可以知兴替。重温经典,传承文化,本文将从此书的三大特点展开叙述,并此做一番笔者的个人评论。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音乐史话;文学性;通俗性;教育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期刊
[摘 要]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展示了两千年华夏文明的辉煌与精髓。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表演程式和韵律唱腔。特色鲜明的戏曲元素,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中较为普遍,以此亦可形成相应的意蕴风格并产生一定的影响。《戏曲场景》是胡晓先生于2006年,应韩国第8届Da-ism现代音乐节委约创作的一首弦乐四重奏作品。作曲家通过对中国戏曲表演程
期刊
常開起词曲
期刊
[清] 江得符詞 丁晓莉曲
期刊
馬小童曲
期刊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图书发展历经坎坷,最终迎来新时代的蓬勃绽放。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图书的编辑、出版、发行作为研究对象,从数据统计、历史语境、社会影响的视角全面记录和阐述新中国戏曲图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从而呈现戏曲图书从计划走向市场,从集成式的项目工程转向剧作家个人剧作出版的发展历程。七十余年的戏曲图书发展之路凝聚了几代戏曲图书出版人的心血。  [关键词]新中国;戏曲图书;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