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反季节果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比如夏天不是产苹果的季节,依然可以买到苹果,一年四季都有香蕉,还有很多是国外的一些水果,更不知道是哪个季节的,我们把不是这个季节生长成熟的水果称为反季水果。有水果吃是好事情,但是如果经常吃反季水果好不好?蔬菜也是一样,各种蔬菜都是一年四季满足供应,很多都是反季蔬菜,那这些反季节的蔬果究竟好不好呢?
反季节食物被催熟,人吃了也会被催熟吗?
这是人们对反季节蔬菜最直接的恐惧——这些激素能一夜之间催熟植物,是否也会把我们的孩子一夜之间催熟?
常常有儿童性早熟的新闻见诸报端:一个叫“月月”的两岁小女孩,月经却已来了一年多。文章分析,饮食是孩子性早熟的重要原因,特别反季节蔬果,几乎都是在激素的帮助下提早成熟的,一定要避免给孩子食用。
但是,这种直接的联想,被专家们否了。因为,把植物催熟的植物激素,和让孩子性早熟的动物激素,完全是两码事。使女孩提前发育的激素是雌激素,这属于动物激素,和植物的催熟剂不是一回事。
在反季节蔬菜的培育中,的确常用到植物生长激素,专业说法叫“植物生长调节剂”。这是因为如果是应季种植,在田野里授粉工作由蜜蜂等昆虫完成。而大棚中就找不到这样的“劳动力”了,这时就必须用到不经授粉也能结出果实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何丽表示,允许使用的植物激素都经过了长时间毒理实验,才进入到实用阶段,几乎无毒或低毒,也会发生降解。而且这跟我们谈之色变的动物激素并不一样。
“调节剂都有明确适用范围和用量要求,只要按照要求使用,是能够保证安全性的。”何丽说。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反季节水果摄入与女童性早熟的关联性研究中,收集了105名性早熟女童病例和反季节水果摄入量,最后并未发现反季节水果与女童性早熟的关联性。
反季节蔬果容易农药超标?
除了激素问题,很多人担心大棚蔬果农药易超标。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棚里通常是高温高湿的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反季节蔬果生长,但同样也适合一些病菌害虫生长。如果不是采用生物防治等手段,就必须大量使用农药。另外大棚因没有雨水和风的冲刷,也不利于农药分解,所以反季节蔬果更容易农药残留。
不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凤兰有不同看法,因为不同种类的农药分解条件不同,不能以“气温高”一概而论。相反,多数情况下,高温更有利于化学物质的分解。
不过专家均表示,反季节蔬菜是否安全跟反季无关,和应季果蔬一样,安全是种出来的,只要植物激素和农药使用合理,一样是安全的。监管部门把住检测关口,农药残留和激素问题都可避免。
除了靠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平时,我们在反季节蔬菜的清洗上,更需要多一份耐心和细心,才能够把反季节蔬菜的农药残留风险降至最低。
反季节蔬果吃还是不吃?
反季节蔬菜跟提倡的“不时不食”的主张似乎矛盾。
“我们常认为反季节蔬菜都是反自然的,这是不准确的。”朱毅介绍,反季节蔬果从来源看有很多种:一类是本身在冬春温暖的热带地区生长的,比如从广东、云南、海南,甚至国外种植,冬季时通过物流配送到市场;第二类是从冷库里搬出来的,在收获季节就已贮藏好,比如常见的土豆、苹果;第三类则是大棚蔬菜。“前两种都不算是反季节,对于生产地而言都是顺应季节的,只是对于消费地而言是反季节。”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主任杨国华也表示,如果是前面这两种反季节蔬菜,也不算违背中医的“逆天时而食”。
众多的农业专家、营养学专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规范种植的反季节蔬菜不存在安全性问题,有问题的也仅仅是口感和营养成分的微小差异。
因此,在面对反季节蔬菜的观点,总结来说基本是:有应季蔬菜时,吃应季蔬菜;没有应季蔬菜时,适当吃反季蔬菜。總比没有蔬菜吃来得好。
反季节蔬果如何吃?
1.优先选择应季的蔬菜水果,不必追求那些不合时宜的水果,不妨等到它们出产的季节再吃。比如春天不必一定要吃西瓜,最好等到六七月再开始大快朵颐;秋天不一定要大吃草莓,因为它是夏季成熟的美味。
2.在缺乏应季蔬菜水果的季节里,吃反季节蔬菜水果总比不吃蔬菜水果要好。
3.如果有可能的话,优先选择本地出产的蔬菜水果。本地产品不仅成熟度好,营养价值损失小,而且不需要用保鲜剂处理,污染较小,运输费用、包装费用、冷藏费用等也较低。
4.尽管皮的营养价值较高,但吃长途跋涉而来的洋水果,或者表皮特别光艳美丽的水果,一定要注意削皮。它们不仅可能打了蜡,而且极可能经过保鲜剂处理。
反季节食物被催熟,人吃了也会被催熟吗?
这是人们对反季节蔬菜最直接的恐惧——这些激素能一夜之间催熟植物,是否也会把我们的孩子一夜之间催熟?
常常有儿童性早熟的新闻见诸报端:一个叫“月月”的两岁小女孩,月经却已来了一年多。文章分析,饮食是孩子性早熟的重要原因,特别反季节蔬果,几乎都是在激素的帮助下提早成熟的,一定要避免给孩子食用。

但是,这种直接的联想,被专家们否了。因为,把植物催熟的植物激素,和让孩子性早熟的动物激素,完全是两码事。使女孩提前发育的激素是雌激素,这属于动物激素,和植物的催熟剂不是一回事。
在反季节蔬菜的培育中,的确常用到植物生长激素,专业说法叫“植物生长调节剂”。这是因为如果是应季种植,在田野里授粉工作由蜜蜂等昆虫完成。而大棚中就找不到这样的“劳动力”了,这时就必须用到不经授粉也能结出果实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何丽表示,允许使用的植物激素都经过了长时间毒理实验,才进入到实用阶段,几乎无毒或低毒,也会发生降解。而且这跟我们谈之色变的动物激素并不一样。
“调节剂都有明确适用范围和用量要求,只要按照要求使用,是能够保证安全性的。”何丽说。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反季节水果摄入与女童性早熟的关联性研究中,收集了105名性早熟女童病例和反季节水果摄入量,最后并未发现反季节水果与女童性早熟的关联性。
反季节蔬果容易农药超标?
除了激素问题,很多人担心大棚蔬果农药易超标。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棚里通常是高温高湿的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反季节蔬果生长,但同样也适合一些病菌害虫生长。如果不是采用生物防治等手段,就必须大量使用农药。另外大棚因没有雨水和风的冲刷,也不利于农药分解,所以反季节蔬果更容易农药残留。
不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凤兰有不同看法,因为不同种类的农药分解条件不同,不能以“气温高”一概而论。相反,多数情况下,高温更有利于化学物质的分解。
不过专家均表示,反季节蔬菜是否安全跟反季无关,和应季果蔬一样,安全是种出来的,只要植物激素和农药使用合理,一样是安全的。监管部门把住检测关口,农药残留和激素问题都可避免。
除了靠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平时,我们在反季节蔬菜的清洗上,更需要多一份耐心和细心,才能够把反季节蔬菜的农药残留风险降至最低。
反季节蔬果吃还是不吃?
反季节蔬菜跟提倡的“不时不食”的主张似乎矛盾。
“我们常认为反季节蔬菜都是反自然的,这是不准确的。”朱毅介绍,反季节蔬果从来源看有很多种:一类是本身在冬春温暖的热带地区生长的,比如从广东、云南、海南,甚至国外种植,冬季时通过物流配送到市场;第二类是从冷库里搬出来的,在收获季节就已贮藏好,比如常见的土豆、苹果;第三类则是大棚蔬菜。“前两种都不算是反季节,对于生产地而言都是顺应季节的,只是对于消费地而言是反季节。”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主任杨国华也表示,如果是前面这两种反季节蔬菜,也不算违背中医的“逆天时而食”。
众多的农业专家、营养学专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规范种植的反季节蔬菜不存在安全性问题,有问题的也仅仅是口感和营养成分的微小差异。
因此,在面对反季节蔬菜的观点,总结来说基本是:有应季蔬菜时,吃应季蔬菜;没有应季蔬菜时,适当吃反季蔬菜。總比没有蔬菜吃来得好。
反季节蔬果如何吃?
1.优先选择应季的蔬菜水果,不必追求那些不合时宜的水果,不妨等到它们出产的季节再吃。比如春天不必一定要吃西瓜,最好等到六七月再开始大快朵颐;秋天不一定要大吃草莓,因为它是夏季成熟的美味。
2.在缺乏应季蔬菜水果的季节里,吃反季节蔬菜水果总比不吃蔬菜水果要好。
3.如果有可能的话,优先选择本地出产的蔬菜水果。本地产品不仅成熟度好,营养价值损失小,而且不需要用保鲜剂处理,污染较小,运输费用、包装费用、冷藏费用等也较低。
4.尽管皮的营养价值较高,但吃长途跋涉而来的洋水果,或者表皮特别光艳美丽的水果,一定要注意削皮。它们不仅可能打了蜡,而且极可能经过保鲜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