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述评

来源 :中州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关于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相关教材、体育教学方法创新以及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评价几方面,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研究密度还不够精细,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拓宽思路,继续钻研。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法
  1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4年起,体育教学法就成为体育理论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适应改进中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师范院校体育系开设了《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课程,这对我国体育教师系统地学习中学体育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由于中学时期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因而我国关于这一培养阶段的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较多,内容涉及角度也非常广泛。但常言道,“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吸收古今中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对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描述,本文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以期为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理论的构建建立基础。
  2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相关研究
  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是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是属于体育教学法范畴。〔1〕但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育教学法又称体育教学论,是体育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它包括体育教学原理、原则和方法。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法或体育教学论中的一个专门讨论体育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范畴。教学方法包含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不能把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同起来,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长久以来,我国有无数学者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体育教学方法的类别、教材、方法创新、改革、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研究成果丰富。以下我们将其主要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
  2.1体育教学方法类别的研究
  认识论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是确定各种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清晰地认识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有助于体育教师更好地掌控体育教学的方向,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目前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以及预防和纠正错误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投入到了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关于快乐体育教学法方面,董华龙、高鹏革、张芝荣、陈兴廷(2010)〔2〕等,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师生情感交流等方面对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快乐体育教学法在武术中的运用,阐述了快乐体育教学的若干体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刘美玲,范乃超(2012)〔3〕等学者对快乐体育教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快乐教学法的方法、特点以及教学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实践对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应该注意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微格教学法方面,袁建国(2002)〔4〕等学者运用微格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的教学程序,肯定了微格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性。蔡锵,赵云宏(2004)〔5〕等也运用微格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学生演示技能微格教学的教学程序。穆萨卡·莫斯顿,萨拉·阿什沃斯,何桂麟(1992)〔6〕等还根据教学中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将教学方式排列成一种发展系谱,并从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师生关系等入手分析了当今广泛采用的多种体育教学法。喻思德,申立(1988)〔7〕等学者为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实际能力而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法,以实现体育动作技术的更好发挥。随着现代中学体育教学的进步,体育教学方法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并呈现出越来越先进的趋势,对此,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的要求来选择最合适和最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
  2.2体育教学方法相关教材的研究
  体育教学方法教材是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框架,按照各个项目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逻辑关系来安排教学内容,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受教育人群健康为主要目的,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体育教学方法的书籍内容。这是体育教学经验传递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体育教学方法科学化的表现。目前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相关教材研究也十分丰富:盛琦(1984)〔8〕等学者简明扼要地揭示了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特点、规律,申明了体育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的原则,并引入了许多精彩的篇章,从理论和时间角度丰富了该教材的内容。彭德华(2001)〔9〕等学者从编写体育教学方法教材的特色和原则出发,认为该教材应突出师范性、时代性、前瞻性的特色,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巧与能力,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王建宇,卞薇,黄爱峰(2010)〔10〕等学者对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的体育教学法教材涉及面较宽泛而不够细致,不仅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及教学评估等,还包括学校体育的功能、训练与竞赛等内容;美国体育教学法教材主要强调体育教学过程,特别强调对学习过程和教学对象的了解及课堂的管理,并对造成中美两国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差异性进行了归因。体育教学方法教材是体育教学方法传递的载体,依据时代的要求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适时的改进,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3体育教学方法创新内容的研究
  任何领域的进步都需要不断地创新,这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任何领域自我更新的过程。体育教学方法是一个以核心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具体授课方式为发散体的集合。在核心教学理念不变的情况下,对具体授课方式进行改进,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水平的进步。目前,体育领域中的学者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挖掘,提出了许多新型的体育教学方法,并取了良好的效果。其中,谷玉冰(2002)〔11〕等学者对师生进行了开放性体育教学法的尝试,并对开放性体育教学法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探索体育教学中运用开放性教学法对青少年创造力训练的效益。高峰、沈野(2005)〔12〕等学者对五步教学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认为该教学法是在健康第一的基准上,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广泛地体现在课堂内外。曹荣芳、庞元鑫(2008)〔13〕等学者对情意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所谓情意教学是指实现从智慧到德性的转化,并认为该教学方法是德性本位的教育,是把情绪提升为情感情操,把人的自然属性提升为人性,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人类理想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使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教学方法。王萍(2009)〔14〕等学者对“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传统教学法中学生体育学习对教师作用的过分强调,而泯灭了学生创造性的弊端,提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问题,以期构建学生自主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陈湘丽(2010)〔15〕等学者将军事思想运用于教学之中,并提出体育教学法中的十六字方针——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灵活运用、因材施教,认为军事思想的体育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规范化地掌握相应的技术动作,并可将矛盾向对立方面转化。胡建业(2011)〔16〕等学者对启发式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了已经运用的众多启发式教学法与教学模式,并对“问题式和思路式体育教学”的实施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他们认为启发式体育教学是对原有的体育教学进行革新的一条新路,是使体育教学逐渐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路径。徐明伟(2012)〔17〕等学者阐述了现代体育教学法中“放”的运用方法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认为要敢于“放”,善于“放”,并在“放”的时候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4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与评价的研究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改革,因为课程是构建学科内容与学习主体(学生)、国家教育整体目标与学校教学活动之间的枢纽。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两者紧密相连、互为条件。因此,作为体育教学改革重要内容的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和体育教学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此问题,我国也有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其中,楼丽琴(2009)〔18〕等学者对体育教学法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革与探索,并对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改革、方法与手段进行了论证。孟艳红(2010)〔19〕等学者对典型的“新视角”下的体育教学法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用体育教学效益这一理念来进行体育教学法的评价,并从系统观出发,对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法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2.5体育教学方法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以上内容外,我国还有部分学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如戴德翔、关颖嵘(2008)〔20〕等学者根据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在学习、教学经验总结和教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非正规体育教学法”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针对学生的个性需求,将正规体育教学法和非正规体育教学法合理结合。程森、张平(2002)〔21〕等学者运用心理实验,从体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验证了成功体育教学法对于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施小菊、张华光(2004)〔22〕等学者探讨了体育教学法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案例的意义,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操作过程,并提出案例教学实践中应正确处理的“三个关系”等。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体育教学方法类别、教材、创新、改革、评价、相关实验以及国内外的对比研究等几方面。内容较为先进和丰富,并具有较多较好的创新方式,这对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需要指出的,目前关于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思路还不够开阔,尤其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还缺乏一定的精细性,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延庆等.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57.
  〔2〕董华龙,高鹏革,张芝荣,陈兴廷.快乐体育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239.
  〔3〕刘美玲,范乃超.快乐体育教学法初探〔J〕.民营科技,2012,(3):88.
  〔4〕袁建国.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的设计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114-116.
  〔5〕蔡锵,赵云宏.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学生演示技能微格教学的设计与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6):109-112.
  〔6〕穆萨卡·莫斯顿,萨拉·阿什沃斯,何桂麟.体育教学法〔J〕.湖北体育科技,1992,(3):38-66.
  〔7〕喻思德,申立.体育教学法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8,(5):20-23.
  〔8〕盛琦.受教·联想·寄望——与《中学体育教学法》编者商榷〔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4,(2):61-63.
  〔9〕彭德华.《体育教学法》教材编写的思考〔J〕.益阳师专学报,2001,(3):107-108.
  〔10〕王建宇,卞薇,黄爱峰.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0,(9):61-64.
  〔11〕谷玉冰.关于开放性体育教学法的理论探讨〔J〕.体育函授通讯,2002,(2):13-14.
  〔12〕高峰,沈野.适合新课程标准的五步体育教学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1-72.
  〔13〕曹荣芳,庞元鑫.情意体育教学法的准实验研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5-148.
  〔14〕王萍.“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法的理论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09,(24):151-152.
  〔15〕陈湘丽.浅议军事思想在体育教学法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0,(11):149-150.
  〔16〕胡建业.浅析启发式体育教学法及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6):140.
  〔17〕徐明伟.对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放”的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2,(4):158.
  〔18〕楼丽琴.体育教学法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2-116.
  〔19〕孟艳红.体育教学法的有效性评价研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9):71-74.
  〔20〕戴德翔,关颖嵘.对非正规体育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3):109-111.
  〔21〕程森,张平.成功体育教学法对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2,(4):442-443.
  〔22〕施小菊,张华光.《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546-1550.
  (责任编辑:李远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闭幕,“人文奥运”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是北京奥运会的灵魂,体现了奥运精神对人和谐而全面发展的追求。中国武术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其文化魅力可见一斑。武术的追求不仅表现出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切关注,还体现出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怀,也是对其自身价值的判断与肯定。武术文化浓缩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
简述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光电活性材料研究进展,设计、合成了多种具有3-D立体结构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其在器件上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聚合物
在现代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资本的概念早已跳出了物质资本的框框,并从人力资本进而发展出社会资本的概念。所谓社会资本通常指人们通过社会交往而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形成的社
【摘要】体育信息技术学科是体育领域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将有利于体育研究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体育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定位、体育信息技术人才社会需求、建立的原则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设体育信息技术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建设原则  1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育已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
2003年我国经济经受住了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基本状况依然良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0053亿元,同比增长8.2%,为近几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
目的:对比腹腔镜和开腹行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卵巢良性囊肿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观察组患者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