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预则成,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预习作为上课前的事先准备和学习,会直接影响听课效果,进而影响到其它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
具体地说,预习就是课前的自学。一般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工作,这个环节对学习影响很大。
一、为什么预习会有显著的作用
1.预习可以提高听课质量。
可以这么说,预习的好处直接体现在上课的时候,而课堂学习在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具体分析预习对课堂学习的促进作用。
(1)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
上课有这么一个特点:学习新知识要用到旧知识旧概念,也可以说,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储备在头脑中的知识。每上一节新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循序渐进。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遵循一定的次序来学习,这样才能更快地前进。如果学生在学习新课时,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了或遗忘了,那就意味着你头脑中的知识的序列或者说学习的阶梯中断了,结果就只好听“天书”了,还谈得上什么课堂收获呢?
总之,坚持预习新课用得着的旧概念、旧知识,不仅有助于扫除学习新课的知识障碍,而且会给课堂学习带来直接的好处,对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起概念系统,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会带来极大的好处。
(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课,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不预习的要强。当然,预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再加上个人才能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在预习时就把教材全部领会,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问题,盼望着上课时能得到解决,这样,听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自然就比较强了。
具体地说,在教师讲已经初步领会部分时,就可以学习教师讲课的思路,并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怎么分析问题的,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的思路高明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当然,也少不了验证一下自己对知识的领会是不是正确。经过这么一番比较,就可以取长补短,不仅会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而且会提高自己学习的自觉性。所以,虽然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听课,但实际上每个人听讲的起点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没有预习的学生,如果再加上基础差,上课时要想听懂就很困难了,因为他根本没有精力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
(3)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如在一次化学课上,教师写完《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板书以后,继续往下讲,当讲了几处知识上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又做了两个演示实验,这时,有一个学生只顾专心地抄录老师的板书,既不听讲,又不观察实验,当提醒他时,他还误认为嫌他抄得慢。当提示他打开《化学》课本时,他笑了,也不再板书了,而开始专心听讲起来。为什么呢?原来,他抄的板书课本上全有,与教师的板书一字不差。可见,不预习的学生,在上课记笔记时,就可能出现上述的盲目性。而预习过的学生,因心中有数,就可以着重记书上没有的部分,至于书上已有的内容,则可以少记,或下课时,再补上,由此可见,预习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面。所以,预习是从上课盲目笔记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好办法。
2.预习可以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
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讲,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生的学习,以课堂学习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形式。教师课上明白透彻地讲,学习方法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最后的学习效果却取决于学习者个人的努力。其中自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自学能力主要是在学校获得的,其中,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条途径。
在教师讲课前,学生先接触教材,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对知识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样,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就会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发现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学会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长期坚持下去,伴随知识的不断增长,自学能力就不断提高。
二、预习的程序和方法
1.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在预习新知识之前,先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将新旧知识相联系去理解新知识。
2.钻研教材,发现问题。
这是预习的重要一步,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是新内容本身,通过认真钻研,在尽量读懂弄通的基础上,找出不能理解的问题,留待教师讲课中去攻克。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知识缺陷造成的问题,发现不足通过询问教师与同学及时弥补,以免影响对新知识的学习。
3.记下重点、难点、疑点。
这样在听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
4.做课后练习,检查预习效果。
通过做练习,既可以检查预习的效果,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
三、在具体预习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预习不要全面铺开。
对于学习基础差或没有搞过预习的学生来讲,最好选择一两门学科事先进行预习,而且最好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学科。以一两门学科作为试点,在取得成效后,再逐渐铺开。
2.灵活安排预习的时间。
要根据学习可以提供的时间来安排预习的时间,不可因为预习占用过多时间而打乱整体计划,学习时间多时,预习可以充分些,学习时间少时,就可以少预习点,钻研得浅点。预习也不一定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弄懂才罢休,留点问题到课堂上,听教师讲解,也是正常的现象。当然,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少,依靠自己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
3.有的学科也可以不预习。
这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这门学科自己学得挺好,是强科,因此可以不预习;另一种是所学的知识系统性很强,与过去学过的知识联系较少。因此,只要把上节课的内容在课后复习好,也就为下一节课做好了知识准备。
具体地说,预习就是课前的自学。一般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工作,这个环节对学习影响很大。
一、为什么预习会有显著的作用
1.预习可以提高听课质量。
可以这么说,预习的好处直接体现在上课的时候,而课堂学习在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具体分析预习对课堂学习的促进作用。
(1)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
上课有这么一个特点:学习新知识要用到旧知识旧概念,也可以说,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储备在头脑中的知识。每上一节新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循序渐进。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遵循一定的次序来学习,这样才能更快地前进。如果学生在学习新课时,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了或遗忘了,那就意味着你头脑中的知识的序列或者说学习的阶梯中断了,结果就只好听“天书”了,还谈得上什么课堂收获呢?
总之,坚持预习新课用得着的旧概念、旧知识,不仅有助于扫除学习新课的知识障碍,而且会给课堂学习带来直接的好处,对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起概念系统,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会带来极大的好处。
(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课,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不预习的要强。当然,预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再加上个人才能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在预习时就把教材全部领会,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问题,盼望着上课时能得到解决,这样,听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自然就比较强了。
具体地说,在教师讲已经初步领会部分时,就可以学习教师讲课的思路,并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怎么分析问题的,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的思路高明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当然,也少不了验证一下自己对知识的领会是不是正确。经过这么一番比较,就可以取长补短,不仅会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而且会提高自己学习的自觉性。所以,虽然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听课,但实际上每个人听讲的起点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没有预习的学生,如果再加上基础差,上课时要想听懂就很困难了,因为他根本没有精力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
(3)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如在一次化学课上,教师写完《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板书以后,继续往下讲,当讲了几处知识上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又做了两个演示实验,这时,有一个学生只顾专心地抄录老师的板书,既不听讲,又不观察实验,当提醒他时,他还误认为嫌他抄得慢。当提示他打开《化学》课本时,他笑了,也不再板书了,而开始专心听讲起来。为什么呢?原来,他抄的板书课本上全有,与教师的板书一字不差。可见,不预习的学生,在上课记笔记时,就可能出现上述的盲目性。而预习过的学生,因心中有数,就可以着重记书上没有的部分,至于书上已有的内容,则可以少记,或下课时,再补上,由此可见,预习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面。所以,预习是从上课盲目笔记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好办法。
2.预习可以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
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讲,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生的学习,以课堂学习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形式。教师课上明白透彻地讲,学习方法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最后的学习效果却取决于学习者个人的努力。其中自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自学能力主要是在学校获得的,其中,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条途径。
在教师讲课前,学生先接触教材,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对知识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样,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就会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发现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学会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长期坚持下去,伴随知识的不断增长,自学能力就不断提高。
二、预习的程序和方法
1.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在预习新知识之前,先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将新旧知识相联系去理解新知识。
2.钻研教材,发现问题。
这是预习的重要一步,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是新内容本身,通过认真钻研,在尽量读懂弄通的基础上,找出不能理解的问题,留待教师讲课中去攻克。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知识缺陷造成的问题,发现不足通过询问教师与同学及时弥补,以免影响对新知识的学习。
3.记下重点、难点、疑点。
这样在听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
4.做课后练习,检查预习效果。
通过做练习,既可以检查预习的效果,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
三、在具体预习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预习不要全面铺开。
对于学习基础差或没有搞过预习的学生来讲,最好选择一两门学科事先进行预习,而且最好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学科。以一两门学科作为试点,在取得成效后,再逐渐铺开。
2.灵活安排预习的时间。
要根据学习可以提供的时间来安排预习的时间,不可因为预习占用过多时间而打乱整体计划,学习时间多时,预习可以充分些,学习时间少时,就可以少预习点,钻研得浅点。预习也不一定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弄懂才罢休,留点问题到课堂上,听教师讲解,也是正常的现象。当然,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少,依靠自己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
3.有的学科也可以不预习。
这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这门学科自己学得挺好,是强科,因此可以不预习;另一种是所学的知识系统性很强,与过去学过的知识联系较少。因此,只要把上节课的内容在课后复习好,也就为下一节课做好了知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