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那么,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打破传统禁锢,转变教学观念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切改革,归根到底是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与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突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构建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大胆打破传统禁锢,开启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此为先导,指导课堂教学。
二、创建有效课堂,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作小组是创建有效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以寻求个性、多样、符合原则的结论,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合作小组,先小组讨论:教材第86页画中同学遇到了哪些险情?你为他们脱离危险想到了哪些好的办法?在我们周围还可能有哪些险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通过课堂合作小组的交流,学生不仅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道理;还知道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机智勇敢地面对不法行为;还学会了辨别方向的多种方法等生活小常识。
三、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拒绝诱惑》这一主题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学生小明经常上网聊天,结识了几个谈得来的网友。一天,网友“凤中笑”在与小明聊天时提出两人一块外出游玩的建议。小明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为此设问:小明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这个问题在学生的讨论时引出了不同的答案,许多学生就“小明该不该与网友见面”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景模拟,让学生思考、合作探究,既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内容化静为动,灵活运用多媒体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教学过程化枯燥为有趣,教学氛围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处于“活化”的状态。如:九年级第一课“五千年文明”这一主题,课本仅有的文字和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图像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就能引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引导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有利于不断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的动力。例如讲八年级“战胜挫折”这一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延伸到“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传播媒体,拓展自己对“坚强意志是战胜挫折最可靠保证”的认识。学生通过这类亲身体验活动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格起了推动作用。
六、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通过引导、启发教学活动,保护和扶持学生主动学习,并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又一重要策略。如在教学如何理解“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这一主题时,我引导学生以“一架飞机”进行思维发散,学生根据“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与“飞机”的特征进行思维发散,从而得出结论:一架飞机比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飞机的客舱比喻成“一个中心”,飞机的导航系统比喻成四项基本原则,飞机的动力系统比喻成改革开放,飞机航行的终点站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及时进行有效的课后反思
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是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的课后反思,既能进一步提高课堂实效,又能促进教师形成积累经验的好习惯。所以有效的课后反思,及时回顾、梳理教学过程,探究和剖析教学设计,才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效的经验或教训,从而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耿帅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04
[2]韩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9
[3]徐留华,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09(12)
[4]黄雄,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1)
(责任编辑 袁妮)
一、打破传统禁锢,转变教学观念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切改革,归根到底是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与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突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构建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大胆打破传统禁锢,开启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此为先导,指导课堂教学。
二、创建有效课堂,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作小组是创建有效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以寻求个性、多样、符合原则的结论,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合作小组,先小组讨论:教材第86页画中同学遇到了哪些险情?你为他们脱离危险想到了哪些好的办法?在我们周围还可能有哪些险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通过课堂合作小组的交流,学生不仅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道理;还知道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机智勇敢地面对不法行为;还学会了辨别方向的多种方法等生活小常识。
三、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拒绝诱惑》这一主题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学生小明经常上网聊天,结识了几个谈得来的网友。一天,网友“凤中笑”在与小明聊天时提出两人一块外出游玩的建议。小明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为此设问:小明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这个问题在学生的讨论时引出了不同的答案,许多学生就“小明该不该与网友见面”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景模拟,让学生思考、合作探究,既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内容化静为动,灵活运用多媒体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教学过程化枯燥为有趣,教学氛围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处于“活化”的状态。如:九年级第一课“五千年文明”这一主题,课本仅有的文字和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图像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就能引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引导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有利于不断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的动力。例如讲八年级“战胜挫折”这一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延伸到“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传播媒体,拓展自己对“坚强意志是战胜挫折最可靠保证”的认识。学生通过这类亲身体验活动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格起了推动作用。
六、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通过引导、启发教学活动,保护和扶持学生主动学习,并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又一重要策略。如在教学如何理解“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这一主题时,我引导学生以“一架飞机”进行思维发散,学生根据“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与“飞机”的特征进行思维发散,从而得出结论:一架飞机比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飞机的客舱比喻成“一个中心”,飞机的导航系统比喻成四项基本原则,飞机的动力系统比喻成改革开放,飞机航行的终点站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及时进行有效的课后反思
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是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的课后反思,既能进一步提高课堂实效,又能促进教师形成积累经验的好习惯。所以有效的课后反思,及时回顾、梳理教学过程,探究和剖析教学设计,才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效的经验或教训,从而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耿帅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04
[2]韩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9
[3]徐留华,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09(12)
[4]黄雄,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1)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