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17年新诗创作中的伪浪漫主义

来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的诗歌创作,在宏大的社会生活视野和昂扬的时代气概影响下,呈现了以“主观拥抱客观”为创作主导精神的浪漫主义美学风范。但17年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后一阶段,伴随着一场以唯意志论替代科学理性精神的行为标准而掀起的时代神话运动,以各种夸饰的姿态去体现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及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陷入伪浪漫主义的泥淖。其基本特征是:突破了建基于生活真实的虚构活动的限定,配合着权威话语任意的心造幻影,成为脱离生活的“就是这样”的抒情狂想。狂热讴歌时代神话之后,终于看到时代神话泡沫般涣散,转向吟咏风花
其他文献
犯罪控制涵摄了理论犯罪学(社会控制)与实践刑法学(刑事控制)的双重意义。刑事审判中有重新犯罪问题考验闭合性刑事控制模式、国家与社会“双本位”下犯罪控制模式的嬗变、“场”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在甘宁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西夏在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之所以能够立国、发展,并能够与宋、辽鼎立达200年之久,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西夏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