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一、引言
高校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实行开放办学,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才能减少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滞后性,把握社会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允许各种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共同提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已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那么,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随着人才被推向市场,大学生的自我优越感将逐渐消失,发展方向更加扑朔迷离。因此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更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德智体本身来说是课堂教育的延续。
1.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使他们按着现代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敞开大门,走向社会,与产业相结合,积极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
2.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创自己的基业,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力条件,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很多高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非专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大批多面手和全方位人才,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拓宽了社会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使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距离。
3.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专业教育的有效拓展。学生将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通过实践有效的转化为当今社会生产所需的能力点、知识点,通过实践检验知识的全方性、系统性。
三、开拓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
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直接、生动的教育形式,在今天,更具有其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地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此,必须做到:
1.树立大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日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动,应该与学生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实践的意识,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
2.纳入教学体系,使社会实践规范化。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的。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就能加以科学的管理,确保师资的健全、时间的合理、评定的规范、经费的专项。
3.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要广泛赢得社会支持,逐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德育教育基地、生产实习基地、课外科研基地和社会活动基地,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
4.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指导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
5.丰富思想内涵,使社会实践功能化。社会实践要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须在实践的各个环节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随时都可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思想,接受教育,从而丰富和提高其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
6.在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下,应力求做到“五个结合”。其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足点;其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在实际中,注意及时引导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在价值取向上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其三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彻底改变那种重书本、轻实践、眼高手低的坏毛病;其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种结合是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持久深入和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了这种结合,才能使成才教育收到实效、也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其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克服那种不拘小节,不注意基础文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不良习惯,树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锦贵.经典文献与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2]王晨燕.社会实践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3]李文喜、李光红.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探析[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3.(4).
作者简介:
岳乌云高娃(1980-),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讲师,招标师,主要从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一、引言
高校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实行开放办学,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才能减少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滞后性,把握社会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允许各种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共同提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已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那么,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随着人才被推向市场,大学生的自我优越感将逐渐消失,发展方向更加扑朔迷离。因此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更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德智体本身来说是课堂教育的延续。
1.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使他们按着现代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敞开大门,走向社会,与产业相结合,积极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
2.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创自己的基业,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力条件,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很多高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非专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大批多面手和全方位人才,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拓宽了社会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使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距离。
3.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专业教育的有效拓展。学生将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通过实践有效的转化为当今社会生产所需的能力点、知识点,通过实践检验知识的全方性、系统性。
三、开拓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
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直接、生动的教育形式,在今天,更具有其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地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此,必须做到:
1.树立大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日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动,应该与学生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实践的意识,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
2.纳入教学体系,使社会实践规范化。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的。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就能加以科学的管理,确保师资的健全、时间的合理、评定的规范、经费的专项。
3.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要广泛赢得社会支持,逐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德育教育基地、生产实习基地、课外科研基地和社会活动基地,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
4.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指导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
5.丰富思想内涵,使社会实践功能化。社会实践要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须在实践的各个环节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随时都可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思想,接受教育,从而丰富和提高其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
6.在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下,应力求做到“五个结合”。其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足点;其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在实际中,注意及时引导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在价值取向上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其三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彻底改变那种重书本、轻实践、眼高手低的坏毛病;其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种结合是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持久深入和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了这种结合,才能使成才教育收到实效、也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其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克服那种不拘小节,不注意基础文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不良习惯,树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锦贵.经典文献与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2]王晨燕.社会实践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3]李文喜、李光红.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探析[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3.(4).
作者简介:
岳乌云高娃(1980-),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讲师,招标师,主要从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