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诺兰的逻辑:当科幻背离科学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al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部以科幻为名的电影中的两个问题:时间倒流(宣传片中称之为“时空逆转”)与因果律。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合二为一。如休谟所言,时间次序是因果律的必要条件,时间倒流必然导致(现有的)因果律破缺。
  在电影中,诺兰有意无意地避开了相对论对于“时间”实质的框定,他以熵增和熵减作为“时间箭头”的标志,并且将时间与空间剥离一一在相对论的框架内,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
  读者自然会提出疑问:既然是科幻,凭什么必须遵从相对论的设定?
  在此笔者给出一句结论性的解释(免去复杂的推演过程,这一招是跟诺兰学的):相对论是在现有逻辑体系下做数理推演的必然结果。
  深刻理解相对论的科学家们,如果以事后诸葛的眼光回看,会发现给出电磁波本质的麦克斯韦和给出洛伦茨坐标变换的洛伦茨,距离发现相对论都只差一步。至于在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论文前夕才做出来的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只不过是相对论的一个注脚、一个必然结果。
  一方面,爱因斯坦是根据既有的数理逻辑体系推出相对论、推翻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反过来看,只要既有的逻辑体系还正确,相对论的时空观就牢不可破。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时间方向与因果律问题。
  相对论的一个推演结果或者换句话说,是现有数理逻辑的一个推演结果是:如果信息的传递速度超过了真空中的光速,时间将被逆转,因果律将告破缺,相对论也就随着既有的逻辑体系一起坍塌。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里实际上出现了一个悖论:逻辑的推演结果怎么可能让逻辑自身崩塌?
  2000年7月20日,美籍华裔科学家王力军(音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其团队的一项研究:他们利用铯原子气体的反常色散现象,成功制造出310倍于真空光速的激光脉冲群速度。实验中,一束合成脉冲波穿越一个铯原子气室,脉冲波峰在进入气室之前62纳秒就已离开气室。
  一时间,“狭义相对论受到挑战”“因果律轰然倒塌”等声音充斥于大众媒体。但作为论文第一作者的王力军给出了解释:由于脉冲波中携带信息的“波头”并未快于光速,实验结果并不违背、更没有挑战相对论,也没有让因果律破缺;波峰在进入气室之前就穿出气室,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假象:先穿出气室的波峰,是铯原子气根据“波头”中的信息,在气室另一端“复制”出来的结果。
  相对论诞生之后这一个多世纪,许多严肃的科学家试图以各种实验寻找相对论(主要是狭义相对论)的破绽,制造“超光速”现象的实验是其中比较直接、比较容易被理解的一类;但迄今为止,所有这些科学实验的最终结果都无一例外成了对相对论的有力验证。
  结合前述悖论,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逻辑体系中,依靠制造超光速来让时间倒流,是不成立的。有没有可能用其他方式实现时间倒流?数理逻辑推演会告诉我们:只要实现时间倒流,就必然出现类似超光速的各种效应,至少(既有的)因果律必定破缺。
  诺兰在电影中用了一扇门来解决时间倒流这个难题,并且并未显著改变因果律一一影片中处在时间倒流中的主角和配角,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与处在正向时间箭头中的他们并无明显差别。这在我们的逻辑体系中是不可思议的:时间倒流必然导致因果倒置。当然,如果真的严格施行因果倒置,影片恐怕难以拍摄,“诺兰逻辑”在这里还是更实用、更容易让观众明白和接受。
  在时间倒流的效应展示中,这部片子中出现了最显著、最有悖于基本逻辑的一个槽点:同一空间中出现了两到三个处于不同时间状态中的自己(女主角看到了未来自己的跳海瞬间,男主角还与未来的自己相互救援)。这不仅将时间和空间剥离、陷入“祖孙悖论”困境,而且诺兰还在无意间踏入了一个由时间倒流制造的逻辑黑洞。
  所谓的“祖孙悖论”,是说如果时间能够倒流,你就能够回到过去杀掉你未成年的爷爷,这样你就不会出现,也就不存在你“回到过去”的場景。这是时间倒流导致因果律破缺而造成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许多读者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某考古学家断言他刚发掘出的一具骸骨是曹操遗留的,结果核验骨龄发现骸骨属于未成年人,该“专家”说,这是幼年曹操的骸骨。显然,如果诺兰逻辑成立,“幼年曹操”的骸骨还真可以有。
  所谓诺兰“无意间踏入由时间倒流制造的逻辑黑洞”,说的是假如一个人真的从未来穿越回了过去,那么接下来他会陷入一个永远的死循环,会在“过去一未来”这一时间区段无数次穿梭;这里的时空是剥离的,在同一空间会有无数个他、无数个一样的场景“同时”(相信你能理解这个引号的含义)出现,而不是只有两三个。这就如同你站在两面对立的镜子中间,两面镜子中都会出现无数个你。
  关于这个逻辑黑洞的推演过程,笔者再“诺兰”一回:你接受就好,想不通就回家想去。
  毫无疑问,以上所有的推演,用的都是我们所在的正向时间中的逻辑一一当然要用这套逻辑,因为《信条》影片主体用的还是这套逻辑。
  另一个需要提及的问题是,量子力学领域有一些现象貌似并不遵循严格的因果律,但主流科学界将其解读为,它是在更复杂的层面上遵从因果律。
  至于逻辑的本质,这属于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本文不打算展开讨论。
  星际旅行、时间倒流之类的科幻元素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与之相比,严肃的科学则总是让我们沮丧。另一些科幻题材,诸如邪恶科学家或者具有侵略性的外星生命之类、以及类似刘慈欣折腾出来的莫名其妙的“黑暗森林法则”,则会带给观众无谓的担忧甚至恐惧;与之相比,科学却常常会告诉人们,对人类文明的威胁常常是来自我们自身,甚至来自我们一些不负责任的日常行为。落在地上的科学与飘在空中的科幻,许多时候确实不易相容。
  笔者相信,作为电影科学顾问的基普·索恩一定很清楚《信条》中涉及的系列逻辑悖论、陷阱、黑洞,但对于一部科幻题材的影片,究竟要“科”多于“幻”,还是“幻”多于“科”,恐怕导演和科学顾问都会很费思量。毕竟,我们很难期望每一部科幻电影都能如同《地心引力》一样,让真实世界中已有的科学元素从头贯穿到尾。
  “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现实世界、乃至于严肃的科学世界中,刘家昌这首经典老歌的开头一句依然是至理名言。
其他文献
知名经济学家、国际计量经济学界权威人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先生专论中国经济的第二本著作《中国经济转型》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全书分为五大部分,二十二章。第一部分是历史背景和总论,第二部分是宏观经济分析,第三部分是经济发展论题,第四部分是具体部门分析,第五部分是经济体制研究。  经济改革包括农业、国有企业、非国有部门、银行金融部门、对外贸易、外国投资、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本书
常见的绿皮红瓤西瓜是清甜提神的夏季必备品, 但并非向来就是如此甘甜和鲜艳的。西瓜最初的味道和外观是怎样的?它们又起源于哪里?  研究表明,西瓜这一解渴的水果并非起源于多产种植作物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新月沃土”。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植物学家苏珊·伦纳和她的同事对人工种植西瓜以及6种野生西瓜,进行了全面的基因测序。  伦纳告诉生命科学网站:“我们发现,相比分析过其他品种,现代种植西
2006年10月27日,第二期华章书院如期开讲。国际著名的精益管理大师詹姆斯P·沃麦克博士来到北京清华科技园学研大厦为华章书友们进行了一次精益管理思想的培训。  詹姆斯P·沃麦克是前MIT资深教授,目前担任精益企业研究所(LEI)的所长和创始人。他致力于促进精益思想的传播和应用,以工作手册的形式介绍精益知识,并在各种场合进行传授。著有《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思想》等书。  机工社华章分社最近的新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黄继锋.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一7-80109—555-3    B哲学、宗教    24小时改变你的一生/李姗璟.一海天出版社,2004.6.一7-80697-109-2  终极优势:食物链终端的启示/牛雪众.一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6.一7-80079-937-9  男得糊涂/三丑,青衣.一海天出版社,2005.6.一7
#BOOKSLouis Vuitton,Travel Book- 2020作者:Marc Desgrandchamps/Kelly Beeman/MarcelDzama題材:旅行发布时间:2020年4月语言:英文  Louis Vuitton出版了《Travel Book》系列丛书的2020年版,着重介绍了巴塞罗那、圣彼得堡以及摩洛哥三座城市。在《巴萨罗那》特辑中,由当代艺术家Marc Desgr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可以说它的身影无处不在。“越来越聪明”:能写歌、会辩论  “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GPT-3 是 AI 领域“C 位担当”,成为继 DeepMind 的 AlphaGo 和 IBM的 DeepBlue 之后,最能引发公众想象的存在。  那么,什么是 GPT-3 呢?  它是一种利用深度学习的算法,通过数千本书和互联网的大量文本进行训练,将单词和
作者:令狐磊佟佳熹等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书籍简介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由《生活月刊》杂志原创作团队探访中国各地、各民族手工艺并经采编而成。全书共分五卷,引领读者一同探寻江南之北的劳作与精神、浙江风土与民艺物事以及云贵智慧的土地根源,领悟手艺的情感与灵性,并走访那些为民艺带来新火的人们,通篇描绘出了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艺地图和一部中国民艺人物传奇史。这是
我国1982年加入国际标准书号(1SBN)组织,1986年颁布国家标准GB/T 5795—1986《中国标准书号》,采用国际标准书号加分类种次号作为中国标准书号,取代此前使用的统一书号。2002年,国家标准《中国标准书号》作了重要修订,去掉分类种次号,单纯采用国际标准书号作为中国标准书号。  现在,追踪新的国际标准ISO 2108《信息与文献——国际标准书号(1SBN)》的脚步,中国标准书号即将再
艺术作品古已有之,而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则经历了一个从工匠到艺术家的演变过程。法国学者纳塔斯?埃尼施的《作为艺术家》着眼于画家和雕塑家社会地位的变迁,考察了从中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艺术史。  文艺复兴之前,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一直处于社会边缘的地位。在中世纪,画家和雕塑家代表着“机械技艺”。与“自由技艺”不同,“机械技艺”是一种手工劳动,画家和雕塑家与修鞋匠、制帽匠或泥水匠同属一类。即使到了文艺复兴
2014年一项研究发现视频电话或视频会议中出现的谈话停顿会使我们负面看待他人  视频通讯让我们可以在家上班,能与同事朋友和家人相连接。但为什么这种交流会让人筋疲力尽?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Zoom视频联系引发的疲劳?  自从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后,我们用视频开会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许多人为此感到疲乏不堪。你电脑屏幕的画面会定格凝固,并回响着怪异的声音,有十几个头像盯着你,有时是七嘴八舌的讨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