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怎能解决汽车社会拥堵问题?

来源 :家用汽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间,汽车业的兴旺,让中国已经迈入“汽车社会”。但时至今日,汽车社会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让广州跟随上海、北京、贵阳的脚步,成为了第四个限购汽车的城市。
  这个消息突如其来,惊倒一片人。
  6月30日21时,广州突然宣布将对中小型客车进行配额管理,开始实施时间为7月1日零时。这让市场与消费者们措手不及,为了争抢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众多汽车经销商则迅速通知意向顾客,通宵营业让顾客有机会连夜排队抢购。6月30日晚间,并不出人意料,广州各大汽车城灯火通明,工作人员争分夺秒通知客户前来买车,并加班加点帮买家办理购车手续——这一“疯抢”,堪比日本地震时因受谣言恐吓,居民们抢购食盐的浪潮。但不同的是,“抢盐”或可归为盲目,但“抢车”却是无奈而又经过理性考虑的结果。
  在2011年,广州的汽车销量约33万辆,而限购后,每年仅有12万辆的配额。这意味着未来一年内,广州新车销量将被斩掉接近一半的份额。不得不感叹:这每年12万辆车的指标,会让多少人如同期望中彩票一样望眼欲穿。
  且不说消费者的无奈,这个规定下来,又会给汽车工业带来多大的打击呢?放眼大局,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目前正处于调整期,大环境较为低迷,而广州限购无疑雪上加霜。据专家预测,限购政策极易在大城市形成示范效应。北京限购已影响了全国3%的增长量,而广州将影响全国1%的增长量。若全国许多城市跟进,中国车市的增长点也就无从谈起了。限购更扼住了自主品牌的咽喉。限购带来的购车升级,让消费者口袋里的钱流向了合资与豪华车品牌。
  目前我们的政府正在做着“左右手互博”的荒诞事儿:一方面大力招商汽车生产项目,为其政绩“添砖加瓦”,也让GDP“高歌猛进”;另一方面却强行压制消费者旺盛的需求与购买力。请问,当那些汽车生产项目建设完毕之时,生产出来的汽车要卖给谁呢?
  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在内的诸多业内专家,均反对限购措施的大力推广,但为什么各地政府却依旧与市场运行规则相悖而行呢?思来想去,其实倒也不难理解——不得不说,“限购”是最立竿见影,也是“最偷懒”、“最省力气”的解决拥堵的办法。
  但是我们不得不质疑,地方政府的责任何在呢?解决拥堵是否只有一个“限”字呢?在采取“限购”措施之前,征求了老百姓的同意了么?交通拥堵是几乎全世界各大城市都在面临的问题,为何只有中国的城市采取了“限购”措施呢?
  东京、纽约的汽车保有量已超800万,为何交通却没有像北上广一样拥堵不堪?我们总说中国已进入“汽车社会”,但实际上,我们却还未经汽车社会文化的洗涤。说到治堵,绝非一限了之的事儿。政府除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交通道路建设,更应当多做些汽车社会人的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车德”,其效果比限购可能会好多了。比如,在日本,红灯亮时,不管是行人还是车辆,都规规矩矩地停在线后,没有抢道的。相反,在中国的道路上,抢灯、抢行、随意穿行等等“驾车陋习”随处可见。
  或许,各地政府应该不再“偷懒”,为了治理交通拥堵也开展汽车社会的“扫盲运动”,比起强制打压消费者的购买力有悖市场规律,不知道高明多少。
  据说,目前深圳、杭州、宁波、西安、成都、南京以及合肥等地都因交通拥堵问题曾讨论或正在讨论限购与限行问题,真是衷心希望:别再出现第五个汽车限购城市!
其他文献
为了明确中国儿童可避免死亡指标,根据Rutstein等提出的可避免死亡指标,采用中国与美国、中国城乡儿童死因死亡率对比,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表明,中国儿童可避免主要死因为:痢疾、腹泻、败血症、脑膜炎、肺炎、新生儿破伤风、溺水、营养不良、意外窒息、意外中毒及新生儿窒息,以上可避免死因占中国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的67.5%。提示如可避免死亡下降1/2,即可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