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四川盆地龙门山脉的最北端,水光山色间掩藏着一处我国最大的核工业企业——821厂。50年来,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数代核工业人坚守强核强国的梦想,建成了我国内地唯一的“两弹一艇”军用核材料基地,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苏大战一触即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西北浩瀚的沙漠上,腾起了烈焰翻滚的巨大蘑菇状烟云。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位于大漠深处的我国第一个核基地404,因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而闻名中外。
美国情报机关根据对我国核爆放射性尘埃等的搜集,惊讶地发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内爆式铀弹,这比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难度都高得多。
1965年元旦之夜。毛主席来到一片金星闪烁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中间。将军们或敬礼,或鼓掌,微笑着争向毛主席拜年祝贺。
毛主席走到陈士榘将军和张爱萍将军面前时停了好久。他一手握住陈士渠将军的手,另一只手指着张爱萍将军的手,笑着说: “祝贺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地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政治分歧越来越大。
1959年,中国为维护领土主权,反对印度在中印边界进行挑衅,但苏联认为中印边界的武装冲突对苏美缓和不利,不顾中国的一再反对,公开发表了一个袒护印度的声明。
次年6月,赫鲁晓夫撕毁了援助中国的所有合同和协定,一夜之间撤回了所有在华帮助建设的苏联专家。1963年,苏联决定和美国、英国签订部分禁试核武器条约,以阻止中国拥有核武器。1969年3月,中苏爆发了珍宝岛之战,中方阵亡71人。苏军伤亡230余人,毁伤坦克装甲车辆19辆。
中苏武装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不但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更是竭力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的核进攻计划,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面对威胁,毛主席审时度势,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要准备打仗!要准备早打、大打”“不要怕打碎了坛坛罐罐,打完仗后再重建家园”。
1969年10月18日,全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形势十万火急。由于404是由苏联专家设计援建的,所有信息都被蘇联人掌握。中央紧急决定在川陕交界的广元抢建821厂。一个“抢”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党中央对821厂的高度关注、高度期待。
战争一触即发。1969年10月18日之前,毛泽东已经撤离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中央其他领导人,如朱德、陈云、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等疏散到外地。
中苏边界谈判准备10月20日开始。中国领导人估计,这次可能谈成,达成某种协议,苏方也可能以谈判为借口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联谈判代表团到达之日,没准就是苏联动手之时。
这里是个好地方
1968年,二机部根据毛泽东“中国也要搞原子弹氢弹”的指示,决定在三线地区抢建一套“靠山、分散、隐蔽”的反应堆和后处理工程。
1968年10月,二机部开始选821厂建设地址。
这是一处云雾缭绕的深邃峡谷。这年初冬时节,白龙江三堆段鹅卵石堆积的河滩上,有一支勘察队正在长满芭茅、刺藤、酸枣的荆丛中艰难地行进,他们肩扛塔尺,花杆和测绘仪器,一路上有说有笑。
这支勘察队的领导,就是二机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觉将军。此时,老将军虽已年过半百,他仍然拄着棍子,和年轻人一道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为821厂建设选址。
李觉,山东沂水坡城峪人,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为了祖国强大和民族振兴努力奋斗的岁月征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广元古称利州,有2300多年历史,素有“蜀北重镇”之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诞生地。广元境内不仅有米仓山、龙门山、剑门山等,还有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等几十条河流。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是三线建设布点理想的地区之一。
三堆是著名的蜀道古镇,曾是多个朝代兴亡更替发生战争的必经之地,也是历史上川陕甘过往客商的重要聚居地。
相传远古时代,鲁班携徒路经此地,见当地人隔江而居,相望相呼,生活极不方便。便命徒弟连夜赶造一座石桥,以惠世人。谁知年轻人瞌睡多,头一落枕便睡沉了。一觉醒来已是东方微明,刚担了一担岩石到江边,师傅来了,徒弟连忙将岩石往江中一倒,一只撮箕未倒完,他再一抖,江中就留下了三堆岩石,像三个桥墩。师傅见徒弟没有把桥修好,十分生气,便把徒弟赶走了,罚他回终南山重新学起。从此,三堆石永驻江中,成了地名。
沉寂了干百年的三堆古镇因为821工程而苏醒,一下子热闹起来。
李觉将军是20天前接到周恩来总理的密令的。第二天,他便带领这支由设计、勘探、施工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勘察队,星夜离京来到大西南。
“这靠山又隐蔽的清溪河峡谷,真是一处好所在呀,每一道河弯都可以摆放一座分厂。”李觉将军兴奋地挥了挥手,一锤定音: “厂址就定在这里啦,明天休息,后天回京汇报。”
几天后,一份关于《关于原子反应堆和后处理工厂建设问题的请示报告》,分别送到了栗裕将军和周恩来总理的案头,周总理阅后批示:原则同意。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在与周恩来的交谈中说到:“三线建设要快速建成、投产,拿出合格产品。没有钱,把我的稿费拿去。” 周恩来站起身来说:“请主席放心!”“我这就去找栗裕将军商量,尽快落实。’
1969年5月30日,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抢建八二一工程的联合通知》。绝密电三要点,一是对821实行军管,要求派师级军官担任军管会主任;二是明确“条条”与“块块”双重领导的职责:三是指派一个营的军力担任警卫。
6月6日,粟裕大将与余秋里召集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研究落实《联合通知》。
6月6日,粟裕大将与余秋里召集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研究落实《联合通知》。
8月15日,821工程“三结合”设计队在广元嘉陵旅馆开始工作。沸腾的山峦
1969年10月10日,隨着一声炮响,821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各路大军齐参战,白龙江畔旌旗卷,机器轰鸣震天响,千军万马战犹酣。’
铁道部、交通部、水电部、邮电部秣马厉兵,迅速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抢建施工队伍,一机部、二机部、四机部、六机部、冶金部、物资部闻风而动,纷纷为核基地建设大开绿灯。
解放军工程兵8865部队、409部队10中队、7797部队警卫营来了;二机部所属土建、建筑安装公司和四川省交通厅、邮电管理局、成都铁路局的施工队伍来了;西南通信工程局、西南电力工程局、武汉航运工程局、交通部武汉第二航务工程局的队伍来了;第二设计研究院的科技队伍来了;经过严格挑选的10多所大专院校的近干名大学生来了;战斗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800名工兵战士脱去戎装来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怀着青春梦想来了。
1969年11月5日,周恩来总理签发国务院、中央军委密件,决定404厂2465名员工迁到四川,其中1735人迁到821厂。
据工程兵106团团史记载:1969年11月,工程兵106团从陕西汉中火速开赴广元,次年1月15日开工抢修昭化火车站至三堆的公路,全团突击作业77天,投入14个连队1600人,运输车辆40台,机械设备25部,新改建公路15.3公里,桥梁4座,涵洞95个,挖填土石方23.1万立方米,浇灌砼388立方米,备沙石料4.1万立方米,总耗13.8459万工日。保证了4月20日全线通车。
821厂位于一个三面环山的峡谷中,进出只有一条道路,最窄处只有3米。几乎是一夜之间,三堆镇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全都是人。十里峡谷,红旗招展,热火朝天。施工高峰期,现场3万多人,每分钟有近62辆车进出峡谷。各式施工机械轰鸣,各种车辆车水马龙,大喇叭放着雄壮高亢的革命歌曲,开山放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与此同时,横跨江面,全程236.10米的三孔拱型大桥也在施工,四川省交通厅第一、第二工程处的施工队伍餐风饮露,日夜鏖战。那几十万吨的水泥,都是建设者们用肩膀扛下车,装上船,运过江对面的。那上万吨的钢材,是建设者们用同一个肩膀,同样的办法,扛到工地的,那数万米的管道,也是建设者们用那压红了又紫,紫过了又红的肩膀,扛上山梁的。
从1969年10月开始,广元昭化火车站每日进货几十个车皮,有时高达120个,现场运输汽车达307台。
大规模建设从1969年持续到1975年。有资料表明,1965-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2052.68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而在四川投资414.03亿元,广元电子工业投资3.386亿元,而在821厂便投资了7亿多元。
抢建核反应堆
水乃万物之灵,人们不可稍离,核反应堆更是不可失之须臾。
建厂初期,基地指挥部就把供水系统作为重点工程之一,厂址选定在向玉龙江边伸延的无名高地上。这年10月17日下午3时许,随着一声巨响,悬岩绝壁被炸开了。
紧接着,建设者们不分昼夜地潜入江地,挖基施爆,抽水清碴,筑堰拦水,并开凿总长2.5公里的输水隧洞,为核反应堆开劈输水通道,手中的风钻日夜吼叫,运碴的车辆穿流不息。
一天夜里零点接班时,工兵三班班长刘丹青刚进洞抱起风钻,忽听头上“嘎嘎”作响,只见顶板已经裂缝,支桩支柱正向一侧倾斜,说时迟,那时快,刘丹青一个箭步冲上去,双手死死托住顶板高喊:“要塌方,快撤!”在这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人们没有惊慌失措,3名战士和工人跑过来,想同刘班长一起托举顶板。此刻,刘丹青明白,时间就是生命,他竭尽平生力气大吼:“来不及啦,别管我,快跑!”
人们刚跑出山洞,就听“轰隆”一声巨响,石方坍塌下来。战友们高喊着刘丹青的名字冲进洞内,刘丹青已壮烈牺牲,把20余岁的生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核工业事业。
抢建者们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日夜施工,终于使水下庞大的混凝土支墩与江底岩石结为一体,让一根根庞大的输水管道乖乖地爬上山坡,把核反应堆需要的“血液”源源不断地送进了十里厂区。
核反应堆安装精密度要求之高,是任何常规工厂所无法比拟的。
抢建者们将重达5.8吨的水斗、水箱等各个系统形状各异的金属构件,陆续运抵现场,摆放排列在拼装台上。数百名焊工在拼装现场摆开阵势,吃住在工地,一个多月没有挪过窝。工程安装进入白热化阶段正值酷夏,安装队员穿着高统雨靴冒雨施工,浑身上下湿漉漉,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汗水。
核反应堆主体金属构件及其配套设施那数十万个焊缝,几乎全部经过x光透视拍片、煤油透漏或真空透漏检测,发现不合格处立即返工。第二年桃花盛开的时节,核反应堆空间终于盖板封顶。
1973年12月,821厂反应堆物理启动,1974年10月11日实现了满功率稳定生产,1976年10月,反应堆整体进入安全运行。1977年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为国家保持原子弹、氢弹的核威慑,做出了重要贡献!
迈向发展新征程
1987年8月,国务院决定821厂“停产军品、转产民品”。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突然袭来,刹那间地动山摇,821厂的水电气和通信全部中断,如果一旦废液贮罐泄漏,损失不可估量。危急时刻,百名职工自告奋勇组成了“敢死队”,驻扎在离废液罐不远的板房里,一旦发现容器破裂泄漏,随时准备用身体扛起快干水泥倒在废液罐里,就地固化。在国家安危面前,他们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祖国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张德江,在汶川地震后亲自赶往现场,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他握着当时的厂长郭志敏的双手,动情地说。
11年奋进,821厂建成了国内最为齐全的放射性废物处理体系,开展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布行业标准18项,承揽了中物院、核动力院、天津理化院、中核建中、红华实业等一批退役治理项目,为秦山核电、江苏核电、田湾核电、海南核电提供核环保、核岛检修和技术支持服务,其市场的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
时光荏苒,那些负重前行的背影已逐渐远去,但“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早已成为821人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凝聚和引领全厂职工向着核工业强国梦想、国家强盛梦想和民族复兴梦想,阔步前行。
(作者单位:何广华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吴济丞广元经开区石龙街道)
中苏大战一触即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西北浩瀚的沙漠上,腾起了烈焰翻滚的巨大蘑菇状烟云。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位于大漠深处的我国第一个核基地404,因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而闻名中外。
美国情报机关根据对我国核爆放射性尘埃等的搜集,惊讶地发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内爆式铀弹,这比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难度都高得多。
1965年元旦之夜。毛主席来到一片金星闪烁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中间。将军们或敬礼,或鼓掌,微笑着争向毛主席拜年祝贺。
毛主席走到陈士榘将军和张爱萍将军面前时停了好久。他一手握住陈士渠将军的手,另一只手指着张爱萍将军的手,笑着说: “祝贺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地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政治分歧越来越大。
1959年,中国为维护领土主权,反对印度在中印边界进行挑衅,但苏联认为中印边界的武装冲突对苏美缓和不利,不顾中国的一再反对,公开发表了一个袒护印度的声明。
次年6月,赫鲁晓夫撕毁了援助中国的所有合同和协定,一夜之间撤回了所有在华帮助建设的苏联专家。1963年,苏联决定和美国、英国签订部分禁试核武器条约,以阻止中国拥有核武器。1969年3月,中苏爆发了珍宝岛之战,中方阵亡71人。苏军伤亡230余人,毁伤坦克装甲车辆19辆。
中苏武装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不但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更是竭力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的核进攻计划,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面对威胁,毛主席审时度势,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要准备打仗!要准备早打、大打”“不要怕打碎了坛坛罐罐,打完仗后再重建家园”。
1969年10月18日,全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形势十万火急。由于404是由苏联专家设计援建的,所有信息都被蘇联人掌握。中央紧急决定在川陕交界的广元抢建821厂。一个“抢”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党中央对821厂的高度关注、高度期待。
战争一触即发。1969年10月18日之前,毛泽东已经撤离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中央其他领导人,如朱德、陈云、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等疏散到外地。
中苏边界谈判准备10月20日开始。中国领导人估计,这次可能谈成,达成某种协议,苏方也可能以谈判为借口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联谈判代表团到达之日,没准就是苏联动手之时。
这里是个好地方
1968年,二机部根据毛泽东“中国也要搞原子弹氢弹”的指示,决定在三线地区抢建一套“靠山、分散、隐蔽”的反应堆和后处理工程。
1968年10月,二机部开始选821厂建设地址。
这是一处云雾缭绕的深邃峡谷。这年初冬时节,白龙江三堆段鹅卵石堆积的河滩上,有一支勘察队正在长满芭茅、刺藤、酸枣的荆丛中艰难地行进,他们肩扛塔尺,花杆和测绘仪器,一路上有说有笑。
这支勘察队的领导,就是二机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觉将军。此时,老将军虽已年过半百,他仍然拄着棍子,和年轻人一道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为821厂建设选址。
李觉,山东沂水坡城峪人,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为了祖国强大和民族振兴努力奋斗的岁月征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广元古称利州,有2300多年历史,素有“蜀北重镇”之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诞生地。广元境内不仅有米仓山、龙门山、剑门山等,还有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等几十条河流。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是三线建设布点理想的地区之一。
三堆是著名的蜀道古镇,曾是多个朝代兴亡更替发生战争的必经之地,也是历史上川陕甘过往客商的重要聚居地。
相传远古时代,鲁班携徒路经此地,见当地人隔江而居,相望相呼,生活极不方便。便命徒弟连夜赶造一座石桥,以惠世人。谁知年轻人瞌睡多,头一落枕便睡沉了。一觉醒来已是东方微明,刚担了一担岩石到江边,师傅来了,徒弟连忙将岩石往江中一倒,一只撮箕未倒完,他再一抖,江中就留下了三堆岩石,像三个桥墩。师傅见徒弟没有把桥修好,十分生气,便把徒弟赶走了,罚他回终南山重新学起。从此,三堆石永驻江中,成了地名。
沉寂了干百年的三堆古镇因为821工程而苏醒,一下子热闹起来。
李觉将军是20天前接到周恩来总理的密令的。第二天,他便带领这支由设计、勘探、施工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勘察队,星夜离京来到大西南。
“这靠山又隐蔽的清溪河峡谷,真是一处好所在呀,每一道河弯都可以摆放一座分厂。”李觉将军兴奋地挥了挥手,一锤定音: “厂址就定在这里啦,明天休息,后天回京汇报。”
几天后,一份关于《关于原子反应堆和后处理工厂建设问题的请示报告》,分别送到了栗裕将军和周恩来总理的案头,周总理阅后批示:原则同意。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在与周恩来的交谈中说到:“三线建设要快速建成、投产,拿出合格产品。没有钱,把我的稿费拿去。” 周恩来站起身来说:“请主席放心!”“我这就去找栗裕将军商量,尽快落实。’
1969年5月30日,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抢建八二一工程的联合通知》。绝密电三要点,一是对821实行军管,要求派师级军官担任军管会主任;二是明确“条条”与“块块”双重领导的职责:三是指派一个营的军力担任警卫。
6月6日,粟裕大将与余秋里召集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研究落实《联合通知》。
6月6日,粟裕大将与余秋里召集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研究落实《联合通知》。
8月15日,821工程“三结合”设计队在广元嘉陵旅馆开始工作。沸腾的山峦
1969年10月10日,隨着一声炮响,821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各路大军齐参战,白龙江畔旌旗卷,机器轰鸣震天响,千军万马战犹酣。’
铁道部、交通部、水电部、邮电部秣马厉兵,迅速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抢建施工队伍,一机部、二机部、四机部、六机部、冶金部、物资部闻风而动,纷纷为核基地建设大开绿灯。
解放军工程兵8865部队、409部队10中队、7797部队警卫营来了;二机部所属土建、建筑安装公司和四川省交通厅、邮电管理局、成都铁路局的施工队伍来了;西南通信工程局、西南电力工程局、武汉航运工程局、交通部武汉第二航务工程局的队伍来了;第二设计研究院的科技队伍来了;经过严格挑选的10多所大专院校的近干名大学生来了;战斗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800名工兵战士脱去戎装来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怀着青春梦想来了。
1969年11月5日,周恩来总理签发国务院、中央军委密件,决定404厂2465名员工迁到四川,其中1735人迁到821厂。
据工程兵106团团史记载:1969年11月,工程兵106团从陕西汉中火速开赴广元,次年1月15日开工抢修昭化火车站至三堆的公路,全团突击作业77天,投入14个连队1600人,运输车辆40台,机械设备25部,新改建公路15.3公里,桥梁4座,涵洞95个,挖填土石方23.1万立方米,浇灌砼388立方米,备沙石料4.1万立方米,总耗13.8459万工日。保证了4月20日全线通车。
821厂位于一个三面环山的峡谷中,进出只有一条道路,最窄处只有3米。几乎是一夜之间,三堆镇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全都是人。十里峡谷,红旗招展,热火朝天。施工高峰期,现场3万多人,每分钟有近62辆车进出峡谷。各式施工机械轰鸣,各种车辆车水马龙,大喇叭放着雄壮高亢的革命歌曲,开山放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与此同时,横跨江面,全程236.10米的三孔拱型大桥也在施工,四川省交通厅第一、第二工程处的施工队伍餐风饮露,日夜鏖战。那几十万吨的水泥,都是建设者们用肩膀扛下车,装上船,运过江对面的。那上万吨的钢材,是建设者们用同一个肩膀,同样的办法,扛到工地的,那数万米的管道,也是建设者们用那压红了又紫,紫过了又红的肩膀,扛上山梁的。
从1969年10月开始,广元昭化火车站每日进货几十个车皮,有时高达120个,现场运输汽车达307台。
大规模建设从1969年持续到1975年。有资料表明,1965-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2052.68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而在四川投资414.03亿元,广元电子工业投资3.386亿元,而在821厂便投资了7亿多元。
抢建核反应堆
水乃万物之灵,人们不可稍离,核反应堆更是不可失之须臾。
建厂初期,基地指挥部就把供水系统作为重点工程之一,厂址选定在向玉龙江边伸延的无名高地上。这年10月17日下午3时许,随着一声巨响,悬岩绝壁被炸开了。
紧接着,建设者们不分昼夜地潜入江地,挖基施爆,抽水清碴,筑堰拦水,并开凿总长2.5公里的输水隧洞,为核反应堆开劈输水通道,手中的风钻日夜吼叫,运碴的车辆穿流不息。
一天夜里零点接班时,工兵三班班长刘丹青刚进洞抱起风钻,忽听头上“嘎嘎”作响,只见顶板已经裂缝,支桩支柱正向一侧倾斜,说时迟,那时快,刘丹青一个箭步冲上去,双手死死托住顶板高喊:“要塌方,快撤!”在这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人们没有惊慌失措,3名战士和工人跑过来,想同刘班长一起托举顶板。此刻,刘丹青明白,时间就是生命,他竭尽平生力气大吼:“来不及啦,别管我,快跑!”
人们刚跑出山洞,就听“轰隆”一声巨响,石方坍塌下来。战友们高喊着刘丹青的名字冲进洞内,刘丹青已壮烈牺牲,把20余岁的生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核工业事业。
抢建者们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日夜施工,终于使水下庞大的混凝土支墩与江底岩石结为一体,让一根根庞大的输水管道乖乖地爬上山坡,把核反应堆需要的“血液”源源不断地送进了十里厂区。
核反应堆安装精密度要求之高,是任何常规工厂所无法比拟的。
抢建者们将重达5.8吨的水斗、水箱等各个系统形状各异的金属构件,陆续运抵现场,摆放排列在拼装台上。数百名焊工在拼装现场摆开阵势,吃住在工地,一个多月没有挪过窝。工程安装进入白热化阶段正值酷夏,安装队员穿着高统雨靴冒雨施工,浑身上下湿漉漉,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汗水。
核反应堆主体金属构件及其配套设施那数十万个焊缝,几乎全部经过x光透视拍片、煤油透漏或真空透漏检测,发现不合格处立即返工。第二年桃花盛开的时节,核反应堆空间终于盖板封顶。
1973年12月,821厂反应堆物理启动,1974年10月11日实现了满功率稳定生产,1976年10月,反应堆整体进入安全运行。1977年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为国家保持原子弹、氢弹的核威慑,做出了重要贡献!
迈向发展新征程
1987年8月,国务院决定821厂“停产军品、转产民品”。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突然袭来,刹那间地动山摇,821厂的水电气和通信全部中断,如果一旦废液贮罐泄漏,损失不可估量。危急时刻,百名职工自告奋勇组成了“敢死队”,驻扎在离废液罐不远的板房里,一旦发现容器破裂泄漏,随时准备用身体扛起快干水泥倒在废液罐里,就地固化。在国家安危面前,他们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祖国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张德江,在汶川地震后亲自赶往现场,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他握着当时的厂长郭志敏的双手,动情地说。
11年奋进,821厂建成了国内最为齐全的放射性废物处理体系,开展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布行业标准18项,承揽了中物院、核动力院、天津理化院、中核建中、红华实业等一批退役治理项目,为秦山核电、江苏核电、田湾核电、海南核电提供核环保、核岛检修和技术支持服务,其市场的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
时光荏苒,那些负重前行的背影已逐渐远去,但“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早已成为821人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凝聚和引领全厂职工向着核工业强国梦想、国家强盛梦想和民族复兴梦想,阔步前行。
(作者单位:何广华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吴济丞广元经开区石龙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