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zxx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在每一学段的具体目标中,也具体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应该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夯实小学阶段诗词歌赋的品读与积累的责任,在六年的漫长过程中奠定起学生坚实的古代文学基石,让学生在美妙的诗词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人文风俗,重树国学在时代冲击下已经模糊的破碎形象。
  笔者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十一年有余,一直对古代诗歌情有独钟,在平时的诗歌教学和积累中,更是脚踏实地,感悟到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教好诗歌:
  (一)从语言入手感受诗歌的美
  小学学段教材及课外阅读内容中,多数古代作品都是音韵格律比较强的唐诗。气象万千,风姿绰约的唐诗,也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宋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古代的文学巨匠,就像漫天的星斗一样,数量之多、水平之高,实属罕见。他们起伏的人生际遇,易感的骚人情怀,都渗透在作品中了了数语里,这种蕴含丰富情感的绝技恰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所以长期坚持品读和积累古代诗词歌赋不仅是爱国的具体体现,是热爱文学的具体体现,更是自身素质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奠基石。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古詩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从画面入手感受诗歌的美
  感受诗歌中的景象是需要想象的,而想象本身就是美妙的,想象古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就更是美妙到极致了。诗与画也是相通的,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都具有色彩美、意境美,等等。所以才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杨万里的《小池》就充分体现的诗歌的画面美:“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这幅夏日泉池小荷图就在我们身边,恰到好处的再现了我们现代人的田园情愫。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这幅西岭雪山初春图,更是深得四川小朋友的喜爱。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从意境入手感受诗歌的美
  意境是一个美学的重要范畴。小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但我们可以把抽象的概念简单易懂化。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诗人借景、借物、借事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感。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结合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四)从哲理入手感受诗歌的美
  哲理性的诗歌是不太受学生欢迎的。只有“理”没有“趣”
  的学习过程学生是“不买账”的。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诗歌就像一口井,开掘得那么深,一任清泉汩汩流淌。养成积累的习惯才能奠定坚实的古代文学基础。笔者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每周固定带领班上学生积累一首诗歌,并抽出少量时间诵读、感悟。诗歌的课堂教学是充满了诗意的美的。所以我们要找到教学诗歌的方法,并提升自己的语言美感,及深入广泛地了解古典文学的起源、发展及推广,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让精美绝伦的诗歌这一古代艺术奇葩绽放于我们的课堂上,与我们的生活美妙的如影随形。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讲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因此,我认为文言文阅读训练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诵读;词语和句式的大量识记;准确
期刊
【摘 要】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策略;阅读能力;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
【摘 要】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要善于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情感悟生活,学生的作文就能腾起生活的气息,就会富有独特的个性色彩,就会在生活的观照下精彩纷呈。  【关键词】 生活;观察;体验;丰富;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生活中向来就不缺少美,而
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是重要的冷水性养殖鱼类。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群体
【中图分类号】G6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要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拨动学生情感的“弦”,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0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自然是伟大的,而人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0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说起作文,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从落笔。出现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是初中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2)是初中学生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写作方法的积累还很有限。  (3)是作文教学与训练的目的性、系统性和计划性不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怎样从语言学习的规律上寻求一些切合实际的有利于阅读课教学的理论上的依据,并结合本人在阅读课教学中的实践经验,重点阐述了在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 阅读课教学;阅读形式;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当前英语阅读课教学依然传承了以往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即,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