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课堂提问方式和提问质量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一些提问方式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缺乏价值、追求形式的简单提问。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想不想”等,语言机械、呆板,缺乏艺术性,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这样的提问毫无教学价值;有些教师不是从课堂需要出发,而是追求提问这种形式以彰显互动教学,设计的提问简单明了,答案一目了然,学生个个都破口而出,这表面看来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双边活动程度高,但学生对问题却没有思考的余地,达不到认识提高的教学目的。这种表面上的互动,形式上的互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
二是缺乏层次、笼统散乱的直接提问。有些教师,在解决较大较难的问题时,要求不够明确、提问毫无层次,直接把最难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下手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让教师感到课堂气氛冷清,教学情绪索然;又让学生感觉所学内容无趣,教学设计不合理,从而对课堂失去发言的兴趣。
三是缺乏耐心、无意倾听的急躁提问。有些教师吝惜“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目光游离,不注意倾听,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者将目光转向说话或者做小动作的学生;有些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与预定答案不太符合甚至相左时,马上打断学生的回答,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从而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以上几种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提问方式,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提问的优势得不到体现。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一是提问要有目的性和启发性,不能简单随意。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不要无疑而问、为问而问。问题应该具有沉甸甸的思考价值,具有启发性,能问而生思,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仔细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 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发现“为什么”,进而探索“怎么样”,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提问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不能大而化之。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复杂棘手的问题,当遇到较大、较难,不能一次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师可以将这类问题进行合理拆分,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分层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通过这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提问,一方面,可以尽量避免问题过大过难而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互相关联的提问,再加上正确引导,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思维方法予以引导,提高学生探究、剖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是提问要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不能急于求成。就是说,提问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发言,或者是“连珠炮”式的提问,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有个别学生说出正确答案,便心满意足地继续教学活动,那么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培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的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等待。一个问题提出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搜寻、归纳和整理信息,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较快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出的时间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回答后,不要马上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而应该稍微等待一会儿,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自己的回答,使回答更加系统和完善,以此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课堂提问是科学,也是艺术。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在实施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更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达到最优化程度,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路标作用,使我们的课堂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
一是缺乏价值、追求形式的简单提问。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想不想”等,语言机械、呆板,缺乏艺术性,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这样的提问毫无教学价值;有些教师不是从课堂需要出发,而是追求提问这种形式以彰显互动教学,设计的提问简单明了,答案一目了然,学生个个都破口而出,这表面看来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双边活动程度高,但学生对问题却没有思考的余地,达不到认识提高的教学目的。这种表面上的互动,形式上的互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
二是缺乏层次、笼统散乱的直接提问。有些教师,在解决较大较难的问题时,要求不够明确、提问毫无层次,直接把最难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下手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让教师感到课堂气氛冷清,教学情绪索然;又让学生感觉所学内容无趣,教学设计不合理,从而对课堂失去发言的兴趣。
三是缺乏耐心、无意倾听的急躁提问。有些教师吝惜“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目光游离,不注意倾听,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者将目光转向说话或者做小动作的学生;有些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与预定答案不太符合甚至相左时,马上打断学生的回答,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从而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以上几种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提问方式,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提问的优势得不到体现。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一是提问要有目的性和启发性,不能简单随意。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不要无疑而问、为问而问。问题应该具有沉甸甸的思考价值,具有启发性,能问而生思,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仔细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 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发现“为什么”,进而探索“怎么样”,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提问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不能大而化之。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复杂棘手的问题,当遇到较大、较难,不能一次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师可以将这类问题进行合理拆分,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分层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通过这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提问,一方面,可以尽量避免问题过大过难而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互相关联的提问,再加上正确引导,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思维方法予以引导,提高学生探究、剖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是提问要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不能急于求成。就是说,提问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发言,或者是“连珠炮”式的提问,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有个别学生说出正确答案,便心满意足地继续教学活动,那么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培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的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等待。一个问题提出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搜寻、归纳和整理信息,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较快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出的时间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回答后,不要马上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而应该稍微等待一会儿,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自己的回答,使回答更加系统和完善,以此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课堂提问是科学,也是艺术。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在实施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更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达到最优化程度,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路标作用,使我们的课堂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