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形态和现象的形成研究与方法问题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zl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法问题对于探讨相关文学理论形态与现象的形成显然是重要的。就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形成而言,学界以往的研究存在揭示其"内在理路"和着眼于社会历史分析这两种基本路向。其实,从特定角度来看,主体性文论现象的形成还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社会学事件;由此,有必要运用知识社会学方法对之进行考察。在具体文学对象的研究中,不同方法的运用,也就自然会因之得出一些差异性的理解。显然,这对于有效地拓展、丰富和深化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雕塑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审视和重释传统,又要破除“西方中心论”从东西方各民族的雕塑文化中汲取人性健康的养料,既不失去和世界接轨的机会,又坚持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时代的我们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艰难悖反中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议题:1.重审中国传统的雕塑精神:天人和谐的圆舞与柔韧不息的智慧。2.重审中国古代人物雕塑之憾:主体人之缺失。3.重看西方雕塑中注重人
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道德是调节利益关系的基本手段。利益和道德具有内在关联性,这就为道德知行差异的经济学分析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以简历造假为例,阐述
经济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共同构成了集群的网络本质。经济网络分别从集群的产业关联及专业分工对创新源泉的持续支撑及人力资源支撑、竞合氛围对创新的“挤压”效应,确立了创新
在经济资本化、社会流整化、人口老龄化渐趋明显的形势下,通过引入资产建设理念,为全体国民尤其是那些边缘化、流动化群体建立多功能的全国统一的灵活、便携、有弹性的个人发展
要重探“儒学”在新时代的定位问题,在我看来,要再度考察“儒学”与“哲学”、“宗教”、“政治”这三维的关系问题。首先,作为“中国哲学”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学”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