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教学交往研究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ho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问题,导致了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教学被凸显出来。而有效教学交往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有效的教学交往备受关注,师生关系的重构,师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交往观的确立是有效教学交往的最终落脚点。本文从社会学视角下提出实现有效教学交往的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5-0400-04
  
  1问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1]。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交往是必备条件之一。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有关交往的教育价值问题。他认为,“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前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合作教育学”则从实践的层面系统探讨了师生平等交往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他们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间的交往障碍与人际隔阂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不变革专制封闭的师生关系,不打破师生间的对立,教育的任何改革都是徒劳。我国教学交往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98年5月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专门召开“全国教学问题理论研讨会”,集中研讨教学交往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张希希认为有效的课堂交往是变革的动力,并着重论述了有效课堂交往的基本策略。曹正善认为教学交往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并论述了有效教学交往的特征。另外,还有学者从教师教学风格,教学过程主体参与特征等方面对有效教学交往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应该说有效教学交往的研究对于拓展人们的思路和视野,丰富和完善教学理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不足,还没有形成包括规律、理论、应用和工具的中和研究范式。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探讨有效教学交往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笔者认为研究有效教学交往的落脚点在于寻求教学交往中的有效策略,重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科学、和谐的发展。
  
  2有效教学交往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新课程改革后有效教学交往备受关注,但是教学交往流于形式,因此,要正确而深刻的把握有效教学交往的内涵。
  
  2.1有效教学交往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派别:一派从促进学习者角度来定义有效教学,如J.M.broder和J.H.Dorfman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2];C.kgriacou指出,“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某种教育活动怎样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理想学习。”[3]另一派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角度来界定,又可细分为从效率、效果和效益方面对有效教学的定义。从新课程的视角来看有效教学,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新课程追求的是三维统一的和谐理念,不能片面的强调任何一个维度,这是新课程有效性的核心内涵。
  要全面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性,不能单单以传授的方式去教给学生,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师生间的有效交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选择,而课堂就是师生交往的主要活动场。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交往完成意义建构及自我认知的过程,这一社会有机体是否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取决于人际互动这一动态过程的状况。因此,有效的教学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的教学交往特别强调交往中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位于全人教育的背景之上,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些学者认为有效教学交往即“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主体以构成人类文化的符号为中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在达成沟通理解的基础上重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科学的发展”[4]。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Jaspers,Karl)将教学交往分为三个层次:以知识学习为目的的教学交往、关注哲学思考的教学交往和关注生命世界的教学交往[5]。在第一层次的教学交往也即真的教育的第一步——学问的教育。在第二层次的教学交往将教学视为师生一起探索理智所能到达之远景的过程,致力于求真精神的培养和求真方法的教育。而第三层次的教学交往重新回归于生活。不仅强调了在教学交往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下进行思考;而且更加注重师生双方应主动走进对方的世界,致力于相互之间的理解。
  
  2.2有效教学交往的基本特征
  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思考必须是先考察一般交往的有效性即真正的交往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真正的交往体现为人对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人从交往的形式主体转为真正主体,交往真正成为人的自觉自由行为”;“真正的交往是自由人的联合,在交往中人人平等而呈现出高度的民主”;“真正的交往是人对自己生命本质的全面占有,交往成为了人的内在需要”;“真正的交往具有美的性质,是审美关系的普遍化,交往使人的自由创造和人类和谐获得统一。”[6]这为分析有效教学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交往的主体性。有效的教学交往中的主体具有多元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多极性,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交互主体关系上,具体化为四个方面:参与性﹑民主性﹑合作性与整体性[7]。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文化为中介的特殊的社会活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大都采用“秧田型”,而且教师扮演的是“课堂控制者”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学生扮演的是“遵从者”、“取悦者”、“忍受者”等,这些都制约着学生主体性、积极性的发挥。新课改后,倡导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以主体间的平等地位为前提。而这种平等主体地位是通过在交往中各自的角色与作用体现出来的。其中,教师在师生间的交往中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学生在交往中的角色应该是知识的自我建构者。知识学习的过程不是传递的过程,而是学习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建构的过程。因此,有效教学交往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
  2)交往的活动性。有效教学交往活动是交互主体交互作用的对话过程,具有互动性﹑整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互惠性等特点。对话是有效教学交往的基本形式。在对话中,教师不是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倾向,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获得智慧,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那样:“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8]教学交往中的对话是一种交互式的互动,它并没有严格的规则,教学主体要有临场应变的能力,因为对话是在进行中不断变化的,对话主体也是在情景中不断生成的,双方的活动受对话过程的引导,受对话发生的“语义背景”即“上下文”的引导[7]。因而对话状态可使人获得相互理解和沟通。这就使教学得以脱离沉闷,变得生动形象,教学的功能也得到有效的放大;
  3)交往的效果性。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科学的发展,从交往式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来看,他所要达到的是主体间的全面理解和沟通;从其基本的功能来看,它将有力地促进人的社会技能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主体思想的表达﹑思想的理解和思想的接受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交往是实现人的相互沟通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整体发展的教学效应。其整体性的效果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的发展;三是促进学生的生动发展;四是使教师获得人生的意义;
  4)交往的组织性。教学交往的组织形式很多,但从其基本类型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个体-个体”﹑“个体-群体”和“群体-群体”三类。其具体特征:一是教学主体的个体性异质,个别差异既是形成教学交流的条件,也是促使对话发展的动力,教师只有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使教学对话充满生机,才能产生教学的互补和互惠;二是教学主体的群体性异质,尽管学生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总有一些相近的东西。就具体的异质性方面,则既表现为主体发展方向﹑程度﹑层次的差异,也表现为对话主体亲历的先后﹑理解的方式﹑言说形态上的差异[7]。有效教学交往的教学组织的构建必须体现异质性。
  
  3有效教学交往的实施与策略
  
  有效教学交往的目的在于重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全面科学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在教学理论与实践更为强调交往与对话的现时代,师生间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或教学关系,更是一种社会关系或交往关系,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因此,要实现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不能流于形式,要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3.1实施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教学交往应该遵循以下几种方法:
  1)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一是用主流价值观、用文本的基本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教学交往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与感受,又要注意教育内容的价值引导,用主流价值观、用文本的基本价值观引导学生;二是用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教学交往中不能只强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把经验提升为科学的认识;三是用高尚的情趣、理想的人生境界陶冶激励学生。在教学交往中,教师不仅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且也要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9];
  2)让学生掌握交往的技巧 。 教学交往按沟通方式可分为言语交往与非言语交往两大类,其中以言语交往为主导形式。在言语交往中倾听与表达是两项最关键的技能,直接关系到对话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教学交往需注意的是学会倾听。在彼此的信息交流中,能够准确而又迅速的理解对方所表达的主要信息是教学交往顺利进行的前提之一,它要求要静心地听、虚心地听、会心地听[9]。另外,教师必须真诚地表达他所要转达或转移的东西。表达的要求就是用准确、清晰﹑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别人传达信息;
  3)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交往的本原 。一是要围绕知识传授,精心设计交往的话题;二是要明确交往的指向性,坚持交往的任务取向。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学目标的生成性,但这种生成性也要考虑教学时空资源的限制;
  4)注重交往的多向性。影响交往向度的主要因素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注重交往的多向性应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重视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这是最基本的互动;二是发挥小组学习的效应,这种交往是课堂教学资源共享的另一种形式;三是注意个别学习的基础作用。个别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它不是一种交往,但它却是任何一种教学交往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个别学习,有了自己的想法或困惑再去与人交往,才能是有效的。
  
  3.2实施的策略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往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交往关系的构建不仅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也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有效教学交往的策略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改变传统的课堂空间构成。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空间构成可理解为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狭义的空间构成则指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空间形态。沃勒从课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课堂空间构成对课堂人际互动有很大的影响[10]。赫特(Hurt,H.T.)曾就“空间位置”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对传统型空间构成、马蹄形空间构成、分组型空间构成进行比较[11]。传统型的“秧田型”空间构成更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课堂行为,马蹄形空间构成和分组型空间构成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中相互交往。因此,要实现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传统的空间构成以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第二,采用以民主、平等、合作等为教学活动规范的课堂教学社会学模式。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格局,该系统主要由教师与学生这两种角色及其相关因素构成,因此,采用以民主、平等、合作等为教学活动规范的课堂教学社会学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有效的教学交往。在“参与协从”、“参与合作”与“参与支配”型模式中,教学活动规范是以平等、合作、民主的形式呈现的。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扮演的是同伴的角色,学生扮演的是协助者、合作者、领导者的角色,教学交往比较直接、紧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因此,是实现有效教学交往的理想的课堂教学社会学模式。
  
  3.3实施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评价有效的教学交往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交往从学生的角度看应是能否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的﹑科学的发展为评价依据;从教师的角度看应是以教师能否获得人生的意义为评价依据。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具体的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
  1)交往主体评价。教师和学生是交往的主体,他们具有互主性特征。课堂交往要实现优质高效,交往主体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地体现。即互动性﹑平等性﹑合作性﹑自控性等要得到充分体现;
  2)交往活动评价。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交往从根本上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这一互动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学主体,通过教学信息的持续获得进行双向的相互反馈[12]。因此,有效的教学交往应以是否具有互启性﹑互助性﹑互馈性﹑互惠性为评价依据;
  3)交往效果评价。课堂教学交往是实现人的相互沟通的重要成长方式,课堂教学交往的效果实际上就是由沟通来反映的。因此,有效的教学交往应以是否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发展性为评价依据。
  总之,教学实际上起源于社会交往活动,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而教学交往的有效性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2 J M broder,J H Dorfman.Determinants of teaching quality:what’s important to student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4,(35).
  3C kgriacou.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s[M].England:Basil Balack well Ltd.,1986.
  4李莎.网络环境下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5唐勇.论教学交往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03,(6).
  6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5).
  7曹正善.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特征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5).
  8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9 关文信.教学交往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基本理论,2005,(1).
  10 Waller W.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M].New York:John Wiley
其他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犹如一阵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轻轻地吹入了我们的幼儿园,让我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小小的转变。一、利用启发性的提问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幅度提升,贸易畅通成效显著,内涵也不断丰富。本文选取2008—2018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
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但概念抽象等特点,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学生和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由于房山岩体的侵入使得围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热接触变质作用.而岩浆侵入过程中的热能在传导时逐渐递减,使得同-沉积岩单元中也会形成不同的变质相带.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因此,有效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牢固的应试观念、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学校软硬件设施不足等原因,让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努力改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迫在眉睫。本文共包括7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基础。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如何,不仅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而且也取决于教
同贺企业:鹏基物业记录,总结,研究,探索,引领。15年相伴如友,感谢您精心呈现的每一个篇章。鹏基物业祝《中国物业管理》生日快乐,更上层楼!深圳市鹏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