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失神经支配人环杓后肌的肌形成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1982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肌肉再生潜力指标肌形成蛋白(myogenin)和纤维化相关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在长期失神经环杓后肌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开展晚期喉神经修复时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时限喉返神经损伤患者的环杓后肌标本按神经损伤时限分为4组:0.5年以上组(12例)、1年以上组(10例)、2年以上组(8例)、3年以上组(8例)。对照组为正常肌肉(12例)。通过免疫组化荧光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法观察长期失神经后环杓后肌肌形成蛋白和TGF-β1表达相互变化趋势。结果免疫组化荧光染色显示失神经0.5年以上组肌形成蛋白在肌细胞核有较高水平表达,1年以上组表达最高,2年以上组表达水平下降,3年以上组基本无表达。TGF-β1在失神经0.5年以上组肌细胞质有较高表达,1年以上组表达最高,2年以上组表达下降,3年以上组基本无表达。肌形成蛋白和TGF-β1的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失神经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2.205和106.192,P值均<0.001)。肌形成蛋白失神经0.5年以上组表达为对照组的7.12倍,失神经1年以上达到高峰,为对照组的15.58倍,随后缓慢下降,失神经3年以上组为对照组1.21倍。TGF-β1失神经0.5年以上组的表达为对照组的4.80倍,失神经1年以上组达到高峰,为对照组的10.59倍,随后缓慢下降,失神经3年以上组为对照组1.20倍。肌形成蛋白与TGF-β1表达有正相关趋势。结论失神经2年内既是环杓后肌肌再生能力较好时期,同时也是肌肉向纤维化转变重要时期。

其他文献
内耳疾病(innerear disorder)特指发生于迷路范围内的听觉(耳蜗)与平衡(前庭)器官病变,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鉴于内耳组织结构的微观特性与精细程度,内耳疾病的临床病理与症状十分复杂,某些病变的发病原因及机制迄今不明。对于内耳疾病的治疗方法繁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与康复治疗。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华诞,伴随着祖国的风风雨雨,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我国耳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
自Messerklinger 1972年开始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至今已近40年,在我国也已经有20年的历史。1995年Kennedy将其命名为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时至今日,FESS仍然是慢性鼻窦炎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目的提高对颈部巨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曾经误诊的10例巨淋巴结增生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经验和教训。结果10例颈部巨淋巴结增生患者,男3例,女7例;按Frizzera分类标准分为局灶性8例(其中透明血管型6例,混合型2例),多中心性2例(其中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1例)。临床以无痛性颈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多中心性2例伴有全身症状和(或)多脏器受累等特
目的探讨六氟化硫微泡实时超声造影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常规超声诊断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73个病灶再行六氟化硫微泡实时超声造影检查,采用连续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和对比脉冲序列造影成像技术,分析不同占位性病变的CEUS特点。结果73个病灶均获得满意的动态造影灌注图像。13例超声造影提示15个恶性病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
目前认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在不同程度呼吸道解剖结构异常的基础上,上呼吸道和(或)呼吸肌神经一肌肉代偿功能失调所致。结构异常在OSAHS发病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外科干预纠正异常结构是治疗OSAHS的重要手段。因此,认识和评价结构性因素在OSAHS个体发病机制中的参与作用,对临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新术式的开创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总结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其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4-2003年40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其生存率、复发及远处转移特点。结果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原发于上颌窦者最多见,占80%。全部患者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76.9%和61.6%;5年和10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4
目的分析喉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与CD105标记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及其在评价喉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2年1月91例喉癌患者临床病
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西部医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09成都国际鼻科论坛”将于2009年8月29—30日在成都加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刘世喜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特邀韩德民、张罗、许庚、王德辉、程雷,以及来自比利时、美国、英国、
喉癌和下咽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喉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目前国内多数大中型医院都能开展喉癌的手术治疗,但是在喉癌治疗的规范化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下咽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恶性程度高,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时肿瘤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并多伴有颈淋巴转移。除了一部分患者切除下咽肿瘤的同时需要考虑保留喉功能外,还有一些患者在切除肿瘤后,还需要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