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带动作用大,国内很多城市都将汽车产业定为支柱产业。扬州市因汽车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辐射带动力强,将其定义为基本产业加以发展。
一、开启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伴随着城市发展,扬州市汽车工业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汽车修理和小配件生产为主逐步过渡到现在的规模整车制造,形成产业链完整,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呈现加速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的态势。
(一)规模总量相对较大
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175家,其中百亿元以上企业1家。2012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85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较2011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整车产量达16.8万辆,其中轿车9.9万辆、客车1.3万辆、特种车1.7万辆、新能源汽车5000余辆。
(二)产业链相对完整
呈现分品牌整车企业与一批零部件行业“小巨人”企业配套发展格局。整车制造环节上,产品覆盖轿车、客车、货车、专用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零部件制造环节上,拥有发动机、油箱总成、散热器、结构件、内饰件、标准件、汽车电子等门类较为齐全的零部件产品。汽车售后市场环节上,有东星奔驰、上汽荣威汽车销售、仪征上汽赛克物流等一批汽车服务业企业,扬州国际汽车城、华东汽车二手车交易市场等已初具规模。
(三)三大重点板块发展势头良好
全市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在仪征、邗江北山、江都仙城三大板块上。仪征汽车科技城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3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2家,分别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仪征分公司和上海汽车商用车有限公司仪征分公司,主要生产新POLO、桑塔纳NF、斯柯达和伊斯坦纳商务车,具备50万辆生产能力,零部件产品品种达40多个。2012年汽车及零部件规模企业实现销售87.2亿元,同比增长113.2%。邗江北山汽车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园区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先期启动的潍柴亚星3.3平方公里项目已部分投产,2012年实现销售12.37亿元,同比增长15%。江都区是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地,拥有江淮、九龙、女神等品牌汽车生产线,共有整车生产企业9家,零部件企业100余家,汽车行业总资产46亿元,从业人员1万多人,2012年实现销售45.9亿元。
(四)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扬州市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江都区和市开发区被省经信委授予“江苏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称号,江都仙城工业园获得“江苏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汽车及零部件)”称号。
二、面临跨越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
根据世界各国汽车增长情况分析,我国汽车市场刚刚进入普及初期,从其供给层面、需求层面及基础设施层面看,未来需求潜力巨大,这为扬州市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国内汽车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3300美元,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000美元购车临界点,汽车家用、商用车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2011年,国内汽车销售超过1850万辆,创历史新高。我国二、三线城市居民人均GDP也已超过3000美金,有着非常广阔的汽车需求市场,汽车消费的黄金时期已经来临。从专用车需求市场来看,“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持续拉动内需和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影响下,工程运输类和工程作业类专用汽车消费市场迅速发展,自卸汽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散装水泥运输车、起重作业类专用汽车等市场需求大量增加;同时,国家“汽车下乡”强农惠农政策,刺激了适合农村市场的轻、微型厢式汽车,环卫车辆的大幅增长;环卫、市政、园林、公安等方面的用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各种专用车辆需求旺盛。目前我国专用汽车产量只占商用车的20%左右,随着物流业的现代化、大型化和多样化,专用车占商用车的比重会大幅上升。
(二)扬州汽车产业进入发展提速期
“十一五”期间,全市汽车产业年平均增幅达32.8%,2013年预计增幅达40%以上,其中一季度增幅达48%。区域联动发展促进汽车产业加速,区域之间以上海大众仪征公司、潍柴亚星汽车、江淮轻型汽车等三大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以沿江汽车产业带,包括中集通华、三源机械、亚普汽配、仪征双环活塞环等一批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互联互动、协作配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速促进汽车产业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大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为汽车产业带来加速发展。通过进一步完善仪征、邗江、江都汽车产业功能区规划,实施错位竞争,推进汽车集中区转型升级。汽车零部件突出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提升区域城市化水平。
(三)扬州市汽车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偏小。从全市看,汽车产业产值仅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的7%,龙头骨干企业较少,50亿元以上企业只有1家,仅占全市的6.7%。二是产业布局偏散。企业主要分布在仪征、江都、邗江三地,虽各有特色,但产品关联度小,相互之间的呼应、联系、协同缺乏。三是产业链关键节点缺失。在汽车产业链两头高附加值节点缺乏,上游设计、研发水平偏低,下游后市场建设缺乏;同时,产业以装配为主,大量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和部位生产仍被外部企业掌握,发动机、驱动桥总成、汽车电子等配套企业发展缓慢。
三、保障跨越发展的新举措
扬州正在将汽车产业打造成与城市特质相吻合、发展相伴随、经久不衰的支柱产业,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实现1000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1800亿元)、100万辆整车、10万辆客车、1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汽车名城。着力提升仪征、邗江北山、江都仙城3个汽车制造业比较优势突出,物流仓储、商务居住等配套功能完善的城市新区。着力打造汽车会展、汽车研发、综合测试、车网互联、汽车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 (一)加强产业规划研究
成立扬州市汽车产业发展(汽车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吸收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共同负责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规划编制、运行监测和协调服务,并成立专家顾问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二)提升园区承载品质
做大做强整车龙头,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基础零部件配套,形成优势更加明显的产业集群。2015年末,三大园区总量规模达到800亿元,占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比重的75%以上。打造区域品牌,仪征汽车工业园创成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争取创成国家级基地;邗江北山工业园和江都汽车产业园创成省级汽车产业基地,打造江都汽车产业园为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三)培植重大新增点
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对已经竣工的上海大众30万辆轿车项目,狠抓后期协调,促其年内达效;对潍柴亚星2万辆客车和5000辆特种车生产,进一步强化组织推进、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力争多产;对已开工的江淮10万辆皮卡、SUV项目,抓紧完善实施条件,加快建设进度。到2015年,力争上述三大整车企业整车产销量占全市90%以上。着力推动零部件配套。积极引导零部件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实现集聚、集群发展。支持零部件关联企业组建集成供货的战略协同,形成模块化、层次化的零部件供应体系结构。进一步推动零部件骨干企业争取进入国内整车制造商和国际跨国汽车公司的采购供货体系,推动中小零部件企业加快由零件部件制造商向集成化、模块化供应商转型。着力推动招商突破行动。围绕整车规模做大、三大园区建设、汽车后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高层拜访和招商活动。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零部件企业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形成零部件与主机同步配套开发能力,重点围绕汽车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技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模块、汽车安全系统、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应用等,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强化产学研合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稳定供货能力。加强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仪征依托大众项目,根据整车生产流程和特点,做好总厂和配套企业的要素保障,进一步集聚零部件企业,把本地企业对整车配套的比例做大;开发区围绕潍柴扬柴、亚普等企业,加快扶持培育一批小而专、专而精的中小配套企业;江都、邗江重点服务江淮汽车和潍柴汽车城,突出技术服务,鼓励非标产品的人才投入和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品牌打造。支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质量信用体系,加大品牌策划和推广力度,推动更多品牌向更高层次跃升,不断壮大汽车产业品牌经济份额。
(五)建全服务支撑体系
设立汽车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鼓励整车生产企业迅速形成规模,鼓励企业取得车辆产品生产资质,鼓励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鼓励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上水平,鼓励品牌推广,鼓励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从引导资金上予以扶持。保障生产要素组合最大化。对汽车产业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实行专业化服务。
(作者单位:扬州市经信委)
一、开启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伴随着城市发展,扬州市汽车工业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汽车修理和小配件生产为主逐步过渡到现在的规模整车制造,形成产业链完整,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呈现加速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的态势。
(一)规模总量相对较大
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175家,其中百亿元以上企业1家。2012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85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较2011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整车产量达16.8万辆,其中轿车9.9万辆、客车1.3万辆、特种车1.7万辆、新能源汽车5000余辆。
(二)产业链相对完整
呈现分品牌整车企业与一批零部件行业“小巨人”企业配套发展格局。整车制造环节上,产品覆盖轿车、客车、货车、专用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零部件制造环节上,拥有发动机、油箱总成、散热器、结构件、内饰件、标准件、汽车电子等门类较为齐全的零部件产品。汽车售后市场环节上,有东星奔驰、上汽荣威汽车销售、仪征上汽赛克物流等一批汽车服务业企业,扬州国际汽车城、华东汽车二手车交易市场等已初具规模。
(三)三大重点板块发展势头良好
全市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在仪征、邗江北山、江都仙城三大板块上。仪征汽车科技城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3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2家,分别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仪征分公司和上海汽车商用车有限公司仪征分公司,主要生产新POLO、桑塔纳NF、斯柯达和伊斯坦纳商务车,具备50万辆生产能力,零部件产品品种达40多个。2012年汽车及零部件规模企业实现销售87.2亿元,同比增长113.2%。邗江北山汽车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园区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先期启动的潍柴亚星3.3平方公里项目已部分投产,2012年实现销售12.37亿元,同比增长15%。江都区是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地,拥有江淮、九龙、女神等品牌汽车生产线,共有整车生产企业9家,零部件企业100余家,汽车行业总资产46亿元,从业人员1万多人,2012年实现销售45.9亿元。
(四)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扬州市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江都区和市开发区被省经信委授予“江苏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称号,江都仙城工业园获得“江苏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汽车及零部件)”称号。
二、面临跨越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
根据世界各国汽车增长情况分析,我国汽车市场刚刚进入普及初期,从其供给层面、需求层面及基础设施层面看,未来需求潜力巨大,这为扬州市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国内汽车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3300美元,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000美元购车临界点,汽车家用、商用车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2011年,国内汽车销售超过1850万辆,创历史新高。我国二、三线城市居民人均GDP也已超过3000美金,有着非常广阔的汽车需求市场,汽车消费的黄金时期已经来临。从专用车需求市场来看,“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持续拉动内需和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影响下,工程运输类和工程作业类专用汽车消费市场迅速发展,自卸汽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散装水泥运输车、起重作业类专用汽车等市场需求大量增加;同时,国家“汽车下乡”强农惠农政策,刺激了适合农村市场的轻、微型厢式汽车,环卫车辆的大幅增长;环卫、市政、园林、公安等方面的用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各种专用车辆需求旺盛。目前我国专用汽车产量只占商用车的20%左右,随着物流业的现代化、大型化和多样化,专用车占商用车的比重会大幅上升。
(二)扬州汽车产业进入发展提速期
“十一五”期间,全市汽车产业年平均增幅达32.8%,2013年预计增幅达40%以上,其中一季度增幅达48%。区域联动发展促进汽车产业加速,区域之间以上海大众仪征公司、潍柴亚星汽车、江淮轻型汽车等三大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以沿江汽车产业带,包括中集通华、三源机械、亚普汽配、仪征双环活塞环等一批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互联互动、协作配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速促进汽车产业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大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为汽车产业带来加速发展。通过进一步完善仪征、邗江、江都汽车产业功能区规划,实施错位竞争,推进汽车集中区转型升级。汽车零部件突出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提升区域城市化水平。
(三)扬州市汽车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偏小。从全市看,汽车产业产值仅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的7%,龙头骨干企业较少,50亿元以上企业只有1家,仅占全市的6.7%。二是产业布局偏散。企业主要分布在仪征、江都、邗江三地,虽各有特色,但产品关联度小,相互之间的呼应、联系、协同缺乏。三是产业链关键节点缺失。在汽车产业链两头高附加值节点缺乏,上游设计、研发水平偏低,下游后市场建设缺乏;同时,产业以装配为主,大量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和部位生产仍被外部企业掌握,发动机、驱动桥总成、汽车电子等配套企业发展缓慢。
三、保障跨越发展的新举措
扬州正在将汽车产业打造成与城市特质相吻合、发展相伴随、经久不衰的支柱产业,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实现1000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1800亿元)、100万辆整车、10万辆客车、1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汽车名城。着力提升仪征、邗江北山、江都仙城3个汽车制造业比较优势突出,物流仓储、商务居住等配套功能完善的城市新区。着力打造汽车会展、汽车研发、综合测试、车网互联、汽车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 (一)加强产业规划研究
成立扬州市汽车产业发展(汽车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吸收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共同负责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规划编制、运行监测和协调服务,并成立专家顾问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二)提升园区承载品质
做大做强整车龙头,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基础零部件配套,形成优势更加明显的产业集群。2015年末,三大园区总量规模达到800亿元,占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比重的75%以上。打造区域品牌,仪征汽车工业园创成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争取创成国家级基地;邗江北山工业园和江都汽车产业园创成省级汽车产业基地,打造江都汽车产业园为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三)培植重大新增点
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对已经竣工的上海大众30万辆轿车项目,狠抓后期协调,促其年内达效;对潍柴亚星2万辆客车和5000辆特种车生产,进一步强化组织推进、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力争多产;对已开工的江淮10万辆皮卡、SUV项目,抓紧完善实施条件,加快建设进度。到2015年,力争上述三大整车企业整车产销量占全市90%以上。着力推动零部件配套。积极引导零部件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实现集聚、集群发展。支持零部件关联企业组建集成供货的战略协同,形成模块化、层次化的零部件供应体系结构。进一步推动零部件骨干企业争取进入国内整车制造商和国际跨国汽车公司的采购供货体系,推动中小零部件企业加快由零件部件制造商向集成化、模块化供应商转型。着力推动招商突破行动。围绕整车规模做大、三大园区建设、汽车后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高层拜访和招商活动。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零部件企业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形成零部件与主机同步配套开发能力,重点围绕汽车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技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模块、汽车安全系统、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应用等,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强化产学研合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稳定供货能力。加强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仪征依托大众项目,根据整车生产流程和特点,做好总厂和配套企业的要素保障,进一步集聚零部件企业,把本地企业对整车配套的比例做大;开发区围绕潍柴扬柴、亚普等企业,加快扶持培育一批小而专、专而精的中小配套企业;江都、邗江重点服务江淮汽车和潍柴汽车城,突出技术服务,鼓励非标产品的人才投入和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品牌打造。支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质量信用体系,加大品牌策划和推广力度,推动更多品牌向更高层次跃升,不断壮大汽车产业品牌经济份额。
(五)建全服务支撑体系
设立汽车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鼓励整车生产企业迅速形成规模,鼓励企业取得车辆产品生产资质,鼓励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鼓励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上水平,鼓励品牌推广,鼓励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从引导资金上予以扶持。保障生产要素组合最大化。对汽车产业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实行专业化服务。
(作者单位:扬州市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