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珊娜的咏叹调看莫扎特喜歌剧的音乐语言特色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iq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中,最让他得心应手的,还是他的喜歌剧创作。其中,真正代表莫扎特高度成就的喜歌剧作品是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部歌剧中,处于第三等级的苏珊娜这个角色在剧情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在剧中人物安排上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和艺术魅力。本文就以苏珊娜所演唱的女高音咏叹调为切入点,对莫扎特喜歌剧的音乐语言特色进行初探。
  关键词: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喜歌剧;苏珊娜;咏叹调分析
  
  莫扎特作为世界一流的音乐大师,虽然英年早逝,却为我们留下了丰硕而优秀的音乐创作。在这些作品当中,许多歌剧咏叹调已经成为我们平时声乐学习过程中必唱的经典之作。本文就主要通过对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这一角色所演唱的咏叹调进行分析,从而来窥探莫扎特喜歌剧的音乐语言特色。
  
  一、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在幼年时期莫扎特就展现出了不凡的音乐才华。在短暂的29年创作生涯中,莫扎特共创作出了626首音乐作品,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并且他在每种题材中都佳作迭出。其中,歌剧是莫扎特丰硕无比的创作遗产中最辉煌、最重要的部分。
  莫扎特的歌剧从艺术形式到所表达的内涵,无不鲜明地表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莫扎特一生共创作有22部歌剧,可划分为正歌剧、喜歌剧和歌唱剧三种类型。而最让莫扎特得心应手的,还是他的喜歌剧创作。其中,代表莫扎特高度成就的是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二、《费加罗的婚礼》简介
  
  《费加罗的婚礼》的剧情取自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脚本作者为达?蓬特。歌剧创作于1785-1786年间,1786年首演于维也纳布尔格剧院。
  《费加罗的婚礼》是四幕喜歌剧。歌剧的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中叶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府,描写的是伯爵的仆人费加罗和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准备结婚时,身为伯爵的阿马尔维瓦企图在苏珊娜身上恢复他曾经宣布放弃贵族在农奴结婚时对新娘的初夜权这个不道德的可耻特权,由此而引发的一场斗争。整部歌剧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莫扎特通过诙谐的笔触对伯爵妄图恢复奴隶制可耻特权的妄念加以抨击,用细腻动人的音乐线条,讴歌颂扬了第三等级人民通过自身的机智勇敢最终定会战胜黑暗的决心。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这个处于第三等级的角色在剧情发展和剧中人物安排上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和艺术魅力。所以,本文就以苏珊娜这个角色所演唱的女高音咏叹调为切入点,对莫扎特喜歌剧的音乐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三、苏珊娜的咏叹调分析
  
  在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女仆苏珊娜象征了第三等级的机智和勇敢。在整部歌剧中,苏珊娜一共演唱了两首咏叹调,一首是《到这来,跪在我面前》,另一首是《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这两首咏叹调都洋溢着丰富流畅的音乐美,音乐语言具有个性。
  (一)具有个性的音乐语言
  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以其极富旋律性和表现力的音乐,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苏珊娜所演唱的两首咏叹调中,调性变化多样,旋律起伏流畅,节奏丰富多彩,伴奏清新优美,全曲首尾相扣,具有高度的整体感。
  1、关于调性的布局
  《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中,一共经历了四次转调:第一次在12小节处,歌曲从宣叙调开始为C大调,在第12小节转入a和声小调,音色由明亮转为略带柔和,透出了苏珊娜喜悦的情感。第二次从全曲18小节处开始预备过渡,至宣叙调的结束完成了到F大调的转调。这种转调充分体现了莫扎特的巧妙构思,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即最终伯爵的妄想破灭埋下了伏笔。第三次转调在全曲第40小节处,曲调又转回至C大调的明朗音调。第四次转调在第50小节,从C大调再次转回F大调。莫扎特正是利用这种调性的丰富变化,细腻地刻画了苏珊娜的内心世界变化。
  2、关于旋律的进行
  在《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中,宣叙调的旋律基本采用长音衬托的织体,较为平和。但由于变化音的出现,使曲子带有疑虑的口气。咏叹调由原来的4/4拍转换为6/8拍,曲调由此变得轻快起来。再加之F大调的明快音调、旋律上同向跳进与反向跳进相结合,使作品充满着一种幸福的甜蜜。全曲结束部分,旋律处于高音区,节奏舒展开阔,是全曲的高潮所在。整曲旋律始终在中、高音区起伏,线条富有弹性。
  3、关于伴奏的构思
  在《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中,伴奏主要采用主调音乐的写作方法,其织体变化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长音衬托的伴奏织体。其中主要是属持续音的伴奏方法,加强了属音在调式中的强势地位。(2)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整个咏叹调部分主要是采用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与主旋律紧密结合,产生了丰满的音响,从而衬托营造了旋律的愉快气氛。(3)和弦分解式进行。主要出现在宣叙调的开始和乐句与乐句之间的空隙中,与主旋律形成互动。整首歌曲在伴奏与歌曲演唱上的互动、互补,曲作者都作了精心的安排与设计,使伴奏与演唱相得益彰,共同刻画了苏姗娜纯朴、善良的音乐形象,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音乐与歌词内容、人物形象的完美统一
  在歌剧中,莫扎特通过音乐对苏珊娜人物性格作了细腻的刻画,完美地抒发了这一角色的情感。使歌剧中音乐与歌词内容及人物形象达到完美统一。这一点在苏珊娜的咏叹调《美妙的时刻将来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美妙的时刻将来临》出现在第四幕。歌词中通过对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以及音乐上变化音的运用,表达了苏姗娜渴望爱情、等待爱情的激动与不安。在歌曲结束部分的歌词表现了苏姗娜为了心爱的费加罗,甘愿奉献身心的激动心情。《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苏姗娜活泼、质朴的艺术形象,把苏姗娜等待幸福时刻少女美妙的情怀诠释得惟妙惟肖。莫扎特高超的作曲技巧,巧妙的布局安排,音乐与歌词、人物形象的完美统一在这首歌曲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苏珊娜所演唱的咏叹调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莫扎特的喜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在莫扎特的喜歌剧创作中,音乐与歌词内容、人物形象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从而使莫扎特的喜歌剧创作旋律优美流畅,极富表现力,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而生动,内心刻画非常妥帖、细腻。莫扎特巧妙地将音乐的结构和戏剧情节完美地连接起来,使歌剧成为名副其实的歌唱戏剧艺术。
  
  参考文献:
  [1]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佩基·伍德福特.莫扎特传[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姚亚平.西方音乐通史教程[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格局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是当前广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正在实践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实际谈如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抓住关键,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的结合    第一、坚持思想领先原则,找准结合点。找准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的结合点,坚持思想领先原则是开展各项工作所必须的重要原则。每进行一项重大的改革,完成一项重大的任
期刊
摘 要: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只有实行正确的集中,才能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才能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  关键词:党委;民主集中制    在新形势下贯彻民主集中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位置摆得越端正,越能保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准确性。因而,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期刊
摘 要:《美国的悲剧》是20世纪著名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的代表作。本文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对小说进行研读。首先探讨的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新女性”形象,然后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女性主义解读,论证该小说并没有超出社会文化的渊源,女性始终生活在父权,男权的社会意识之下。  关键词:女性主义;《美国的悲剧》;新女性;父权制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的代表作,也是使他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作品。
期刊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方式,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是当今课改的热点问题。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变革,它的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课件的直接对话,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数学活动、例习题讲解这几大环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教育信息技术新兴的生力军。将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
期刊
摘 要:《卡利古拉》是加缪在戏剧方面取得最持久成功的一出剧,作者把它和《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话》合称为“荒诞三部”。卡利古拉是罗马帝国的第四任皇帝,他在其妹妹兼情妇德鲁西娅死后而“发疯”,但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最清醒的人,他认识到了这个时代的荒诞“人要死亡,他们并不幸福”,于是,他开始用他手中的权利“使不可能的成为可能”,最终死于反叛人群的刺杀。无疑,卡利古拉是一位悲剧人物。在这部剧中,展现了加缪
期刊
摘 要:在《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中,福楼拜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使“马”这一意象深刻的含义,对于分析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细节描写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马;爱玛;包法利;福楼拜     居斯塔夫·福楼拜是法国十九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他提出了创作中的“零度风格”也即无我风格,即“通过赋予主观情感以客观对应物的方式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①。在《包法利夫人》中,有大量的象征
期刊
摘 要:戴维洛奇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学院派中的小说家,他的文学批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他的校园三部曲中《小世界》的产生背景以及分析一下其中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特点,以便于我们更好的研读作品。  关键词:小世界;学者;讽刺    戴维·洛奇是后现代主义中学院派的作家,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在他的小说中体现出了很多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也有许多资料把他定义为小说家、批评家,
期刊
摘 要:首先对前人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儿”是一个语素,并且有词根和词缀两种。最后对词缀“儿”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此外,还指出了一些不读成儿化韵的儿化词现象。  关键词:“儿”;儿化词;词根;词缀    一、总结前人观点    语素“儿”在汉语普通话及大部分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在构词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在“婴儿”、“儿童”等大多数非儿化词中,“儿”是词根语素。但
期刊
摘 要:日本人均寿命由于科技的进步生活品质的提高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但现代日本社会仍旧面临着高自杀率的挑战。本文将重点从日本人在“死”方面的特殊性入手进行对日本人的简单剖析,并介绍日本人对于死亡的直面和美化。  关键词:自杀;死;日本人;美化    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日本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口寿命最长的国度,但同时日本的自杀率也高居榜首。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1年《世界卫生统计资料》
期刊
摘 要:克里姆特与比亚兹莱同处于世纪之末,都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创作作品题材类似,运用在绘画中的隐喻元素极为相似,对传统绘画做出了创新,在艺术追求上都遭受到过质疑,但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都脱颖而出,其艺术的成就都被世人所敬仰。本文通过比较克里姆特与比亚兹莱在艺术追求上的异同点进一步分析两者在构图、艺术表现上的成就,以及其成就对后来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克里姆特;比亚兹莱;构图;艺术表现;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