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技能教材编写思想;从教材定位、教材结构、教材内容特点等方面阐述教材改革的思路;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教材的特点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教材 实用技能 培养
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电子技术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因此学习电子技术不仅需要理解基本知识,更应注重基础技能实践。当前,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国际国内经济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内容,使教学实施与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相对接。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在用教材分析
现代电子产品已普遍使用新元件,新工艺及生产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像SMD贴片元器件就大量运用在计算机、汽车电子音响设备、大屏幕电视机及其他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中,而在旧的电子技术基础教材中关于贴片元器件(SMD)的识别、检测知识内容提之甚少。又比如在电子实验仪器方面,有的旧教材还介绍使用老式BT-3扫频仪来测量电路幅频特征曲线,而现在且不说在企业生产中了就连许多中职中技学校都添置了数字示波器或频谱仪等先进实验设备,教材与教学实际的脱节十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别是现在举国提倡中职教育进行一体化课改的新潮流下,其教学要求学生全面参与学习内容(情景)的组织准备、装配电路,使用实验仪器完成测量并记录分析结果提出结论等,它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而学生特别是新生并不具备电路识图、按工艺要求装配电路、正确操作仪器设备等相应的知识技能。
面对当前大力推进职教事业灵活办学体制的改革新形势,各地职教院校或多或少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勤工俭学模式、农民工培训模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其他短期培训模式等。在培训时突显一个十分重要问题:缺乏能适应参训人员基础、认知能力和就业岗位要求的实用基础性教材。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各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时存在不少的困惑,普遍反应较难懂、难学。如何根据学生基础和学习认知能力及规律通过循序渐进地教学,突出电子技术基础实用性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现课程“教、学、岗位”一体化整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整合兼顾电类各专业的特点,满足或基本满足一体化教学和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办学条件教学需求是当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组织工作当务之急。作为教学的基础和保障,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充实。
二、教材定位与编写构想
教材定位:面向中职学校家电产品维修、计算机装配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电子、通信产品维修、现代办公设备使用维护等电类专业学生,强化电子技术实用技能,适应于电子装配调试工等岗位需求,力求满足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办学条件教学的需求的同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突出实用性,着重技能培养”的教材编写构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教材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于一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还必须进行技能演示,学生不仅要动脑“学”,还必须动手“做”,“学”与“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第二,采用模块结构。根据实用性要求确定了“安全用电及工具认识、基本元器件识别检测、焊接技术、电子仪器仪表、电子装配工艺”等模块。
第三,通过具体教学活动进行驱动,按照“认知—运用方法—技能训练”的认知规律组织教材内容。
第四,明确每个教学活动的认知活动内容和技能活动内容,以“实用”为主线,通过“技能训练”培养提高学生技能,设计相应的学习、操作、思考与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或检验目标完成的情况。
三、教材结构
教材采用“模块—项目—活动”编排结构,通过分析电子装配调试工等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电类各专业后续学习要求,确定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安排“安全用电及工具认识、基本元器件识别检测、焊接技术、电子仪器仪表、电子装配工艺”等5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教学项目及具体教学活动组成,以电子仪器仪表模块为例,其教学项目体现在11个方面:
项目一:直流稳压稳流电源
项目二:指针式万用表
项目三:数字式万用表
项目四:函数信号发生器
项目五:交流毫伏表
项目六:频率计
项目七:单踪示波器
项目八:双通道示波器
项目九:多功能电话机检修仪
项目十:数字存储示波器
项目十一:频谱分析仪
可以在单踪示波器教学项目中,安排学习仪器面板介绍、实用操作方法和技巧、使用技能训练以及讨论、思考、练习等教学活动内容。
四、教材内容特点
第一,如前所述,电子技术基础是普通中职学校对刚入学的电类专业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各学习情景过程中少不了要自主的与各种仪器、电源打交道,而此时新生缺乏基本的实验安全操作规范知识和安全用电知识,如不及时进行相关安全教育酿成意外突发事件,轻者损坏实验仪器重的还可能伤害人身或严重挫伤学生继续本专业学习的信心。为此本着“以人为本”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在第一章预备知识里就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育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知识,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的要求及应急措施,消除学生操作安全隐患和害怕心理,培养学生正确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良好习惯和学习信心。
第二,电子元器件是电子线路的基本组成,学生只有掌握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技能才能正确装配电路。在此强调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技能,安排了普通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内容和贴片元件(SMD)识别检测技能训练内容,以跟上现代电子产品使用新型元器件的潮流。
第三,电子实验通常会使用到电子测量仪器仪表进行实验数据观测,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正确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仪表、完成电路参数测量的能力上,而刚刚接触电子技术的学生面对仪器复杂的功能,普遍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原有的教材对相关电子实验仪器使用操作方法介绍不多,或者是叙述过于简单,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不能掌握操作要领,存在实验时乱调仪器,一旦不出结果或波形就束手无策的现象,且安排使用的仪器有的型号偏老,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教材以着重介绍实验仪器实用操作方法为主,同时列举仪器失调状态下如何调整仪器恢复正常测量状态的处置方法,使学生能通过学习就可掌握实验仪器操作、调整方法,增强了学习信心。
针对现在许多中职学校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举措下正陆续实现教学实验仪器仪表的升级换代,添置了像数字示波器、1GHZ频谱仪、数字毫伏表等先进教学设备,掌握相应实验仪器的操作使用知识,也为学生日后上岗工作打下基础,故增加数字示波器、频谱仪等先进实验设备使用知识。
第四,作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技术综合技能是课程的核心要求。这里所说的电子技术综合技能是指具有正确读识电路原理图和装配图等技术文件的能力、会分析电路工作原理按工艺要求完成电路装配及调试的能力、会操作使用相关仪器检测电路工作状态及信号参数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或说是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必须条件。其中会读识电路图、掌握电子装配工艺的基本知识是进行电路实验的基础。学生若看不懂电路图不懂电子装配工艺基本知识就会错装电路元件或给以后的设备使用留下隐患,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教材中应安排电子装配工艺训练等内容。只有学生不仅能在书本上会分析计算电路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真正会按电路图和装配工艺要求装配电路、调试电路,才能切实做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电子技术综合技能。
五、教材改革实践
自2010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精品实用教材编写组开始尝试编写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满足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办学条件教学需要的创新型教材。2010年4月,《电子基本技能简明教程》出版,相关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1.教材的优点
(1)教材结构合理,以具体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形式新颖,可操作性强。
(2)引用了学生常见的或是容易理解的实用案例,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认知误区提出解决办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技能实用性的特点。
(4)“应知”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学生 “边做边学”,“边学边做”,较为符合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有益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2.教材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提高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改革后的教材将实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要求教师不仅熟悉教材内容,更要熟练相关的技能操作。教材引入了贴片元器件识别、检测等新元件新技术、数字示波器、频谱仪等先进新型实验设备以及相应的应用案例,相应地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技能,与时俱进。
(2)提高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操作技能是熟能生巧的技艺,由于教材更注重实操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操作训练需要。
(3)由于加强实训内容,实验室工作负担加重。
参考文献:
马明骏,黄文皓,叶宁.电子基本技能简明教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西电子技工学校)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教材 实用技能 培养
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电子技术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因此学习电子技术不仅需要理解基本知识,更应注重基础技能实践。当前,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国际国内经济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内容,使教学实施与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相对接。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在用教材分析
现代电子产品已普遍使用新元件,新工艺及生产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像SMD贴片元器件就大量运用在计算机、汽车电子音响设备、大屏幕电视机及其他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中,而在旧的电子技术基础教材中关于贴片元器件(SMD)的识别、检测知识内容提之甚少。又比如在电子实验仪器方面,有的旧教材还介绍使用老式BT-3扫频仪来测量电路幅频特征曲线,而现在且不说在企业生产中了就连许多中职中技学校都添置了数字示波器或频谱仪等先进实验设备,教材与教学实际的脱节十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别是现在举国提倡中职教育进行一体化课改的新潮流下,其教学要求学生全面参与学习内容(情景)的组织准备、装配电路,使用实验仪器完成测量并记录分析结果提出结论等,它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而学生特别是新生并不具备电路识图、按工艺要求装配电路、正确操作仪器设备等相应的知识技能。
面对当前大力推进职教事业灵活办学体制的改革新形势,各地职教院校或多或少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勤工俭学模式、农民工培训模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其他短期培训模式等。在培训时突显一个十分重要问题:缺乏能适应参训人员基础、认知能力和就业岗位要求的实用基础性教材。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各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时存在不少的困惑,普遍反应较难懂、难学。如何根据学生基础和学习认知能力及规律通过循序渐进地教学,突出电子技术基础实用性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现课程“教、学、岗位”一体化整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整合兼顾电类各专业的特点,满足或基本满足一体化教学和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办学条件教学需求是当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组织工作当务之急。作为教学的基础和保障,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充实。
二、教材定位与编写构想
教材定位:面向中职学校家电产品维修、计算机装配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电子、通信产品维修、现代办公设备使用维护等电类专业学生,强化电子技术实用技能,适应于电子装配调试工等岗位需求,力求满足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办学条件教学的需求的同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突出实用性,着重技能培养”的教材编写构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教材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于一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还必须进行技能演示,学生不仅要动脑“学”,还必须动手“做”,“学”与“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第二,采用模块结构。根据实用性要求确定了“安全用电及工具认识、基本元器件识别检测、焊接技术、电子仪器仪表、电子装配工艺”等模块。
第三,通过具体教学活动进行驱动,按照“认知—运用方法—技能训练”的认知规律组织教材内容。
第四,明确每个教学活动的认知活动内容和技能活动内容,以“实用”为主线,通过“技能训练”培养提高学生技能,设计相应的学习、操作、思考与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或检验目标完成的情况。
三、教材结构
教材采用“模块—项目—活动”编排结构,通过分析电子装配调试工等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电类各专业后续学习要求,确定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安排“安全用电及工具认识、基本元器件识别检测、焊接技术、电子仪器仪表、电子装配工艺”等5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教学项目及具体教学活动组成,以电子仪器仪表模块为例,其教学项目体现在11个方面:
项目一:直流稳压稳流电源
项目二:指针式万用表
项目三:数字式万用表
项目四:函数信号发生器
项目五:交流毫伏表
项目六:频率计
项目七:单踪示波器
项目八:双通道示波器
项目九:多功能电话机检修仪
项目十:数字存储示波器
项目十一:频谱分析仪
可以在单踪示波器教学项目中,安排学习仪器面板介绍、实用操作方法和技巧、使用技能训练以及讨论、思考、练习等教学活动内容。
四、教材内容特点
第一,如前所述,电子技术基础是普通中职学校对刚入学的电类专业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各学习情景过程中少不了要自主的与各种仪器、电源打交道,而此时新生缺乏基本的实验安全操作规范知识和安全用电知识,如不及时进行相关安全教育酿成意外突发事件,轻者损坏实验仪器重的还可能伤害人身或严重挫伤学生继续本专业学习的信心。为此本着“以人为本”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在第一章预备知识里就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育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知识,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的要求及应急措施,消除学生操作安全隐患和害怕心理,培养学生正确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良好习惯和学习信心。
第二,电子元器件是电子线路的基本组成,学生只有掌握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技能才能正确装配电路。在此强调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技能,安排了普通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内容和贴片元件(SMD)识别检测技能训练内容,以跟上现代电子产品使用新型元器件的潮流。
第三,电子实验通常会使用到电子测量仪器仪表进行实验数据观测,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正确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仪表、完成电路参数测量的能力上,而刚刚接触电子技术的学生面对仪器复杂的功能,普遍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原有的教材对相关电子实验仪器使用操作方法介绍不多,或者是叙述过于简单,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不能掌握操作要领,存在实验时乱调仪器,一旦不出结果或波形就束手无策的现象,且安排使用的仪器有的型号偏老,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教材以着重介绍实验仪器实用操作方法为主,同时列举仪器失调状态下如何调整仪器恢复正常测量状态的处置方法,使学生能通过学习就可掌握实验仪器操作、调整方法,增强了学习信心。
针对现在许多中职学校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举措下正陆续实现教学实验仪器仪表的升级换代,添置了像数字示波器、1GHZ频谱仪、数字毫伏表等先进教学设备,掌握相应实验仪器的操作使用知识,也为学生日后上岗工作打下基础,故增加数字示波器、频谱仪等先进实验设备使用知识。
第四,作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技术综合技能是课程的核心要求。这里所说的电子技术综合技能是指具有正确读识电路原理图和装配图等技术文件的能力、会分析电路工作原理按工艺要求完成电路装配及调试的能力、会操作使用相关仪器检测电路工作状态及信号参数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或说是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必须条件。其中会读识电路图、掌握电子装配工艺的基本知识是进行电路实验的基础。学生若看不懂电路图不懂电子装配工艺基本知识就会错装电路元件或给以后的设备使用留下隐患,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教材中应安排电子装配工艺训练等内容。只有学生不仅能在书本上会分析计算电路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真正会按电路图和装配工艺要求装配电路、调试电路,才能切实做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电子技术综合技能。
五、教材改革实践
自2010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精品实用教材编写组开始尝试编写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满足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办学条件教学需要的创新型教材。2010年4月,《电子基本技能简明教程》出版,相关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1.教材的优点
(1)教材结构合理,以具体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形式新颖,可操作性强。
(2)引用了学生常见的或是容易理解的实用案例,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认知误区提出解决办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技能实用性的特点。
(4)“应知”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学生 “边做边学”,“边学边做”,较为符合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有益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2.教材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提高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改革后的教材将实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要求教师不仅熟悉教材内容,更要熟练相关的技能操作。教材引入了贴片元器件识别、检测等新元件新技术、数字示波器、频谱仪等先进新型实验设备以及相应的应用案例,相应地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技能,与时俱进。
(2)提高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操作技能是熟能生巧的技艺,由于教材更注重实操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操作训练需要。
(3)由于加强实训内容,实验室工作负担加重。
参考文献:
马明骏,黄文皓,叶宁.电子基本技能简明教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西电子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