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在当前的教育阶段大力推广了素质教育,而在素质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阶段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在启蒙时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关键时期,教师在这一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积极发现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进行改善,本文就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铸魂育人的思考与实践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思考与实践
在我们国家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许多知识传授者通常会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认知、活动、简单应用等层面,这个层面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根据教材按部就班的对知识进行一个表面的了解,很难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思考能力。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应该怎样创设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体验,并且需要思考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与反思,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怎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深度体验。所以,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的环境抽象分为多个阶层的深度学习空间,将学生的生活空间、家庭环境、身心体验等抽象为不同的深度体验空间,将教学过程中的实物、图像、文字等抽象为不同程度的深度符号空间,将照片视频、录音等抽象为不同程度的深度感知空间。
例如,在进行《大家的“朋友”》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当中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并使用过这些相关的公共设施,但是他们对于这些公共设施的作用或者使用范围等方面却没有具体的了解,笔者结合班级当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等,首先提出了谜底为公共汽车、路灯、垃圾桶等相关的谜语,让学生们通过猜谜语的过程中学习到这些公共设施主要为了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设置的。然后,笔者结合微课教学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并且让同桌之间互相介绍一下这些公共设施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帮助与便捷,这样能够很好的创建教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介绍、演示等过程调动他们的感知,比较全面的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公共设施,并且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这些公共设施的便利之处。
二、灵活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多维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学习的帮促者,在引导学生充分探究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互交性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延伸学习的过程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某种价值观。而教师想要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可以灵活运用课本教材,让教材知识与学生探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进行《心中的“110”》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重组,并且设计了“被骗的小学生”故事以及“智捉小偷”的绘本阅读环节,并且让学生们分别说一说自己在家或者独处时的感受等,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演一下独自在家时发生的情况,并且同学之间互评一下对方的做法,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通过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能够有效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辨别与比较,让学生积极进行道德思考,从而进一步有效推动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等提升,并且通过这种多纬度的参与有效活化了课本教材。
三、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反思
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很好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可以通过探究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条件化知识与元认知发展的学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基于条件、经验、见识等方面的制约,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更多的停留在了表面上,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形成。
例如,在进行《我们不乱扔》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们在课前自主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完成相关的知识学习,再运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提交到答题点,笔者与学生之间再通过在线互评、补充、完善等进行沟通学习。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班级当中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征等引导其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分组,各小组之间再进行共同学习与情感交融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表达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自己没有考虑到的知识点,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随着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得到了比较高的重视度,教师可以从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策略等多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在學习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王翔.谈小学生德与法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9):52-53.
[2]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
重庆市綦江区东源小学 黎征义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思考与实践
在我们国家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许多知识传授者通常会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认知、活动、简单应用等层面,这个层面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根据教材按部就班的对知识进行一个表面的了解,很难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思考能力。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应该怎样创设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体验,并且需要思考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与反思,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怎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深度体验。所以,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的环境抽象分为多个阶层的深度学习空间,将学生的生活空间、家庭环境、身心体验等抽象为不同的深度体验空间,将教学过程中的实物、图像、文字等抽象为不同程度的深度符号空间,将照片视频、录音等抽象为不同程度的深度感知空间。
例如,在进行《大家的“朋友”》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当中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并使用过这些相关的公共设施,但是他们对于这些公共设施的作用或者使用范围等方面却没有具体的了解,笔者结合班级当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等,首先提出了谜底为公共汽车、路灯、垃圾桶等相关的谜语,让学生们通过猜谜语的过程中学习到这些公共设施主要为了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设置的。然后,笔者结合微课教学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并且让同桌之间互相介绍一下这些公共设施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帮助与便捷,这样能够很好的创建教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介绍、演示等过程调动他们的感知,比较全面的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公共设施,并且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这些公共设施的便利之处。
二、灵活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多维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学习的帮促者,在引导学生充分探究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互交性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延伸学习的过程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某种价值观。而教师想要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可以灵活运用课本教材,让教材知识与学生探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进行《心中的“110”》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重组,并且设计了“被骗的小学生”故事以及“智捉小偷”的绘本阅读环节,并且让学生们分别说一说自己在家或者独处时的感受等,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演一下独自在家时发生的情况,并且同学之间互评一下对方的做法,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通过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能够有效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辨别与比较,让学生积极进行道德思考,从而进一步有效推动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等提升,并且通过这种多纬度的参与有效活化了课本教材。
三、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反思
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很好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可以通过探究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条件化知识与元认知发展的学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基于条件、经验、见识等方面的制约,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更多的停留在了表面上,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形成。
例如,在进行《我们不乱扔》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们在课前自主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完成相关的知识学习,再运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提交到答题点,笔者与学生之间再通过在线互评、补充、完善等进行沟通学习。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班级当中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征等引导其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分组,各小组之间再进行共同学习与情感交融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表达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自己没有考虑到的知识点,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随着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得到了比较高的重视度,教师可以从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策略等多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在學习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王翔.谈小学生德与法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9):52-53.
[2]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
重庆市綦江区东源小学 黎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