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是一种很神奇的事物,当你爱上它时,你不仅学会喝好茶,更开始去了解茶的一切。其实,自古就有“龙井问茶”、“黄山品茗”之说,品茶访茶乡,仿佛穿越了时代,独享当年文人墨客的闲情逸致。
一首“好一朵”茉莉花被世界传唱,福州,这个以茉莉花为市花的城市,也随着“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的称号被冠以“浪漫优雅的宜居城市” 美称。
21世纪是绿色环保的、生态的世纪。绿色,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环保、生态,代表着人民宜居的环境。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越来越崇尚自然、生态、健康和低碳。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福建更是茶叶故乡的故乡,作为“茶叶故乡的故乡”,茶乡无疑是展现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名片。福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福建茶人崇尚自然的产业理念,孕育出福州茉莉花茶等极具生态特质的中国名茶。
福建最美的茶乡在哪里? 2013年8月,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美丽中国·寻找福建最美茶乡”活动走进了八闽首府福州。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福州长期是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是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城市之一。
福州山杰地灵,好茶飘香。福州自古就产茶,而以茉莉花茶最为著名。北宋时,福州已是茉莉花之都,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清朝咸丰年间成为贡茶,并深受慈禧太后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茉莉花茶的生产和出口都大量增加,是福州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
“环佩青衣,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出尘标格,和月最温柔。堪爱芳怀淡雅,纵离别,未肯衔愁。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此为北宋福建人柳永在《满庭芳茉莉》中以拟人手法描写茉莉与茶纵离别却杯底暗香流的感情。福州茶是中国最早的贡茶之一,古老贵重的福州茶与美丽高洁的福州花结合,造就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福州茉莉花茶。
因此,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福建画报等省内主流媒体和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的资深摄影家们带着“长枪短炮”来到了福州茶山、茶厂,兵分南北两路,一路走过了生态茶园、茶庄园、茶叶合作社、茶城,领略了茶乡的风土人情,观赏了富有诗意的茶艺表演,还与茶农们品茗攀谈,用镜头记录“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福州的传统制茶技艺和茶乡生态。
由于福州独特的亚热带湿润的气候以及依山傍水的闽江口地理优势,加上花农丰富的种植茉莉花经验和完美的窨制工艺,福州茉莉花茶汲尽天地精华,融合了花的韵味和茶的质朴,再加上逾千年的文化积累沉淀,茉莉花的清香雅韵、醇厚甘鲜,千百年来为茶客所津津乐道,在饮茶之风的吹拂下,福州茉莉花茶犹如一朵盛放的蒲公英,传遍八闽、传遍中国、传遍世界。如今的茉莉花茶,已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好一朵茉莉花》一样,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茶业作为福建的富民产业、美丽产业,茶乡生态已经成为了福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窗口。”福建省农业厅副巡视员叶峥如是说。近日,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考察茶山时也指出的“没有好生态,就种不出好茶”,不禁使茶人将目光再次聚向了福州,出产“具有春天气息茶”的故里,是否还是山明水秀、风景宜人呢?
众所周知,每年的7月中旬到9月中旬是福州的酷暑级,却也是制作福州茉莉花茶的最佳时节。“美丽中国·寻找福建最美茶乡”福州行的摄影师们顶着炎炎烈日,踏入沁人心脾的千亩茉莉花茶园,体验采花人的快乐和艰辛,享受着茉莉带来的味觉和视觉盛宴。在馥郁芳醇的制茶车间里,见证一泡泡纯正福州茉莉花茶的诞生。
高山之上茶园巍峨秀美,云雾缭绕,植被繁盛,花鸟虫鱼与茶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清新空气中夹杂着茶的馥郁,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是福州,一个被茶树妆点得分外清净的“世外茶源”。如果这泥土的气息还不能说明一切,那福州淳朴的民风,更让人感受到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所独有的美丽芬芳。茶农的脸上永远洋溢着淡淡的微笑,亦如茉莉花清幽素雅的风味。
镜头记录下了福州与茉莉的林林总总。山峦叠翠,空气清新,好茶好水,浸泡出这富饶的土地,还有这花样的年华。
帝封江岸“风姿秀”
帝封江是闽榕千亩茉莉花基地,远远望去犹如到了茉莉花的海洋。此处地理位置独特,气候温暖湿润,为众多湿地鸟类的栖息地。“哇,真美!”靠车窗座的一位女摄影家望见窗外的景色,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几乎所有人都把眼光都投向了窗外:不远处,雾岚萦绕山岗,似乎在悄悄酝酿着雨意。阶梯状的茶园,一层一层,由山坡向下延伸,直到眼前的石板路。“真是好地方!”有几位摄影家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下车的瞬间,一阵不知方向的风带着幽幽花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水蓝的天轻轻地倒映在江面上,天水一色,江畔错落有致的茉莉花海仿佛仙境。
闽榕茶业副总经理严景华带着大家踏入了茉莉花基地,摄影家们迫不及待地开始抓拍风景。烈日下,茉莉花盛开得特别耀眼,“这种盛开的茉莉花与刚长出的青蕾我们是不采的,茉莉花的采摘标准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经过半天的养护,它们会在夜晚开放吐香。”严总向一群被美景惊讶到合不上嘴的“看客们”介绍起了茉莉花的采摘标准,边轻轻摘下几颗乳白的花骨朵放在手上。花朵外层浮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不远处,几名采花工正在采摘着茉莉花,尽管她们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但三伏天的大太阳依然给她们刷了一层厚厚的巧克力色。一名采花工完成了一轮采摘,背着装满花骨朵的网袋从花丛中走了出来,看到这么多人盯着自己,她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解释,她边擦拭脸上的汗珠,边微笑着说道:“茉莉花都是盛夏开放,而其中最好的又是在最热的大暑盛开,所以晒啊。”说完,她便往仓库走去,在那里,她要对采摘的花骨朵进行一轮挑选。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在场的人无不惊叹感慨,茉莉花茶的来之不易。
由于茉莉花种在帝封江内各处高于水面的湿地,故江边停泊着几只用以登茉莉花岛的小舟,在闽榕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摄影师们登上了一叶扁舟。船是用最古老的木筏撑着,湿地的自由延展与相交造就了许多曲径通幽的水路,明暗相交的绿荫,清新淡雅的茉莉花香,不远处戏水打闹的野鸭、鸥鹭,是否误入桃花源深处?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身心愉悦的时候总是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不觉间已至黄昏,远处的天边竟然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火烧云,那紫红色的彩霞与远处的路灯相映成辉,或许神仙天黑的时候也会迷路,故点亮了美丽的彩霞照明。借着彩霞的最后一缕光,摄影师们又向闽榕茶厂进发,参观福州茉莉花茶的制作。
据严总介绍,白天采摘的茉莉花需要养护,让其开至80%以上才能进行窨花,一般上午10点后采摘的花,要到深夜才能养护到位。在茶厂的工作间,数堆茉莉花与绿茶相间铺于光滑的水泥地板上,制茶师时不时对鲜花进行堆头与薄摊。抓起一把茉莉花放在手心,可以看到上午的花骨朵已经绽放开来,工作间里的花香已浓郁得有些晕人。对于地上那些堆着的各式绿茶,制茶的师傅介绍道,这些都是按不同标准采摘的烘青绿茶,有单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由于烘青绿茶的细胞密度相对小,吸香能力强,故茉莉花茶的原料一般都选择烘青绿茶。
在茶厂经过几个小时的等待,至晚上10点,上午采摘茉莉花终于开至80%~90%,制茶师把这些花收堆进行机械筛茶,剔除青蕾、花蒂,通过机械振动又能促进鲜花开放整齐,便于窨制。筛完的花被堆在茶的四周(茉莉花的窨制便是茉莉花与茶的拼合),制茶师将花抖撒至茶上,又将茶与花混合抖至茶花均匀分布,再把茶花的混合堆整齐平铺,再在上面过一层绿茶,制茶师称这道工序为过面,将茶、花闷在里面,促进茶叶吸香。茉莉花品和按照标准配花两、堆温、堆厚度、时间来具体掌握,堆厚度在25~35厘米。
看到制茶师傅在铺好的窨制堆面上细心地抖撒一点玉兰花,制茶师傅介绍道,这些玉兰花的作用,就像做菜的味精,用来提味,起不了大作用,但不加又好像少了点什么。
接下来,便是长达10小时左右的窨制了,等花胚胎吸收水分与香气到达一定状态时,便要起花,这就是所谓的茶花分离。而这中间有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通花,在窨制的整个过程,制茶师要守在一旁观测堆温,当温度达到45~48度时,便要把茶堆拨开摊凉,目的是散热降温、通风给氧,促进鲜花恢复生机,继续吐香。当温度达到比室温高1~3度时,即可收堆复窨。
由于通花时间要到半夜2~3点,时间略迟,故摄影活动只能暂停于此。返程时,深夜的风仍戴着一丝炎热,大伙的衣服也都“窨”了不少茉莉花,车内余香盎然。难忘的一天,仿佛一首歌:记忆是阵阵花香,一起走过永远不能忘……
半岩茶园听传说
湛蓝的天空,浮着几朵懒洋洋如棉花糖的云朵,阳光从云层的缝隙倾泻下来,打在一片绿色的茶山上,蓝绿对半分的比例让来者忘记了城市的喧闹和燥热,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半岩茶园。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没有随汽车尾气涌来的层层热浪,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茵,微风送来夹杂着植物与泥土芳香的空气和夏日里欢悦的蝉鸣,当然,还有流淌着生命律动的生态茶园。
盛夏时节的福州,天气已开始变得闷热,车子“徜徉”在蜿蜒的林荫小道上,层次分明的茶丛接连不断地进入视野,就像一条条盘绕山丘的丝带,随着山势起起伏伏。道路两旁的树木参天,职业繁茂,看得出树龄年代久远,岩壑清幽,摩崖题刻随处可见,偶尔有亭台楼阁闪过,古韵盎然。站在较为开阔的地方放眼望去,满目浓绿,郁郁葱葱的树木间植于茶丛间,梯壁上也是青草葳蕤,空气里满是清香。绵延的青山,勾勒出了疏朗的天际线,山下是星星点点的村庄,安静地镶嵌在一片“绿海”中。这时,摄影师们纷纷拿起镜头按快门,一位摄影师感慨道“如此美景,还需要构图吗?简直就是360°无死角美景嘛!”映入眼帘的这一番景致刺激着摄影家们的视觉神经,他们有的架起了三脚架,有的钻进了茶丛,有的俯身蹲踞在路边对焦……纷纷用各自的角度发现、捕捉茶乡的美丽。确实,站在鼓山茶园,可以俯瞰山下,视野开阔,密匝的树木交叠成一片,阳光透过丛林投下斑驳的树影,起伏之感如绿色的云海,看起来壮阔而富有蓬勃感。
继续前行一段路,便到了鼓山半岩茶园的入口处。下车沿着被枯叶掩盖着的陡峭山坡向上爬行。从目前已发现的文字记载来看,鼓山产名茶已有近1100年的历史。根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肈《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料记载:“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鼓山茶的历史延续时间很长,到明清时期,一些士族与寺僧往来密切,进一步推动了鼓山茶的发展,现存的文句就有“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
穿过高大掩映的树林来到一片开阔的坡地,这边是鼓山半岩茶园的所在地。这里海拔400多米,恰好是鼓山半山腰,地势陡峭,种茶的先民们在平滑的山坡上凿出层层阶梯状的平地,并用石块砌成墙面巩固水土,茶农们把茶树种在开垦出来的每一层阶梯的平地上,茶园看上去依着岩壁而建,层级明显,这可能是半岩茶之名的来历。站在茶园的最低处向上望不到顶端,只能看到茶树的翠绿与蓝天连成一线。此刻状似棉花糖的白云布满蓝天,就像从天空垂下柔软的珠帘衬在茶园之上,引人浮想联翩。在恍惚之间,有些摄影师已经登到茶园高处拍摄,每一个层阶刚好是半个人身长的高度,可以看到茶树扎根的土壤,土质松软,上面覆盖的枯草干叶,可以为土壤增加养分,茶树生长得很好,叶片脆嫩油亮,摘一片放进嘴里,并没有强烈的苦涩感,淡淡青草香,回甘生津,顿时神清气爽。
同行的茶叶专家介绍说,这里的植被保护良好,雾气多,少有阳光直接照射,而且土壤相当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鼓山半岩茶尚在鼓山岩层或丛荫之中,纯为天然雨露滋润长成,故味清色淡而芳香。因产量不多,过去或作为贡品,或为高官显贵享用。
即将离开的时候,山风夹杂着花香从远处渐来,轻摇草树,飒飒作响,飘洒在身上凉丝丝的。伴随着耳边传来的阵阵虫鸣鸟叫,汇成了一首动听的茶园协奏曲。天边云蒸霞蔚,阳光穿过云层,一缕缕巨大有力的光束投射在远山近水之间,极具视觉震撼力。霞光下茶园光影交错,如同梦幻一般的景致将大家紧紧缠绕住。向着晚霞张望,或远或近,新一轮视觉角逐让摄影家们忙得不亦乐乎。原本一个小时的停留,直到两个小时过去,摄影师们还久久不愿离去。
泛船浦内“看”茶史
“走马仓前观走马,泛船浦内看番船。”这句谚语说的是当时福州百舸争流的泛船浦。泛船浦又名番船浦,明弘治年间(1498年),督舶太监将中洲无偿割让给外国人开辟新港,以便番船停泊,而得名“番船浦”。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口通商时福州开埠,因为世界6大茶类中,茉莉花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都发源于闽江流域,作为扼闽江入海口的福州,成为世界最好的茶叶港口。如今,番船浦已不复当日百舸争鸣之盛况,我们只能从至今保存的“江南第一堂”——泛船浦天主堂,来瞻仰这曾经茶香四溢、繁荣似锦的码头了。
这一天,天空透着湛蓝色的光,远远望去,哥特式的教堂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依旧整修的建筑给人以穿梭时空的感觉,清时各国人朝圣者齐聚一堂的画面仿佛在眼前交叠。据史料记载,泛船浦教堂始于1868年,当时闽海关设于番船浦后,新开张的洋行大多跟着选址番船浦,连原来散布闽江两岸的老洋行也渐次把行屋迁移到此地,番船浦一带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新街区,故福建教区主教李宏治便在此建立这座教堂。
推门进入教堂,齐整的椅子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阳光透过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高耸的拱顶给人以开阔向上的感觉,拱顶上开放的窗户时有鸟儿自由来去。这里,仿若一处心灵的天国,跟外面的纷繁世界隔绝开来,让每个踏入教堂的人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
站在教堂外的一隅,想象着这里曾经是人来人往的码头,当时,美丽的茉莉花茶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由于福州泛船浦码头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的地位渐强,从1844年英国首次在福州设领事馆始,在福州仓山区这个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各类茶叶特别是福州茉莉花茶也从福州这个美丽的茶都走向世界,畅销欧美和南洋,到上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年加工总量达7500吨,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茶叶品种。
一首“好一朵”茉莉花被世界传唱,福州,这个以茉莉花为市花的城市,也随着“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的称号被冠以“浪漫优雅的宜居城市” 美称。
21世纪是绿色环保的、生态的世纪。绿色,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环保、生态,代表着人民宜居的环境。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越来越崇尚自然、生态、健康和低碳。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福建更是茶叶故乡的故乡,作为“茶叶故乡的故乡”,茶乡无疑是展现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名片。福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福建茶人崇尚自然的产业理念,孕育出福州茉莉花茶等极具生态特质的中国名茶。
福建最美的茶乡在哪里? 2013年8月,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美丽中国·寻找福建最美茶乡”活动走进了八闽首府福州。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福州长期是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是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城市之一。
福州山杰地灵,好茶飘香。福州自古就产茶,而以茉莉花茶最为著名。北宋时,福州已是茉莉花之都,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清朝咸丰年间成为贡茶,并深受慈禧太后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茉莉花茶的生产和出口都大量增加,是福州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
“环佩青衣,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出尘标格,和月最温柔。堪爱芳怀淡雅,纵离别,未肯衔愁。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此为北宋福建人柳永在《满庭芳茉莉》中以拟人手法描写茉莉与茶纵离别却杯底暗香流的感情。福州茶是中国最早的贡茶之一,古老贵重的福州茶与美丽高洁的福州花结合,造就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福州茉莉花茶。
因此,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福建画报等省内主流媒体和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的资深摄影家们带着“长枪短炮”来到了福州茶山、茶厂,兵分南北两路,一路走过了生态茶园、茶庄园、茶叶合作社、茶城,领略了茶乡的风土人情,观赏了富有诗意的茶艺表演,还与茶农们品茗攀谈,用镜头记录“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福州的传统制茶技艺和茶乡生态。
由于福州独特的亚热带湿润的气候以及依山傍水的闽江口地理优势,加上花农丰富的种植茉莉花经验和完美的窨制工艺,福州茉莉花茶汲尽天地精华,融合了花的韵味和茶的质朴,再加上逾千年的文化积累沉淀,茉莉花的清香雅韵、醇厚甘鲜,千百年来为茶客所津津乐道,在饮茶之风的吹拂下,福州茉莉花茶犹如一朵盛放的蒲公英,传遍八闽、传遍中国、传遍世界。如今的茉莉花茶,已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好一朵茉莉花》一样,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茶业作为福建的富民产业、美丽产业,茶乡生态已经成为了福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窗口。”福建省农业厅副巡视员叶峥如是说。近日,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考察茶山时也指出的“没有好生态,就种不出好茶”,不禁使茶人将目光再次聚向了福州,出产“具有春天气息茶”的故里,是否还是山明水秀、风景宜人呢?
众所周知,每年的7月中旬到9月中旬是福州的酷暑级,却也是制作福州茉莉花茶的最佳时节。“美丽中国·寻找福建最美茶乡”福州行的摄影师们顶着炎炎烈日,踏入沁人心脾的千亩茉莉花茶园,体验采花人的快乐和艰辛,享受着茉莉带来的味觉和视觉盛宴。在馥郁芳醇的制茶车间里,见证一泡泡纯正福州茉莉花茶的诞生。
高山之上茶园巍峨秀美,云雾缭绕,植被繁盛,花鸟虫鱼与茶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清新空气中夹杂着茶的馥郁,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是福州,一个被茶树妆点得分外清净的“世外茶源”。如果这泥土的气息还不能说明一切,那福州淳朴的民风,更让人感受到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所独有的美丽芬芳。茶农的脸上永远洋溢着淡淡的微笑,亦如茉莉花清幽素雅的风味。
镜头记录下了福州与茉莉的林林总总。山峦叠翠,空气清新,好茶好水,浸泡出这富饶的土地,还有这花样的年华。
帝封江岸“风姿秀”
帝封江是闽榕千亩茉莉花基地,远远望去犹如到了茉莉花的海洋。此处地理位置独特,气候温暖湿润,为众多湿地鸟类的栖息地。“哇,真美!”靠车窗座的一位女摄影家望见窗外的景色,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几乎所有人都把眼光都投向了窗外:不远处,雾岚萦绕山岗,似乎在悄悄酝酿着雨意。阶梯状的茶园,一层一层,由山坡向下延伸,直到眼前的石板路。“真是好地方!”有几位摄影家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下车的瞬间,一阵不知方向的风带着幽幽花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水蓝的天轻轻地倒映在江面上,天水一色,江畔错落有致的茉莉花海仿佛仙境。
闽榕茶业副总经理严景华带着大家踏入了茉莉花基地,摄影家们迫不及待地开始抓拍风景。烈日下,茉莉花盛开得特别耀眼,“这种盛开的茉莉花与刚长出的青蕾我们是不采的,茉莉花的采摘标准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经过半天的养护,它们会在夜晚开放吐香。”严总向一群被美景惊讶到合不上嘴的“看客们”介绍起了茉莉花的采摘标准,边轻轻摘下几颗乳白的花骨朵放在手上。花朵外层浮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不远处,几名采花工正在采摘着茉莉花,尽管她们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但三伏天的大太阳依然给她们刷了一层厚厚的巧克力色。一名采花工完成了一轮采摘,背着装满花骨朵的网袋从花丛中走了出来,看到这么多人盯着自己,她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解释,她边擦拭脸上的汗珠,边微笑着说道:“茉莉花都是盛夏开放,而其中最好的又是在最热的大暑盛开,所以晒啊。”说完,她便往仓库走去,在那里,她要对采摘的花骨朵进行一轮挑选。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在场的人无不惊叹感慨,茉莉花茶的来之不易。
由于茉莉花种在帝封江内各处高于水面的湿地,故江边停泊着几只用以登茉莉花岛的小舟,在闽榕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摄影师们登上了一叶扁舟。船是用最古老的木筏撑着,湿地的自由延展与相交造就了许多曲径通幽的水路,明暗相交的绿荫,清新淡雅的茉莉花香,不远处戏水打闹的野鸭、鸥鹭,是否误入桃花源深处?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身心愉悦的时候总是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不觉间已至黄昏,远处的天边竟然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火烧云,那紫红色的彩霞与远处的路灯相映成辉,或许神仙天黑的时候也会迷路,故点亮了美丽的彩霞照明。借着彩霞的最后一缕光,摄影师们又向闽榕茶厂进发,参观福州茉莉花茶的制作。
据严总介绍,白天采摘的茉莉花需要养护,让其开至80%以上才能进行窨花,一般上午10点后采摘的花,要到深夜才能养护到位。在茶厂的工作间,数堆茉莉花与绿茶相间铺于光滑的水泥地板上,制茶师时不时对鲜花进行堆头与薄摊。抓起一把茉莉花放在手心,可以看到上午的花骨朵已经绽放开来,工作间里的花香已浓郁得有些晕人。对于地上那些堆着的各式绿茶,制茶的师傅介绍道,这些都是按不同标准采摘的烘青绿茶,有单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由于烘青绿茶的细胞密度相对小,吸香能力强,故茉莉花茶的原料一般都选择烘青绿茶。
在茶厂经过几个小时的等待,至晚上10点,上午采摘茉莉花终于开至80%~90%,制茶师把这些花收堆进行机械筛茶,剔除青蕾、花蒂,通过机械振动又能促进鲜花开放整齐,便于窨制。筛完的花被堆在茶的四周(茉莉花的窨制便是茉莉花与茶的拼合),制茶师将花抖撒至茶上,又将茶与花混合抖至茶花均匀分布,再把茶花的混合堆整齐平铺,再在上面过一层绿茶,制茶师称这道工序为过面,将茶、花闷在里面,促进茶叶吸香。茉莉花品和按照标准配花两、堆温、堆厚度、时间来具体掌握,堆厚度在25~35厘米。
看到制茶师傅在铺好的窨制堆面上细心地抖撒一点玉兰花,制茶师傅介绍道,这些玉兰花的作用,就像做菜的味精,用来提味,起不了大作用,但不加又好像少了点什么。
接下来,便是长达10小时左右的窨制了,等花胚胎吸收水分与香气到达一定状态时,便要起花,这就是所谓的茶花分离。而这中间有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通花,在窨制的整个过程,制茶师要守在一旁观测堆温,当温度达到45~48度时,便要把茶堆拨开摊凉,目的是散热降温、通风给氧,促进鲜花恢复生机,继续吐香。当温度达到比室温高1~3度时,即可收堆复窨。
由于通花时间要到半夜2~3点,时间略迟,故摄影活动只能暂停于此。返程时,深夜的风仍戴着一丝炎热,大伙的衣服也都“窨”了不少茉莉花,车内余香盎然。难忘的一天,仿佛一首歌:记忆是阵阵花香,一起走过永远不能忘……
半岩茶园听传说
湛蓝的天空,浮着几朵懒洋洋如棉花糖的云朵,阳光从云层的缝隙倾泻下来,打在一片绿色的茶山上,蓝绿对半分的比例让来者忘记了城市的喧闹和燥热,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半岩茶园。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没有随汽车尾气涌来的层层热浪,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茵,微风送来夹杂着植物与泥土芳香的空气和夏日里欢悦的蝉鸣,当然,还有流淌着生命律动的生态茶园。
盛夏时节的福州,天气已开始变得闷热,车子“徜徉”在蜿蜒的林荫小道上,层次分明的茶丛接连不断地进入视野,就像一条条盘绕山丘的丝带,随着山势起起伏伏。道路两旁的树木参天,职业繁茂,看得出树龄年代久远,岩壑清幽,摩崖题刻随处可见,偶尔有亭台楼阁闪过,古韵盎然。站在较为开阔的地方放眼望去,满目浓绿,郁郁葱葱的树木间植于茶丛间,梯壁上也是青草葳蕤,空气里满是清香。绵延的青山,勾勒出了疏朗的天际线,山下是星星点点的村庄,安静地镶嵌在一片“绿海”中。这时,摄影师们纷纷拿起镜头按快门,一位摄影师感慨道“如此美景,还需要构图吗?简直就是360°无死角美景嘛!”映入眼帘的这一番景致刺激着摄影家们的视觉神经,他们有的架起了三脚架,有的钻进了茶丛,有的俯身蹲踞在路边对焦……纷纷用各自的角度发现、捕捉茶乡的美丽。确实,站在鼓山茶园,可以俯瞰山下,视野开阔,密匝的树木交叠成一片,阳光透过丛林投下斑驳的树影,起伏之感如绿色的云海,看起来壮阔而富有蓬勃感。
继续前行一段路,便到了鼓山半岩茶园的入口处。下车沿着被枯叶掩盖着的陡峭山坡向上爬行。从目前已发现的文字记载来看,鼓山产名茶已有近1100年的历史。根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肈《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料记载:“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鼓山茶的历史延续时间很长,到明清时期,一些士族与寺僧往来密切,进一步推动了鼓山茶的发展,现存的文句就有“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
穿过高大掩映的树林来到一片开阔的坡地,这边是鼓山半岩茶园的所在地。这里海拔400多米,恰好是鼓山半山腰,地势陡峭,种茶的先民们在平滑的山坡上凿出层层阶梯状的平地,并用石块砌成墙面巩固水土,茶农们把茶树种在开垦出来的每一层阶梯的平地上,茶园看上去依着岩壁而建,层级明显,这可能是半岩茶之名的来历。站在茶园的最低处向上望不到顶端,只能看到茶树的翠绿与蓝天连成一线。此刻状似棉花糖的白云布满蓝天,就像从天空垂下柔软的珠帘衬在茶园之上,引人浮想联翩。在恍惚之间,有些摄影师已经登到茶园高处拍摄,每一个层阶刚好是半个人身长的高度,可以看到茶树扎根的土壤,土质松软,上面覆盖的枯草干叶,可以为土壤增加养分,茶树生长得很好,叶片脆嫩油亮,摘一片放进嘴里,并没有强烈的苦涩感,淡淡青草香,回甘生津,顿时神清气爽。
同行的茶叶专家介绍说,这里的植被保护良好,雾气多,少有阳光直接照射,而且土壤相当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鼓山半岩茶尚在鼓山岩层或丛荫之中,纯为天然雨露滋润长成,故味清色淡而芳香。因产量不多,过去或作为贡品,或为高官显贵享用。
即将离开的时候,山风夹杂着花香从远处渐来,轻摇草树,飒飒作响,飘洒在身上凉丝丝的。伴随着耳边传来的阵阵虫鸣鸟叫,汇成了一首动听的茶园协奏曲。天边云蒸霞蔚,阳光穿过云层,一缕缕巨大有力的光束投射在远山近水之间,极具视觉震撼力。霞光下茶园光影交错,如同梦幻一般的景致将大家紧紧缠绕住。向着晚霞张望,或远或近,新一轮视觉角逐让摄影家们忙得不亦乐乎。原本一个小时的停留,直到两个小时过去,摄影师们还久久不愿离去。
泛船浦内“看”茶史
“走马仓前观走马,泛船浦内看番船。”这句谚语说的是当时福州百舸争流的泛船浦。泛船浦又名番船浦,明弘治年间(1498年),督舶太监将中洲无偿割让给外国人开辟新港,以便番船停泊,而得名“番船浦”。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口通商时福州开埠,因为世界6大茶类中,茉莉花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都发源于闽江流域,作为扼闽江入海口的福州,成为世界最好的茶叶港口。如今,番船浦已不复当日百舸争鸣之盛况,我们只能从至今保存的“江南第一堂”——泛船浦天主堂,来瞻仰这曾经茶香四溢、繁荣似锦的码头了。
这一天,天空透着湛蓝色的光,远远望去,哥特式的教堂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依旧整修的建筑给人以穿梭时空的感觉,清时各国人朝圣者齐聚一堂的画面仿佛在眼前交叠。据史料记载,泛船浦教堂始于1868年,当时闽海关设于番船浦后,新开张的洋行大多跟着选址番船浦,连原来散布闽江两岸的老洋行也渐次把行屋迁移到此地,番船浦一带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新街区,故福建教区主教李宏治便在此建立这座教堂。
推门进入教堂,齐整的椅子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阳光透过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高耸的拱顶给人以开阔向上的感觉,拱顶上开放的窗户时有鸟儿自由来去。这里,仿若一处心灵的天国,跟外面的纷繁世界隔绝开来,让每个踏入教堂的人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
站在教堂外的一隅,想象着这里曾经是人来人往的码头,当时,美丽的茉莉花茶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由于福州泛船浦码头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的地位渐强,从1844年英国首次在福州设领事馆始,在福州仓山区这个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各类茶叶特别是福州茉莉花茶也从福州这个美丽的茶都走向世界,畅销欧美和南洋,到上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年加工总量达7500吨,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