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课覆盖面广,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减少干预,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不要过多讲解,只讲原理和注意事项。本文主要论述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老师如何把握放手的度,以及實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反思。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实验问题;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学生必做的光学实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既是光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以往班里大部分学生都反映听不懂,有些学生说老师上课讲的时候似乎懂了,但一到具体的练习应用时,又困惑了。经过几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上好凸透镜成像实验这一课,我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以前的教学过程大概是:在做实验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几分钟看课本,自学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然后老师进一步强调应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并给学生做演示,做完演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带着实验册去实验室做实验。由于学生课前只学习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学生并不知道成像规律,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很多学生都是云里雾里,不知要干什么,甚至个别学生根本没按实验要求做,只顾着好玩。
一、课前预习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做了以下改进:让学生先预习,并写好实验报告单。由于初一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实验报告单,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加以引导,事先给他们一个模板。
二、课后作业
三、教学反思
1.优点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总结出“透镜成像规律”,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物理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2.不足
课后,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和实验任务单时,发现以下问题:当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时,有部分学生的物距不等于像距;有部分学生的物距、像距并不符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对虚像描述并不准确,出现把虚像说成倒立,把实像说成正立,找到了虚像的像距等现象;甚至有个别学生交上来的是空白的报告单和任务单。思考学生出现各式结论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有我教学方法问题,有实验设备问题,也有学生态度问题等原因。
(1)教学方面的不足
实验目的不够明确。有些学生实验做完了,却不知道自己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有必要事先让学生明确整个实验的目的(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让他们有目的地去进行实验。
教学上过度的开放。通过实验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但在上实验课的态度方面有待加强,要让学生养成一进入实验室就安静的习惯。没考虑到学生的基础问题,对实验中一些专业术语没有做必要的指导,整个实验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自己去摸索,而且实验前没有进行特定的分组,事先也没有进行演示教学,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有点不适应。
(2)实验设备问题
①光源的不足:使用蜡烛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学生能轻易观察到是上下相反倒立的,却不能发现所成的实像也是左右相反的特点;由于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不断变短,因此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而在光屏上找不到像时就必须重新调整三者的高度,这样就会干扰学生的思维。②光屏的不足:以往光屏上成像的大小是用目测,如果成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就可以辨别出来。但当物体位于两倍焦距上成等大的实像时,学生往往认为是缩小的,因为像比物要暗,从而造成变小的错觉。这种情况下用目测的方法将得不出正确结论。当学生在光屏上找到一个与物体等大的实像时,实际上物距不等于像距,导致实验现象与书本理论知识脱节。一堂实验课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实验设备等外部因素,更离不开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反思自己的课,我有以下想法:
实验课上要收放有度,很多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上好实验课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物理现象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加深对现象的理解,进一步得出实验结论和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观察—分析—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①学生的观察;②师生的分析;③师生的总结。在分析数据环节时,应该在学生活动方面深入挖掘,通过一些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抛出问题比让学生自发地问问题更有效。
该如何上好一堂实验课?我概括为四点:①做好准备工作;②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③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④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2]梁树森.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胡柳蔚等.科学七年级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0.
[4]张明荣,杨琳娜等.课时训练七年级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1.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实验问题;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学生必做的光学实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既是光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以往班里大部分学生都反映听不懂,有些学生说老师上课讲的时候似乎懂了,但一到具体的练习应用时,又困惑了。经过几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上好凸透镜成像实验这一课,我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以前的教学过程大概是:在做实验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几分钟看课本,自学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然后老师进一步强调应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并给学生做演示,做完演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带着实验册去实验室做实验。由于学生课前只学习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学生并不知道成像规律,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很多学生都是云里雾里,不知要干什么,甚至个别学生根本没按实验要求做,只顾着好玩。
一、课前预习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做了以下改进:让学生先预习,并写好实验报告单。由于初一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实验报告单,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加以引导,事先给他们一个模板。
二、课后作业
三、教学反思
1.优点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总结出“透镜成像规律”,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物理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2.不足
课后,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和实验任务单时,发现以下问题:当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时,有部分学生的物距不等于像距;有部分学生的物距、像距并不符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对虚像描述并不准确,出现把虚像说成倒立,把实像说成正立,找到了虚像的像距等现象;甚至有个别学生交上来的是空白的报告单和任务单。思考学生出现各式结论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有我教学方法问题,有实验设备问题,也有学生态度问题等原因。
(1)教学方面的不足
实验目的不够明确。有些学生实验做完了,却不知道自己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有必要事先让学生明确整个实验的目的(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让他们有目的地去进行实验。
教学上过度的开放。通过实验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但在上实验课的态度方面有待加强,要让学生养成一进入实验室就安静的习惯。没考虑到学生的基础问题,对实验中一些专业术语没有做必要的指导,整个实验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自己去摸索,而且实验前没有进行特定的分组,事先也没有进行演示教学,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有点不适应。
(2)实验设备问题
①光源的不足:使用蜡烛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学生能轻易观察到是上下相反倒立的,却不能发现所成的实像也是左右相反的特点;由于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不断变短,因此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而在光屏上找不到像时就必须重新调整三者的高度,这样就会干扰学生的思维。②光屏的不足:以往光屏上成像的大小是用目测,如果成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就可以辨别出来。但当物体位于两倍焦距上成等大的实像时,学生往往认为是缩小的,因为像比物要暗,从而造成变小的错觉。这种情况下用目测的方法将得不出正确结论。当学生在光屏上找到一个与物体等大的实像时,实际上物距不等于像距,导致实验现象与书本理论知识脱节。一堂实验课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实验设备等外部因素,更离不开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反思自己的课,我有以下想法:
实验课上要收放有度,很多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上好实验课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物理现象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加深对现象的理解,进一步得出实验结论和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观察—分析—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①学生的观察;②师生的分析;③师生的总结。在分析数据环节时,应该在学生活动方面深入挖掘,通过一些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抛出问题比让学生自发地问问题更有效。
该如何上好一堂实验课?我概括为四点:①做好准备工作;②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③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④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2]梁树森.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胡柳蔚等.科学七年级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0.
[4]张明荣,杨琳娜等.课时训练七年级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