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文和浅易的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包括思想内容、结构特点、语言特色及若干个文言知识点。导致文言文教学课堂容量大、难度大,课堂的有效性差。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即课堂上老师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的记,教师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用“以读促讲”的方式组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和文言知识的积累。朗读不仅是文言文教学的手段,也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教学的目的和归宿。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要有策略的读文言文才能有效的提高文言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结合文言语境,大胆猜读。猜读,即望文生义地读
常有不少同学感到阅读文言文太吃力,文中的“拦路虎”不时出现,一碰就停下来查词典或看注释。这样一步三停,势必影响阅读兴趣,也造成了这样一个误区:把学文言文停留在理解词义的低层次上,而不能居高临下地欣赏整篇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当有了一定文言词汇积累,不妨来个“望文生义”。因为每个词语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它的意义往往可借助语境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
文言文教学一开始,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已已有的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知识积累,不借助课文注释,不询问他人来猜读,边读边标示出疑难词句,这样做效果很好。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这一句,学生对其大意是基本了解的,再跟现代汉语一比较,也能猜想到是什么句式。有的像“劳其筋骨”,“一狼洞其中”,虽不一定能认定是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等,但其基本含义也是可以猜想明白的。猜读的过程,也是发现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才能过程。猜读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思维,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消除阅读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为什么有不少同学考试时的文言文成绩很好,而独立阅读课外简易的文言文就发怵?大多因为平时依赖老师、注释惯了,独立思考能力较差,而猜读无疑是对症的良药
二、依靠工具书,及时辅读
经过猜读,学生对课文词句有些已理解了,有些猜读经过分析推断,言之成理,但还需要经过验证;有些可能无从猜起,根本无法理解,学生到了“愤”“悱”的状态。因此,自然到了第二步——辅读:以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为辅助资料,借助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讨论交流来考证释疑。教师在此阶段需全力引导,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学习的疑点、重点已经明显,教师的讲解也就极具针对性。如教师备课时认定的疑点学生还没发现,当然应予以补充检查。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一句中“既望”二字,学生在猜读环节中只能估计出是一个表时间的词,“七月既望”可能是七月的某一天,在辅读阶段,通过查工具书或者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确定了“既”是“…之后”的意思,“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从而知道了“既望”是农历十六的意思,得到这个答案,学生经过了一番猜测、思考、推断和交流,所以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温故知新,展开联读
联读,即拓展延伸性阅读。一是同一作家相似作品的延伸阅读。如学习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让学生比较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学习了诸葛亮《出师表》后,指导学生阅读他的《后出师表》等。通过拓展延伸,对此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把握,又可以让学生对作者气质品格、精神境界等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更重要的是这种迁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是题材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如可以把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賈谊的《过秦论》进行比较性延伸阅读。
三是注重文言知识点的横向联系拓展。不管是实词、虚词还是其他的文言现象,只要具有代表性,马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如“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一句中“其”是语气副词,由此要引导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类似用法,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可怪也欤”(《师说》)句中“其”的用法一致,都是表语气的副词。三步阅读中,应以猜读为重点,以辅读作基础。联读则是对学生文言知识大幅提升的训练。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老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又能把教师从繁琐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可谓是一举两得。
一、结合文言语境,大胆猜读。猜读,即望文生义地读
常有不少同学感到阅读文言文太吃力,文中的“拦路虎”不时出现,一碰就停下来查词典或看注释。这样一步三停,势必影响阅读兴趣,也造成了这样一个误区:把学文言文停留在理解词义的低层次上,而不能居高临下地欣赏整篇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当有了一定文言词汇积累,不妨来个“望文生义”。因为每个词语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它的意义往往可借助语境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
文言文教学一开始,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已已有的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知识积累,不借助课文注释,不询问他人来猜读,边读边标示出疑难词句,这样做效果很好。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这一句,学生对其大意是基本了解的,再跟现代汉语一比较,也能猜想到是什么句式。有的像“劳其筋骨”,“一狼洞其中”,虽不一定能认定是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等,但其基本含义也是可以猜想明白的。猜读的过程,也是发现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才能过程。猜读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思维,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消除阅读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为什么有不少同学考试时的文言文成绩很好,而独立阅读课外简易的文言文就发怵?大多因为平时依赖老师、注释惯了,独立思考能力较差,而猜读无疑是对症的良药
二、依靠工具书,及时辅读
经过猜读,学生对课文词句有些已理解了,有些猜读经过分析推断,言之成理,但还需要经过验证;有些可能无从猜起,根本无法理解,学生到了“愤”“悱”的状态。因此,自然到了第二步——辅读:以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为辅助资料,借助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讨论交流来考证释疑。教师在此阶段需全力引导,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学习的疑点、重点已经明显,教师的讲解也就极具针对性。如教师备课时认定的疑点学生还没发现,当然应予以补充检查。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一句中“既望”二字,学生在猜读环节中只能估计出是一个表时间的词,“七月既望”可能是七月的某一天,在辅读阶段,通过查工具书或者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确定了“既”是“…之后”的意思,“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从而知道了“既望”是农历十六的意思,得到这个答案,学生经过了一番猜测、思考、推断和交流,所以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温故知新,展开联读
联读,即拓展延伸性阅读。一是同一作家相似作品的延伸阅读。如学习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让学生比较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学习了诸葛亮《出师表》后,指导学生阅读他的《后出师表》等。通过拓展延伸,对此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把握,又可以让学生对作者气质品格、精神境界等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更重要的是这种迁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是题材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如可以把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賈谊的《过秦论》进行比较性延伸阅读。
三是注重文言知识点的横向联系拓展。不管是实词、虚词还是其他的文言现象,只要具有代表性,马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如“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一句中“其”是语气副词,由此要引导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类似用法,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可怪也欤”(《师说》)句中“其”的用法一致,都是表语气的副词。三步阅读中,应以猜读为重点,以辅读作基础。联读则是对学生文言知识大幅提升的训练。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老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又能把教师从繁琐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