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火星计划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roni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5月28日,在第三届上海航展上,一个名为“萤火一号”的探测器成为焦点中的焦点,这就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火星探测器模型,它体重仅110公斤,本体长75厘米、宽75厘米,高60厘米,在展位上显得有些小巧玲珑。
  “火星在古代被称为‘荧惑’,中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取其谐音,命名为‘萤火一号’。”中俄联合火星探测副总设计师陈昌亚博士解释“萤火一号”的来历时这样说道,“别看它重量轻,但五脏俱全,它将携带照相机、磁强计等八件武器,肩负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空间环境探测的重任。”
  上海航天局负责人透露,“萤火一号”已通过各项试验考核和验证,现已转入“待发”状态。今年10月,它将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飞向太空,踏上前往火星的漫漫征途。与“嫦娥一号”到达月球38.4万公里的距离相比,“萤火一号”的运行距离是它的900倍——3.56亿公里,在飞行11个月后才能到达火星轨道并开展科学探测。
  我国火星探测计划早在2006年就提出,2007年6月,中俄正式签署商务合作协议——两国于2009年10月联合开展火星探测。
  “火星每两年才靠近地球,今年发射正好是一个机会”。陈昌亚说,根据中俄合作协议,“萤火一号”探测器将与俄罗斯“福布斯-格朗特”着陆探测器共同搭乘俄方运载火箭升空。此后,“萤火一号”与“福布斯”将分道扬镳,“福布斯”转途探测火卫1,并登陆采集火卫1的土壤返回地球,而“萤火一号”则进入绕火星的椭圆形轨道,在火星大椭圆轨道上,展开太阳帆板,正式开始履行它的火星探测使命。
  “它将探测火星的空间环境、探测研究火星表面水的消失机制、揭示类地行星的空间环境演化特征。”上海航天局透露萤火号的设计寿命为2年(在轨运行1年),此次探测是我国火星探测“绕、落、回三步走”项目计划中的第一步———“绕”。
  “萤火一号”的两个相机将对火星和火卫1进行拍照,陈昌亚说:“探测器会把收集的各种科学数据通过远距离传输技术不断传回给我国的地面科研人员。”届时,它将从火星发来第一次属于中国的问候。但是,“萤火一号”甓成使命后将不会返回它的故乡,而是永远地留在浩瀚的太空。
  
  中俄合作与时间赛跑
  
  目前,“萤火一号”已做好各项准备,即将运往莫斯科,中俄两国科研人员将对它进行联合测试,然后运往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航天发射中心进行发射。
  从2007年6月中俄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到今年10月探测器正式发射,研制时间只有两年多,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在接到任务后开始和时间展开赛跑。“萤火一号”探测器在今年6月出厂,只用了23个月的时间。“这在航天界算是一个奇迹”,陈昌亚的语气充满了自豪。
  “一般卫星的设计至少要三年,火星探测器少说也得五年,我们加班加点工作,完全是把两年当作四、五年来用。”为了“萤火一号”的研制,今年大年初一时陈昌亚还带领工作人员到北京科学院空间中心进行单机和系统的测试。
  虽然俄罗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但也因此带来了局限。“由于这次是俄方设计的轨道,这给我们探测器的研究增加了许多要求,我们必须面对“长火影”(长期火星阴影)。”陈昌亚介绍,国际上的火星探测器一般不走赤道这种轨道,但由于与俄罗斯探测器捆绑在一起,因此这种探测器要到火卫1必须借助赤道轨道寻机着陆,而将“萤火一号”仍留在大椭圆赤道轨道上,从而将面临探测史上最长的8.8小时“长火影”。
  
  5大技术难题最终攻破
  
  如今,深冷环境适应技术、活动部件及电子器件休眠-唤醒技术、姿控自主控制、深空测控技术、整星磁清洁控制技术等五项技术难关均已闯过,在23个月内解决了这些难题,也创造了国内航天研究史的多项第一。
  “目前,‘萤火一号’已经按照环境条件完成了所有试验,一切正常。”萤火一号是继神舟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后,我国又一重大航天科学计划,它将成为中国航天史的新里程碑。“它会带动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为深空其他行星的探测打下基础。”陈昌亚说。
  
  中国自主探测火星还需20年
  
  火星有没有水?火星有没有生命?为了解开这些谜题,人类自进入航天时代以来,已向火星发射了30多个各类探测器。今年10月,中国也将加入探测火星的队伍,向火星发射“萤火一号”。但真正实现“绕,落,回”三步计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航天界,火星有航天器的坟墓之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说,火星探测初期有三分之二的探测器都以失败告终。
  “萤火一号”在科技部立项时,焦维新是评审专家之一,他说:“首先要解决运载火箭的难题,要让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必须达到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这样才能确保探测器不奔向其他天体”,焦维新指出,而目前中国运载“嫦娥”的火箭的速度只有10.9公里/秒。
  不过,焦维新指出,单从切入轨道而言,俄罗斯现在已能做到百分之百成功,由他们帮“萤火一号”切入火星轨道应该不成问题。
  中俄联合火星探测副总设计师陈昌亚则指出另一难题——探测器的信号对地面指挥尤其重要。“一旦捕获探测器的信号,就像听到新生婴儿落地一样。”但在茫茫太空,信号十分微弱,“没有信号就无法判断探测器是否进入轨道,也无法对探测器飞行作出调整。”焦维新说,这需要建立深空探测网,但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像美国那样覆盖全球的深空探测网。“仅靠我们自己的国土现有的探测网和少量的探测船是不够的。”
  对于中国何时能自主探测火星,焦维新认为恐怕还要20年。“不仅需要研制自己的运载火箭、还要有自己的深空探测网,提高探测器的跟踪通讯能力,这里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一步步探索。”
其他文献
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优秀人才。为了使创新性优秀人才更多地涌现,经常性地开展学术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学术交流,徽州有句老话:“在深山坞窝读书,不如到十字街头听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也有一段精彩论述:“独学寡闻,千虑一失,集会琢磨,厥利有三:一,可以交换知识也。盖集众人之才力经验,其研共学,则切磋观摩,互资考鉴,学理因辨难而大明,知识以互易而愈广矣。二,彼此可以鼓励也。学理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至整座桥梁的安全.文章介绍了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及其注意事项,为后张法预应力桥梁施工提供参考.
今年九月.是南国农教授的九十华诞;今年九月,也是《电化教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三十年,筚路蓝缕,拓荒前行;三十年,泼墨春秋,镌刻足迹;三十年,风雨兼程,奔腾不息;三十年,风华正茂,与时俱进
据有关统计预测,地球上蕴藏的可开发利用的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将分别在200年和30~40年以内耗竭,天然气按目前储采比也只能用60~70年。能源紧张已经是全球面临的关键性难题,能否解
应用Carr指数法对高炉喷吹煤粉的松装密度、振实密度、压缩率、自然坡角、板勺角、均匀度、崩溃角、差角、分散度的测定进行分析。对照Carr流动指数表及喷流指数表,对该煤种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据英国《泰晤士报》目前报道,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家们日前宣布,他们已在实验室中利用干细胞制造出人造血。倘若这一研究成果能继续推广,人类将从此结束献血,血液可以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