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的课堂提问方式与内容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有效的达到预计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课堂提问;课堂教学;优化
“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效果必须研究的课题,它既是一个教学环节,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提问,将教师有目的地教和学生有目标地学有机地组合串接在一起,是教师诠释知识,化解难点,强化重点的手段,是学生探求和发展知识,形成智慧和方法的阶梯。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历史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课堂教学沉闷无聊,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提问毫无技巧。课堂提问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流于形式之嫌;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多属“低水平”认知的问题,而缺少高水平,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提出问题后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提问要巧妙才有效。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则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怎样才能设计出巧妙的提问呢?要使课堂提问真正启而有发,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应具有普遍性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即使同一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为此,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确立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后按照知识的重、难点,针对问题的性质和难易以及依据所带班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序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记忆性的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
二要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学习的时机,有思维的过程。上课时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说出正确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的简单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为,课堂提问不是学习的目标,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二、掌握好所提问题的角度和难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巧妙地打开学生的头脑。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即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寻找启发性提问,如启发得当,学生思维顺畅,茅塞顿开,切记为提问而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程式化的老生常谈。当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准确地解决了出示的问题时,其心情是轻松的激动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所提问题的密度和坡度
课堂提问要进行合理的问题布局,善于选择提问时机。我们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问题还有待于课堂的巧问。如果把课堂提问合理地分成若干组,组与组之间,各组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就会使课堂提问成为严密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的训练过程,使学生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严格的思维训练。
巧设梯度,增强跨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学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善于补充搭桥式问题,降低教学难度。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所以教师应提出以课本为本的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如“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教学内容设计以下几问: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又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冷战”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通过提问,抓住关键,层层递进,不仅可以收到分析深刻,兴趣盎然的效果,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冷战”政策的结构体系。
四、改革课堂提问方式,创设轻松有效的提问氛围
为适应课改,我所采用的提问方式有:必答题形式,抢答题形式和抽签提问形式。最受同学们喜欢的是后两种。所谓“抢答”就是指学生能主动的回答问题,且先“抢”者的题目应比较简单,如果答错也不会被罚;如果没有人“抢”了,就会变成必答,那么指定答题者一但答错,将会有所“惩罚”。所谓“抽签法”又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先由老师抽取学号,被抽到的同学再从老师手里的签中抽到相应的题目。这些提问方式,一改过去课堂提问的沉闷,又相对减轻了学生的紧张心理。以前从来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来抢答,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好。”德谟克里特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巧设课堂提问以追求真理的乐趣所在。巧设课堂提问,培养思维能力,既是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力型”转化的关键之举,又是学生“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触发的引信,觉悟的契机”。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关键词:课堂提问;课堂教学;优化
“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效果必须研究的课题,它既是一个教学环节,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提问,将教师有目的地教和学生有目标地学有机地组合串接在一起,是教师诠释知识,化解难点,强化重点的手段,是学生探求和发展知识,形成智慧和方法的阶梯。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历史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课堂教学沉闷无聊,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提问毫无技巧。课堂提问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流于形式之嫌;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多属“低水平”认知的问题,而缺少高水平,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提出问题后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提问要巧妙才有效。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则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怎样才能设计出巧妙的提问呢?要使课堂提问真正启而有发,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应具有普遍性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即使同一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为此,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确立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后按照知识的重、难点,针对问题的性质和难易以及依据所带班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序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记忆性的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
二要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学习的时机,有思维的过程。上课时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说出正确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的简单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为,课堂提问不是学习的目标,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二、掌握好所提问题的角度和难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巧妙地打开学生的头脑。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即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寻找启发性提问,如启发得当,学生思维顺畅,茅塞顿开,切记为提问而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程式化的老生常谈。当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准确地解决了出示的问题时,其心情是轻松的激动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所提问题的密度和坡度
课堂提问要进行合理的问题布局,善于选择提问时机。我们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问题还有待于课堂的巧问。如果把课堂提问合理地分成若干组,组与组之间,各组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就会使课堂提问成为严密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的训练过程,使学生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严格的思维训练。
巧设梯度,增强跨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学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善于补充搭桥式问题,降低教学难度。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所以教师应提出以课本为本的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如“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教学内容设计以下几问: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又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冷战”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通过提问,抓住关键,层层递进,不仅可以收到分析深刻,兴趣盎然的效果,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冷战”政策的结构体系。
四、改革课堂提问方式,创设轻松有效的提问氛围
为适应课改,我所采用的提问方式有:必答题形式,抢答题形式和抽签提问形式。最受同学们喜欢的是后两种。所谓“抢答”就是指学生能主动的回答问题,且先“抢”者的题目应比较简单,如果答错也不会被罚;如果没有人“抢”了,就会变成必答,那么指定答题者一但答错,将会有所“惩罚”。所谓“抽签法”又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先由老师抽取学号,被抽到的同学再从老师手里的签中抽到相应的题目。这些提问方式,一改过去课堂提问的沉闷,又相对减轻了学生的紧张心理。以前从来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来抢答,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好。”德谟克里特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巧设课堂提问以追求真理的乐趣所在。巧设课堂提问,培养思维能力,既是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力型”转化的关键之举,又是学生“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触发的引信,觉悟的契机”。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