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养成“三读三找”的解题习惯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h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涉及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与数学成绩的好坏。回顾小学的教学经历,结合近期连续听课后的反思所得,笔者认为:让学生养成 “三读三找”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质量。现以例析之。
  例题为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一个解方程的例题:甲乙两种衬衣原价相同,去年10月,甲种衬衣按五折销售,乙种衬衣按六折销售。爸爸购买这两种衬衣各一件共用去132元,求衬衣原价。“三读三找”如下:
  一、一读为初读感知题意。首先要读完全题,初步感知题目内容,知晓题目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初步区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并养成用一句话概括全题已知条件的习惯。如例题,通过学生的初读归纳出:爸爸买了两件原价相同但打折不同的衬衣,问题是求衬衣的原价。
  二、二读为细读审准题意。在初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题目的已知条件部分,养成“三找”的习惯:
  1.找已知条件的个数,明确解决问题的条件。如上题就有三个已知条件——①两种衬衣原价相同;②甲种打五折,乙种打六折;③各买一件共花132元。
  2.找数量关系式,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等量关系式。如例题,通过分析三个已知条件的关系,应得出“五折的甲种衬衣一件 六折的乙种衬衣一件=132元”这一数量关系式。
  3.找关键词句,保证解决路径的正确。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既有用数量表示的,也有用文字表示的,如例题中的“两种、五折、六折、一件”等是数量,“原价相同”、“各”“共”等是文字。一般学生往往容易注意数量而容易忽略文字,一般教者往往提示了含有文字的条件,但没有上升到特别强调的层面,因而学生就缺乏注意“关键词句”的习惯,由此便造成了解题的错误。如例题,由于有学生丢掉了“各”与“共”这两个关键词,于是就有了“50%x=132”与“60%x=132”的错误方程式。反之,如果学生养成了找“关键词句”的习惯,抓出了“各”与“共”,便有避免出现类似错误的机会了。
  三、三读为验读诊断题意。就是把解答的结果带入已知条件中去验证,看前后已知条件是不是能吻合,能吻合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一读是一般教者与学生都容易忽略的。但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一习惯,也是可以避免一些错误的。如例题的“50%x=132”这一学生,如果他将答案“x=264”带进题目中去验证,爸爸买一件五折的衬衣与一件六折的衬衣要花290.4元,而不是132元,这显然与题目的“各买一件共花132元”这一已知条件不吻合,是错误的。其实,“验读诊断”也不是什么发明创新,计算题中就有“验算”,只不过是一般教者与学生没有往“应用题”有延伸罢了。
  由此,让学生养成“三读三找”解应用题的习惯,各位同仁不妨一试。
其他文献
近年来,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坚持内涵发展,始终贯彻“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实现二个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之规。对遵章守纪的员工要奖励,对吊儿郎当、不好好干、违规的员工要批评和惩罚。这样才能保证企事业的良性运作,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摘 要】 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具备一定的生物知识和能力是每个初中生必备的素质。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是学生进行生物学习最为主要的场所,能否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对学生学好生物这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探索,总结了几点营造生物有效课堂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 键 词】 生物课堂;有效课堂;综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会计内部环境、内部控制活动的形式、监控形式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