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家洛克有句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 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分析当前学生心理现状及产生原因,论述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干预,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活动;学生;心理健康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
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逐渐提高,以往“无身体疾病即是健康”的生物健康观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观。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许多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青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年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如学生往学校水井投毒案、大学生杀母案、学生之间报复杀人案还有很多学生的厌学逃学现象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大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发展出轨有直接关系。
三、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①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②能提高独立性;③能解除紧张;④有助于形成友谊;⑤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
四、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一)灵活运用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在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音乐舞蹈、游戏、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导入,而不是通常四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如一节篮球教学课,改变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的老方法,可先安排观看NBA比赛的精彩片断,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作为榜样,努力学好本课篮球技术,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大大增强
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三)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课堂上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五、结论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况且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体育活动对中学生的心理能起到积极有效的干预,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1998.5
[2]周成林 .《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199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4]季浏,殷恒婵,彦 军.《体育心理学》,2010.7
关键词:体育活动;学生;心理健康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
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逐渐提高,以往“无身体疾病即是健康”的生物健康观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观。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许多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青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年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如学生往学校水井投毒案、大学生杀母案、学生之间报复杀人案还有很多学生的厌学逃学现象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大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发展出轨有直接关系。
三、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①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②能提高独立性;③能解除紧张;④有助于形成友谊;⑤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
四、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一)灵活运用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在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音乐舞蹈、游戏、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导入,而不是通常四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如一节篮球教学课,改变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的老方法,可先安排观看NBA比赛的精彩片断,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作为榜样,努力学好本课篮球技术,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大大增强
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三)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课堂上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五、结论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况且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体育活动对中学生的心理能起到积极有效的干预,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1998.5
[2]周成林 .《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199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4]季浏,殷恒婵,彦 军.《体育心理学》,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