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魔力

来源 :语文建设·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ih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向来被誉为中国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被鲁迅先生称作讽刺小说的“绝响”。其书技巧高超,鲁迅先生曾说:“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引,物无遁形……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1]意思是说,吴敬梓身为士人,亲所历见,而又能明察事物隐微之处,因而描绘世态与人情,毕现于人前。对于作者怎么明察细节隐微之处,鲁迅先生没有详述。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曾被多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收录,是一篇足见作者思想艺术特色的选文。围绕范进发疯的原因与作品主题的多重性以及讽刺、对比等艺术手段来分析的文章可谓多矣,中学教学内容也大多围绕范进发疯以及人物情态之前后变化来开展。细读《范进中举》,我们会发现文中不少描写金钱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文中所出现的人物皆与之相连,而且金钱贯穿于范进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之中,甚至可以说,范进应考二十多次也是由功名和富贵来支配的。金钱就好像是文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众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就成为作者叙述作品的重要角度。吴敬梓对金钱的巧妙叙写,勾画出有意味的叙事内容。金钱叙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作品主题,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社会的人情百态,也为读者呈现了扭曲与变异的人性。
  一、金钱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捩
  《范进中举》是在科举制背景下发生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下人性的扭曲与变异,凸显了人们对功名富贵的执着追求。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云:“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2]自然《范进中举》也不例外。
  金钱书写出了范进家境寒酸贫穷与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从经济情况来看,范进家庭极端困窘,吃穿用度极为短缺,连吃食都是吃上顿补下顿。因为范进参加乡试,出了场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家里穷得连老婆与母亲都养不起。到出榜的那天,范进母亲只好让儿子到市场上卖鸡换粥。如胡屠户所说的“这几十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大概是这几十年来范进家庭的真实面貌。一家人的居住环境也极为寒酸凄苦“,家里住着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这代表范进家境的“茅草棚”,后文还连续四次提到。这多次提到的“茅草棚”实在是范进破落贫穷的典型写照。长期的经济困扰,生活无着,导致身体营养极度匮乏,面黄肌瘦,更无力去关注自己的衣着与外在修饰。在参加秀才考试时,范进“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天气极为寒冷,他“还穿著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麻布衣服“因是朽烂的,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因为穷,置不起新的衣衫,因而麻布衣服只能是一穿再穿,年岁日久,衣服朽烂。完全是一副穷困潦倒、悲苦辛酸的样子。即使中举以后,从范进的行为与动作中也可看出曾经的穷斯滥矣。他接了张乡绅的银子,“即将银子交给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银子”。急于打开来看,可见是穷怕了的人。
  生活极端困苦,那么金钱自然也成为范进始终坚持科考的根本原因。范进如此贫酸,就如胡屠户所说,莫不如寻个小事,每年得几两银子是正经。可他从青年考到白头,应考二十多次,在科场的一次接一次的失败痛苦中,始终不曾放弃,执着追求功名富贵。他将自己的贫困与不幸归咎于科场失利。他始终坚信,只要获取了功名,那么地位与金钱将伴随而来;只要科场成功,那么一切不幸将会改变,所以他不中科举死不休。事实证明,范进中举后,金钱就如同泉水一般源源而来。全心巴结奉承的人尽有之,“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到两三个月,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整个社会都极尽能事去巴结讨好权贵,热衷于功名利禄之事。“功名富贵四字,是全书第一着眼处。故开口即叫破,却只轻轻点逗。以后千变万化,无非从此四个字现出地狱变相。可谓一茎草丈化六金身。”[3]范进中举,种种变化,皆出于此。
  缺金少银还是迫使范进低头卑怯的精神压力。正因为缺钱少粮,又没有赚钱的本领,贫穷促使范进一而再而三地参加科考,期望能一举中的,明朝登科。如果穷得叮当响的家庭困境还只是物质的压力,更难以承受的是因貧穷而饱受屈辱与精神碾压。家里断炊断粮,必定受到周围世界包括胡屠户在内的人们的讥笑与嘲弄。中秀才回家,胡屠户来贺,绝无祝贺,尽是教训。可范进唯唯诺诺,一味顺从,逆来顺受。甚至对于胡屠户的谩骂与人格侮辱,范进都毫无反击之气。可见长久地被侮辱,使得范进失去了真正做人的尊严与人格,只能选择忽视掉侮辱与嘲笑之声,卑屈地生活着。虽然自己对科考并未死心,热切地参加科考,希望带来改变,但数十年的痛苦经历,又使得他完全失去了信心,根本就不会相信自己会考中。当捷报频传,一邻居来找他,向他道喜,他还只道是邻居的嘲弄,不予理睬。等到邻居拿来他的鸡,还认为是混话。这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个长期经受精神压力的人所表现的羞愧与怕人奚落嘲笑的心理。因而,一旦中举,那日思夜想的特大喜讯从天而降时,范进不能承受这巨大刺激而发疯了。中举即刻脱贫,范进的精神状态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张乡绅来拜会时,范进听到对方的虚假之词,应对自如,鲜见不合适之处,却可瞥见如鱼得水之性。外在的贫穷压力一解,精神为之一振,原来的卑屈与唯诺也一扫而空,举手投足间可见迎合这虚假空气的娴熟与利落。
  作为文中的主人公,表现出对金钱赤裸裸的崇拜与追求。即使有纷纷而来的屈辱要忍受,要千辛万苦通过八股取士也在所不惜。通过科举取士,范进绝不可能做一个好官,造福一方百姓,他的想法很直接,当然是通过权力就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科举选士只是范进的一个桥梁,忍受无钱的屈辱也只是为换得将来的“扬眉吐气”。
  二、金钱是揭橥人性灵魂的媒介
  在《范进中举》中,金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众生相。拥有的金钱不同量,使得人们各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外貌、不同的姿态以及不同的处世方式,可以说,金钱是人物命运与灵魂的载体与媒介,催生了包裹在各色衣服下的灵魂。   金钱塑造了众乡邻的形象。众乡邻的出现是在范进亲见中举的消息发了疯以后,此时老太太与娘子胡氏不知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众邻居之所以这么做,主动拿鸡蛋、酒、米来招待报喜人,是因为范进如今中了科举,今后就代表了钱财的富足与地位的提升。在范进中举前,众邻居是一个也没有露面的,读者甚至不会想到范进竟还有这么多邻居。范进去参加乡试前,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甚至于出榜那日,连下早饭的米也没有,在范进家庭最需要救济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帮助。中举以后,一窝蜂出现了一大批的邻居,可以说争着来贺喜,献殷勤。众乡邻选择范进身份变化以后来帮助与救济折射出当时社会世风凉薄,人心淡漠,能够指挥人心的唯有功名富贵。作者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写尽了世态炎凉。
  金钱是张乡绅的“护身符”。中举风波过后,张乡绅来拜会新中举的范进,随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并提供给范进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空房一所。一见面,亲切攀谈,看范进清贫就赠银赠屋,可谓是大方,仗义疏财。但这位“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的乡绅,真是与范进一见如故,贴心慷慨吗?“张静斋一见面便赠银赠屋,似是一个慷慨好交游的人,究竟是个极鄙陋不堪的。作者之笔,其为文也如雪,因方成珪,遇圆成璧;又如水,盂圆则圆,盂方则方。”[4]张静斋老练圆滑之至,范进中举,免不了以后拜会交往,现在正好瞄准范进眼下的清贫,一面赠銀,一面赠屋,正是为以后的荣华富贵铺路。当我们再把眼光投注于这位张乡绅,范进所居之地明明是寒酸破旧的茅草棚,却被张乡绅称“华居”,又说“华居”却是住不得,明显文意不能,不知是何意味。正是这样的矛盾让读者骤然明白:这亲切肉麻的称呼与谈话背后,是张乡绅丑恶、世故甚至是虚伪鄙陋的面目与灵魂。
  粗俗的胡屠户是一个被金钱异化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屠户,干着杀猪的营生,经营的目的当然就是赚钱,成天与生意打交道,眼里心里都是钱。因此,他对女婿的态度是因金钱与地位的变化而决定的。他一出场即是带着铜臭味的,因范进中秀才,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表面来贺,顺势挖苦女婿拖累自己太多,并教训范进要立起个体统来。“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大肠即是胡屠户营生所得,酒大半被自己吃了,最可笑的是,他还挖苦范进几十年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自己是做屠户营生,自己女儿女婿倒是猪油都没吃上两三回,可见,他哪里来的接济,所谓的“不知累了我多少”纯属子虚乌有,只不过是带着鄙视的眼光对范进的埋怨与歧视。且看他第二次来贺喜,范进中举了,胡屠户“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与第一次相比,明显礼品等级不同。得了女婿六两多银子时,一攥一缩之间,笑眯眯而去,财迷心窍的嘴脸就显露无遗。正如惺园退士《〈增订儒林外史〉序》所言:“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肝,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5]胡屠户这一段出色演出堪称经典。他一面往怀里揣银子,一面还不忘表达对富人的羡慕,对金钱的渴望与艳羡左右着胡屠户的世界观、人生观。自然,无钱就会受到他的鄙视与谩骂。范进想参加乡试,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劈头盖脸的一顿骂。胡屠户的语言暴力与人格侮辱以及精神打压,层层摧毁范进的精神防线,这是有钱者对贫穷者有形的语言威压与无形的精神折磨,可见社会稍有钱者对贫困者都有着极大的精神操控能力与优越性。
  再看下老太太。文章写范进穷苦,自然老太太也没有享受过什么人生富贵,还不时得经受饿得老眼昏花的考验。对老太太来说,范进中举喜讯对她的现场刺激不大,老太太眼里所见的是金钱束缚了自己一家的生活,捆绑了一家人的心灵。只有等到中举后一切好处都变现的时候,当知道眼前所见的细磁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都属于自己的时候,当平生所不敢想的荣华富贵摆在眼前的时候,那颗因饱受穷苦和不禁一击的心灵,便无法承受极度刺激,大喜而亡了。可见,金银财宝对人的冲击是多大,甚至决定了人的生死。
  在选文《范进中举》中,金钱是我们解读作品的一个角度,可以说它是线索,是细节,更是密钥与镜子。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联结人物,成为解读作品功名富贵主题的灵钥,也是揭橥人性灵魂的媒介。各色人等在金钱这面镜子的作用下无一例外都照见了自己的本体特性,引发后世人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6.
  [2][3][4][5]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54,255,257,284~285.
其他文献
“语文主题学习”项目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大量阅读为特征,提倡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强调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回归母语教育原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本刊从2019年3月起开设“语文主题学习”专题,以展示“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探索和成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渎写之间的有初联系,加强
摘要:《小镇畸人》发表于1919年,描绘了社会转型期的美国小镇生活的真实画面。这一时期恰逢印象派艺术蓬勃发展时期,因此作者也采用了这一艺术形式,用后印象派画家观察生命变化的方式,深刻剖析了小镇中一个个所谓“畸人”的心灵扭曲的瞬间,从而揭去了以往美国小镇温文尔雅的面纱,从而让读者看到了“畸人”们在扭曲的人性后面隐藏着一个真实的内心。  关键词:《小镇畸人》 后印象主义 内心真实  引言  后印象主义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很大比重,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而语文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主动性、热爱度、积极性有着紧密关联,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贯彻并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提升小学语文的阅读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以生为本  引言  素质
2018年绍兴市语文中考卷的命制指导思想是:基于学生,凸显素养,注重思维,以文化人。命题以教材为基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原则,以《浙江省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为依据,以“生活·语文·文化”为核心思想。注重《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说明》倡导的学科思维,力求凸显语文的基本元素,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积极
一、引言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以下简称PIRLS)是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以下简称IEA)于1998年全体会员大会通过的一项国际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旨在对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的名句。人们记住了这句话,并常常在纷繁杂乱的现实中,用它来表述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和习惯成自然的现象。  我们对身边很多事因为习以为常而见惯不惊,对很多天天都在发生的变化也已习惯,自然而不足为奇,这是一个人类不断进步的大时代所培育出的我们的麻木。于是,我们常常在很多事物的认识上先入为主,习惯于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断。因而,当张人仕会长通知我去
摘要:《简·爱》是英国杰出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1816-1855)的代表作,发表于1847年。作者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的奋斗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对于人生与爱情的感悟。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该作品最大的成功在于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文坛轰动不小。本文
摘要:网络时代背景下,传统写作面临新的挑战与发展,写作素质与写作意识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在开展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的需求,并且结合新形势发展的趋势,对于现有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进,构建完善的应用写作教学体系。本文对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时代写作能力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  作 词:刘晓昱  四川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多次担任省级大型文艺演出文学撰稿。作品《博巴森根》获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舞台艺术精品大赛第二名,作品《嘉绒随想》获第二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群星奖”,作品《红色怀想》入选“听见中国听见你”2020年度四川優秀歌曲推选活动展演、四川省“颂歌百年”专题歌曲创作优秀作品展演等。  作 曲:丁一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学位,文化
蜀绣 Φ50cm 2015年  该作品采用三异绣——异形、异色、异针法技艺绣制而成。三异绣被称为东方的艺术明珠,是蜀绣中绣法最高端的技艺。  作品绣图特请著名蜀绣设计师马开琪原创设计。绣品经白桦和资深绣师刘贤顺28个月的精心绣制,完美地再现出设计师的创意与蜀绣绣法的精致奇妙之处。整幅作品色彩搭配丰富,正面人物神情栩栩如生,背面动物毛发厚重立体,作品片线光亮,丝丝到位,将蜀绣的精致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