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病症状
1.根腐病。其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一般在定植后至盛果期发生,染病植株的枝叶白天发生萎蔫。傍晚至次日凌晨恢复。反复多日后整个植株枯死。观察根部,病株的根及根茎部皮层呈浅褐色至褐色腐烂,而且易剥离,多由支根蔓延至主根。
2.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苗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定植后从主根基部开始发病。病株顶部叶片白天枯萎,阴天或早晚恢复,2~3天后叶片保持绿色但全株枯萎。根茎的表层不变色,切开病茎,纵部根茎维管束变成暗褐色,将切口浸在水中,从切口处流出白色混浊的菌液。
3.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引起的病害。染病后植株根茎部初呈水渍状,后变黑褐色。很快绕茎一周,病部稍缢缩,造成整个植株萎蔫枯死。在为害根茎部的同时,还为害植株的茎权分枝。多表现为褐色或黑褐色条形病斑。
二、发病条件
三种病害均可借灌水、施肥等田间操作传染。进行再侵染。老棚室和连年重茬栽培的。因土壤中病菌含量不断增加,发病加重,棚室内通气不良,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在灌水和培土后,土壤板结,根部通气不良时,会加速病害的发生发展。
三、综合防治
1.合理轮作倒茬。前茬作物应以十字花科和豆科作物以及葱、蒜等为宜。尽量避免与茄果类、瓜类等作物连作,以有效地阻断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调节好棚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随时做好棚室的通风换气,以控制病害发生条件;提倡膜下滴灌或小水浇灌。保持土壤半干半湿状态。切忌大水漫灌,严防土壤积水;注意浅中耕,避免土壤板结;培土不宜过早、过深;实行平衡施肥,增施以有机肥为主的磷钾肥料,促进辣椒稳健生长,以增强植株抗逆能力。
3.及时清洁田园。观察辣椒生长与发病状况,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并随即清除病穴土壤,撒施生石灰或喷灌石灰水0.5千克,或灌入2%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病菌的传播蔓延。
4.做好药剂防治。应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抓住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
①根腐病可用70%纯品甲托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同时混加强力生根剂灌根,每株0.5千克,每隔7天1次,连灌2~3次。
②青枯病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4000倍液、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0万单位新植霉素3000~4000倍液、农抗“401”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双效灵400倍液等药剂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千克,每隔10天1次,连用2~3次。
③辣椒疫病可用5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的杀毒矾可吸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的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灌根,每株灌0.5千克,每隔7天1次。连续3~4次。或使用具有预防保护、铲除杀灭功能50%福帅得悬浮剂2000倍液进行全面均匀喷雾,间隔7~10,天再喷1次,连用2~3次,防效显著。也可选用烟熏法或粉尘法。即于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雾剂每亩每次1.12~0.15千克,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每次l千克。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选用化学药剂防治时,应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而降低防治效果;同时在采收前5天(农药安全间隔期)必须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