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阳明后学对“天根月窟”的争论与辨析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la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构筑形上学与心性论体系重要的思想资源,道家、 道教所阐释的天人性命之理受到宋明理学家普遍的重视.阳明学兴起之后,阳明学士人群体在对良知学义理进行阐发的过程中大量地借鉴道家、道教之说,“天根月窟”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例证.出于对道教含形升举的批判,阳明后学在讨论“天根月窟”之说时,往往在良知学的框架内对它们进行转道为儒、舍无归有的改造.由于诸人所持的学术观点各有不同,所以这种改造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通过对“天根月窟”的争论与辨析,这一概念最终以养德统摄养生、修性统摄修命的方式被阳明后学融入良知学体系内,构成致良知工夫的一个关键步骤.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有关外国教会、传教士之边疆杜会活动的认知及叙事呈现出多元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员以及多数杜会知识精英通过对边地外国教会的考察,结论几乎惊人的一致:教会与
《悟真篇》 的研究肇始于传统文献学、 历史学的辨析与文本的翻译,后集中在对其丹法理论、象数理路、思想渊源等问题的探讨,再往后多结合宗教哲学、宗教现象学、心理学等现代
众人知道宋清如是因为朱生豪。这位译莎才子在世的日子非常短暂,生前寂寂,死后成名,他的死亡颇具悲剧色彩,得的是当时的顽疾——肺结核,可以归之为积劳成疾,加上战 Ev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