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柳叶儿》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本文所写事情的发生时间,是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里。现在的学生生活优裕,从没有真正体验过食不果腹的饥饿感受,因此,要体会到文章蕴涵的“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比较困难。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主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找到当时孩子眼中的乐事与美景,合作探究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所蕴蓄的苦涩的情感。
【案例描述】
一、导入新课(出示柳图片,引入诗歌)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关于“柳”的诗句吗?
(学生回忆并争先恐后回答。)
师:对于柳,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又是吟诗,又是作画,来赞赏它的多情,描摹它的美丽。其实,柳叶除了美丽、多情,曾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充饥救人的命”。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宋学孟的《柳叶儿》,和作者一起来感受“柳叶”的救命之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字里行间融进了作者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
用“柳叶儿—柳叶儿—柳叶儿—柳叶儿”的形式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在横线上添加动词)
生1:课文写了两件有关“柳叶儿”的事: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生2:我觉得文章开头写的是留恋柳叶儿,念念不忘柳叶儿的情感。
生3:文章结尾再次赞叹柳叶儿,表明了对柳叶儿救命之恩的感激。
三、自主阅读,协进学习
师: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对幼年的作者来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快乐。从第6节“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可知。(板书:乐)
师:那柳叶儿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怎样的乐趣?乐在哪里呢?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乐”的句子或词语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1:第7小节“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可见这在童年的我来说是值得骄傲的事。
生2:我想补充一下,第8节“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心里却美滋滋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儿时‘我’逞能的快乐,通过爬树的动作描写和心理的刻画体现出。
生3:第12小节“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13节“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我”小时侯经常挨饿,现在有机会能吃到柳叶儿粥和包子当然很快乐。
师:你读得非常仔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读出了“吃的快乐”。
生4:我觉得10、11小节也可以看出他的快乐。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早晨抢摘柳叶儿时看到的景色、爬在树上看到的日出之景的美妙,可见他当时内心是快乐的,要不然是不会注意到这样的景色的。
师:你更棒,调动了学习的积累,将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得非常准确,这是“情景交融”。
生:我觉得他们心中应该很无奈,充满酸楚。
师:好。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细细地咀嚼一番,是否还能从这些语句中嚼出一种别样的味道呢?
合作小组1:我们觉得快乐的背后更多的是苦涩。比如第4节说“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用排比句式告诉我们可以吃的都吃光了,柳叶儿是最不好吃的还要“抢”,可见饥荒严重,这样的日子是苦的,只有不懂事的小孩才会觉得快乐。
师:你说得很好,看来的确“乐中有苦”。(板书:苦涩)
合作小组5:第4节最后“那一年,我8岁。”第9节“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柳叶儿的。”8岁的孩子那么早就出去抢柳叶儿,对父母而言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苦’。
合作小组7:第10节“脚丫子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蹦蹦响。……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这里通过具体的描写体现了天气寒冷,8岁的孩子这么早就去抢柳叶儿,“苦涩”也一目了然。
师:乡村清晨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丽,而这美丽的景色是去抢柳叶儿时见到的,“牙齿咯嘣嘣响”“冰凉的硬地上”“肚皮蹭着了树干” 读着这样的语句,我们感受到的是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内心充满了辛酸。还有同学要发言吗?
合作小组9:第11节“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在作者抢柳叶的时候,太阳出来了,但他留意的不是太阳的美丽,而把它看成“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这里很形象地描写出了孩子的饥饿,不管看到什么,他都想到吃的,可见饥饿的程度。
师:这个比喻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体现的仍然是‘苦’。
合作小组6:第12节“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能吃到一个豆就香得不行,看来平时实在没什么可吃。13节“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这样的饭并不是什么美味,只让我吃个饱既体现了家人对我的爱,也体现了生活的艰辛。
合作小组14:第13节“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她担心……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用夸张的手法写我瘦到了极点,吃那么多也是因为饿,读了让人觉得特别难受。
师:也许当时只有八岁的作者还无法感受到父母的辛酸,体会不到家庭所面临的苦难。但是多年之后,作者在回忆这段不平常的经历时,他一定会体会到这些乐事与美景中包含了太多的苦涩。所以全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苦中带涩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表达出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吧。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1、2节及最后1节。)
【说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包含的苦与乐,我设计了两大环节:找乐事(美景)、体味苦。主问题的巧妙设置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入了文本,他们读得比我们想象的更专注和投入,学生在自读和小组活动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完善,很快找到当时令作者快乐的事情:上树爬高来逞能的乐事;早晨去抢摘柳叶儿时见到美景的惊喜;可以放开肚皮吃柳叶包子的香,从中体会到作者作为一个孩子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四、体验反思,提升学习
师:柳叶儿的故事就说到这儿,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的吗?
生1:我们上次在饭店吃饭时也吃到野菜,我想问一问饭店将野菜作为菜肴与课文所写情况相同吗?
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2:这应该是让我们忆苦思甜吧?(学生们笑)
生3:现在吃野菜是种时尚,是健康理念的体现。过去吃野菜是没法子,是为填饱肚子。这两种情况不一样。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幸福吗?用一句话描述一下自己的幸福。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生4:幸福就是在冬季的午后,躺在阳台的睡椅上,晒着太阳,看着妈妈织毛衣。
生5:幸福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或喧闹,或平淡!
生6:幸福就是和朋友在一起尽情的聊着,开心的笑着!
生7:与作者相比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但我们不能忘了那段苦日子,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师:大家说得真好,你们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一定能更好地珍惜幸福生活。(板书:珍惜幸福生活)
五、结束语
其实,像柳叶儿这样感人的故事在那年那月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就曾经发生在你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课后学习:询问一下自己长辈年少时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谈谈感想,以书面形式写下来。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协进”我的思考是:
一、巧预设,前置学习打基础
在教学本文之前,我预设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初步感知饥荒岁月的艰难生活”的自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得以拓展,更真实地感受那个饥荒年代的生活,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整体感知课文围绕‘柳叶儿’所述的几件事,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自学内容的预设,是让学生感知文本,因为前置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很快梳理出本文以“柳叶儿”为线索的写作思路,这样的先学为后教打下了基础。
二、共探究,协进学习促提升
“协进”是协作共进的缩写,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师生、生生协作共进,互相帮助,互相促动,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都应该考虑到如何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脑袋动起来,以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提升。
在这样的“主问题引领,协进式探究”的教学方式的改造和创新中,整个课堂教学一气贯通,学生学得自主老师教得轻松,这应该算是新课程改革下协进课堂模式探究的小小成效吧。本人还在学习中摸索着前行,以上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柳叶儿》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本文所写事情的发生时间,是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里。现在的学生生活优裕,从没有真正体验过食不果腹的饥饿感受,因此,要体会到文章蕴涵的“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比较困难。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主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找到当时孩子眼中的乐事与美景,合作探究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所蕴蓄的苦涩的情感。
【案例描述】
一、导入新课(出示柳图片,引入诗歌)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关于“柳”的诗句吗?
(学生回忆并争先恐后回答。)
师:对于柳,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又是吟诗,又是作画,来赞赏它的多情,描摹它的美丽。其实,柳叶除了美丽、多情,曾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充饥救人的命”。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宋学孟的《柳叶儿》,和作者一起来感受“柳叶”的救命之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字里行间融进了作者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
用“柳叶儿—柳叶儿—柳叶儿—柳叶儿”的形式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在横线上添加动词)
生1:课文写了两件有关“柳叶儿”的事: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生2:我觉得文章开头写的是留恋柳叶儿,念念不忘柳叶儿的情感。
生3:文章结尾再次赞叹柳叶儿,表明了对柳叶儿救命之恩的感激。
三、自主阅读,协进学习
师: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对幼年的作者来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快乐。从第6节“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可知。(板书:乐)
师:那柳叶儿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怎样的乐趣?乐在哪里呢?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乐”的句子或词语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1:第7小节“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可见这在童年的我来说是值得骄傲的事。
生2:我想补充一下,第8节“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心里却美滋滋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儿时‘我’逞能的快乐,通过爬树的动作描写和心理的刻画体现出。
生3:第12小节“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13节“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我”小时侯经常挨饿,现在有机会能吃到柳叶儿粥和包子当然很快乐。
师:你读得非常仔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读出了“吃的快乐”。
生4:我觉得10、11小节也可以看出他的快乐。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早晨抢摘柳叶儿时看到的景色、爬在树上看到的日出之景的美妙,可见他当时内心是快乐的,要不然是不会注意到这样的景色的。
师:你更棒,调动了学习的积累,将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得非常准确,这是“情景交融”。
生:我觉得他们心中应该很无奈,充满酸楚。
师:好。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细细地咀嚼一番,是否还能从这些语句中嚼出一种别样的味道呢?
合作小组1:我们觉得快乐的背后更多的是苦涩。比如第4节说“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用排比句式告诉我们可以吃的都吃光了,柳叶儿是最不好吃的还要“抢”,可见饥荒严重,这样的日子是苦的,只有不懂事的小孩才会觉得快乐。
师:你说得很好,看来的确“乐中有苦”。(板书:苦涩)
合作小组5:第4节最后“那一年,我8岁。”第9节“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柳叶儿的。”8岁的孩子那么早就出去抢柳叶儿,对父母而言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苦’。
合作小组7:第10节“脚丫子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蹦蹦响。……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这里通过具体的描写体现了天气寒冷,8岁的孩子这么早就去抢柳叶儿,“苦涩”也一目了然。
师:乡村清晨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丽,而这美丽的景色是去抢柳叶儿时见到的,“牙齿咯嘣嘣响”“冰凉的硬地上”“肚皮蹭着了树干” 读着这样的语句,我们感受到的是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内心充满了辛酸。还有同学要发言吗?
合作小组9:第11节“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在作者抢柳叶的时候,太阳出来了,但他留意的不是太阳的美丽,而把它看成“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这里很形象地描写出了孩子的饥饿,不管看到什么,他都想到吃的,可见饥饿的程度。
师:这个比喻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体现的仍然是‘苦’。
合作小组6:第12节“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能吃到一个豆就香得不行,看来平时实在没什么可吃。13节“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这样的饭并不是什么美味,只让我吃个饱既体现了家人对我的爱,也体现了生活的艰辛。
合作小组14:第13节“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她担心……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用夸张的手法写我瘦到了极点,吃那么多也是因为饿,读了让人觉得特别难受。
师:也许当时只有八岁的作者还无法感受到父母的辛酸,体会不到家庭所面临的苦难。但是多年之后,作者在回忆这段不平常的经历时,他一定会体会到这些乐事与美景中包含了太多的苦涩。所以全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苦中带涩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表达出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吧。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1、2节及最后1节。)
【说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包含的苦与乐,我设计了两大环节:找乐事(美景)、体味苦。主问题的巧妙设置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入了文本,他们读得比我们想象的更专注和投入,学生在自读和小组活动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完善,很快找到当时令作者快乐的事情:上树爬高来逞能的乐事;早晨去抢摘柳叶儿时见到美景的惊喜;可以放开肚皮吃柳叶包子的香,从中体会到作者作为一个孩子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四、体验反思,提升学习
师:柳叶儿的故事就说到这儿,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的吗?
生1:我们上次在饭店吃饭时也吃到野菜,我想问一问饭店将野菜作为菜肴与课文所写情况相同吗?
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2:这应该是让我们忆苦思甜吧?(学生们笑)
生3:现在吃野菜是种时尚,是健康理念的体现。过去吃野菜是没法子,是为填饱肚子。这两种情况不一样。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幸福吗?用一句话描述一下自己的幸福。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生4:幸福就是在冬季的午后,躺在阳台的睡椅上,晒着太阳,看着妈妈织毛衣。
生5:幸福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或喧闹,或平淡!
生6:幸福就是和朋友在一起尽情的聊着,开心的笑着!
生7:与作者相比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但我们不能忘了那段苦日子,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师:大家说得真好,你们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一定能更好地珍惜幸福生活。(板书:珍惜幸福生活)
五、结束语
其实,像柳叶儿这样感人的故事在那年那月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就曾经发生在你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课后学习:询问一下自己长辈年少时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谈谈感想,以书面形式写下来。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协进”我的思考是:
一、巧预设,前置学习打基础
在教学本文之前,我预设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初步感知饥荒岁月的艰难生活”的自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得以拓展,更真实地感受那个饥荒年代的生活,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整体感知课文围绕‘柳叶儿’所述的几件事,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自学内容的预设,是让学生感知文本,因为前置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很快梳理出本文以“柳叶儿”为线索的写作思路,这样的先学为后教打下了基础。
二、共探究,协进学习促提升
“协进”是协作共进的缩写,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师生、生生协作共进,互相帮助,互相促动,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都应该考虑到如何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脑袋动起来,以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提升。
在这样的“主问题引领,协进式探究”的教学方式的改造和创新中,整个课堂教学一气贯通,学生学得自主老师教得轻松,这应该算是新课程改革下协进课堂模式探究的小小成效吧。本人还在学习中摸索着前行,以上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