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几年来新课程改革走過的历程,我们曾和孩子们在课堂生活中共享过快乐和幸福。但是我们也有过困惑和不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有了更加冷静的思考,理性客观的反思过去,实事求是地面对今天,以平和心态,研究的精神来分析当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就是学生在课堂里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让学生面对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师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捕捉教学的优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实际。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我想应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做到课前调研。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教师应该抓准切入点。教学实际要关注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例如: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教师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都想找个好办法解决老师出的难题,于是出现第一次认知冲突,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圆纸片周长而得意时,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校园内圆形花坛的周长?”在新的矛盾面前老办法又一次束手无策了,于是又激起第二个认识冲突。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花坛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花园的周长。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不围,怎么办呢?于是课堂出现第三次认识冲突,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三个人一组拍球比成绩,这时用总数就行。但如果某一组有四个人拍球,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这样不公平"-这就是生长点。"切入"不是过去那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表现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的这种直接"切入",而应该是从生活现实背景出发,找准切入点,再让学生切入的过程。如学生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2个,但现在我变成8个了。”我马上问他:"那你少的4个呢?"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这是不是一个数学过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点、生长点?本节课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也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的时候,课上让学生观察手中不同的年历,发现手里的年历,二月的天数不一样,于是产生兴趣和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教师就要加以点拨,原来有平年和闰年的区别。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六、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要落实好三维目标。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课题,它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究。
一、让学生面对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师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捕捉教学的优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实际。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我想应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做到课前调研。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教师应该抓准切入点。教学实际要关注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例如: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教师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都想找个好办法解决老师出的难题,于是出现第一次认知冲突,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圆纸片周长而得意时,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校园内圆形花坛的周长?”在新的矛盾面前老办法又一次束手无策了,于是又激起第二个认识冲突。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花坛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花园的周长。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不围,怎么办呢?于是课堂出现第三次认识冲突,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三个人一组拍球比成绩,这时用总数就行。但如果某一组有四个人拍球,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这样不公平"-这就是生长点。"切入"不是过去那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表现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的这种直接"切入",而应该是从生活现实背景出发,找准切入点,再让学生切入的过程。如学生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2个,但现在我变成8个了。”我马上问他:"那你少的4个呢?"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这是不是一个数学过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点、生长点?本节课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也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的时候,课上让学生观察手中不同的年历,发现手里的年历,二月的天数不一样,于是产生兴趣和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教师就要加以点拨,原来有平年和闰年的区别。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六、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要落实好三维目标。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课题,它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