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应把握好几个关键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ve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与旧课程标准的一个明显区别是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只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角色的课堂模式,代之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于是讨论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课堂讨论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确实会收到良好效果,但也有一些课堂讨论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讨论变成了课堂的一种形式,有时为讨论而讨论;而讨论的主要内容与特性即讨论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心里没底;讨论要突破什么重难点,学生心里没数;需不需要讨论,教师、学生不清楚。讨论的实效自然也就难以体现了。
  要使课堂讨论真正体现出应有的价值,收到实效,首先教师要心中有数,能把设计好的讨论环节在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授课过程中随机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无意的心境下展开自由的发问和辩论,思辨的火花才能真正地闪烁。而那些带着明显雕琢痕迹的讨论,或牵强附会,或前置设计明显,就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学生就会带着明显的迎合心态去讨论、去营造“轰轰烈烈”的课堂气氛。其结果只能导致会讨论的优秀生无人与之讨论,不会讨论的学困生只能读、重复课本重要的言论,最终成了大家划、读课本重点内容的一个简单过程,讨论成了完成老师教学设计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也就失去了讨论的真正本质和意义。
  其次,讨论要解决什么问题、突破什么难点,要使学生心里有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洋思”、“杜郎口”课堂模式,简单地认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先学”就是首先在课堂上展示一下目标,学生自学五到十分钟,就以为学生心里就有数了,就可以围绕目标展开讨论了,这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大部分新授课教学目标展示时间太短,学生没看清、没记住,或学生在听一段时间课后,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另一方面,在学生没有充分学习新知、储备相应知识的前提下,对于展示的目标学生不一定会有意识地去思考。“洋思”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没有明确说明课前是否有充分的预习时间安排,但根据它每节课的快节奏、大容量,当堂完成作业的要求,没有充分的预习是不可能的;而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则把课前预习提到一个很明确的高度:“没有预习的课不上,预习不充分的课不上。”我们的许多教师游离了“洋思”、“杜郎口”特定的课时安排、特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忽视了充分前置预习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难免有“邯郸学步”之嫌。要使学生心里有数,在没有充足课时安排的客观条件下,除“课堂留时、内容减量”外,还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利用一切课外时间进行前置预习,同时在前置预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知识难点,诱使学生主动利用手头已有资料和生活体验去思索、去准备,厚积而薄发。设计的讨论题一定要具体,不能在语言上模棱两可、所指不明;也不能设计问题过于繁难,使学生体会不到“跳起来摘到桃子”的快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批判性地思考课本和教师授课过程中的问题,而不是沿用“我让你说你再说,不让你讨论时就不要随便讲”的“霸权”主义模式。
  再者,讨论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提高过程,师生双方要共同参与进来,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学生的事,而教师则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否则只能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讨论应解决的是课本上不易理解的难点问题、有助于发散性思维训练的问题、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而老师不可能完全深入透彻地把握、解决每一个问题。因此,讨论的时候,教师要走下讲台,要积极地参与进去,甚至有时还可故布疑阵,故意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无知”,或真正暴露自己的知识弱点,从而让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体味成功。发现真知的过程会有助于学生更大胆地探究,课堂讨论的热烈氛围自然就不需要老师去引导。另外,鼓励积极大胆的讨论,设置前沿性、探索性问题,也迫使教师在课下准备时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要把尽可能多的可能性考虑到,要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放能收,方显“高师”本色。
  没有学习主体的活跃思维,是不可能产生鲜活的“认知机体”的。著名的洋思中学成功经验在于,每节课老师最多只用十分钟讲学生不懂的地方,其余时间引导学生去自我发展;杜郎口中学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讲堂、练堂。两个学校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像苏格拉底所强调的那样,做学生思想和方法的“助产婆”;要优化教学结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的自主性讨论活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思考、感悟、体验的时间、空间,多给学生探索、发现、创新的机会;要让学生走向前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变为“进入角色”,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创设“说”的形式和机会,允许学生七嘴八舌,甚至争论不休,讨论的意义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最后一点,合理地利用讨论对学生、老师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很有必要,需要讨论的一定要讨论,但不需要讨论的也一定不要勉强为讨论而讨论。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这则寓言中的北风和南风正好可以代表现在批评学生的两种代表性的手段。北风代表着传统,南风代表着现代,现代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批评的艺术。  大家知道,批评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批评的效果好,学生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化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跳出教材框架,学活课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具创造性,已成为新世纪摆在我们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与近年来在新目标化学教学中所作的积极探索,谈几点
从教学的基本常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动内容。但是作业这一环节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作业的效度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致命伤”。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思想政治课作业,如何对政治课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提高政治课作业的有效性成为广大高中政治课教师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拟就高中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课标、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的同时,更需重视“实效”。高三化学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绩。作为化学教师,必须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实效。那么,如何使高三化学教学更为有效呢?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一、明确复习目标,确保复习时间有效高三化学复习课不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奋战于教育一线的中职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而课堂教学的成功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中职课堂教学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上课古板,照本宣科不顾及学生感受;讲课只重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等。造成教学质量不佳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缺乏良好的课堂设计。
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养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文学却排斥语文课堂。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课堂中人文性的缺失。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