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采用创设情境、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散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
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新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
有人说“善于始者,成功已半”。“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品析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和“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 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樂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散文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花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入情入境地朗读散文的能力。
总而言之,散文是人类心灵的袒露,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鉴赏。应该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感情有所沟通,才能读懂散文,读深散文。散文有散文的创作规律,散文也应该有相应的鉴赏规律,并且允许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散文的内涵,进行多角度地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2]徐蕾、曹庆春.志鸿优秀教案[M].南方出版社,2007.
【关键词】散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
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新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
有人说“善于始者,成功已半”。“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品析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和“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 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樂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散文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花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入情入境地朗读散文的能力。
总而言之,散文是人类心灵的袒露,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鉴赏。应该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感情有所沟通,才能读懂散文,读深散文。散文有散文的创作规律,散文也应该有相应的鉴赏规律,并且允许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散文的内涵,进行多角度地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2]徐蕾、曹庆春.志鸿优秀教案[M].南方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