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的原创性思想。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获得感”一词便迅速流行开来,不仅成为彰显党执政理念、民众诉求的使用频率极高的官方语言,而且成为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的新话题,形成推进党和国家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境界,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反复强调的执政理念。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是对马克主义唯物史观“人民主体论”的再发展;它显示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中国人民带来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景描述;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诉求,将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人民造福的事业,它的成功与否以人民感受幸福多少、获得程度高低为衡量标准。
人民获得感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党的执政之基。“人民获得感”与“公平公正”和“人民利益”相关,主张的是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基本立场;“人民获得感”与“以人为本”和“评价标准”相关,昭示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人民获得感”与“推进改革”和“硬招实招”相关,突出的是回應人民期待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表达对人民“获得”和人民幸福的极大关切。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兴党爱国的重要诉求,“公众获得感”研究成为理论界、学界和实务部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课题。
公众获得感具有丰富的时代、历史内涵。公众是广泛社会成员的组合,获得是个体成员体验的感受。因此,公众获得感是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概念。首先,获得感不是主观判断,而是来自于实际的获得,愿景描述可以满足公众对获得的期待,目标许诺可以增强公众获得的动力,但不能成为人们现实的获得。公众获得感要求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使人民群众的获得具有真实感。其二,防止对公众获得感的片面认知和武断评价,避免感情用事,简单地由一些社会现象草率地下结论。其三,公众获得感变动不居,获得诉求的攀升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党治国理政必须以不断发展的执政业绩来满足不断提高的公众获得感。
获得感在改革发展与人民幸福之间架起了一座现实桥梁。党和政府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切实作为,提升人民“获得感”。首先,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使老百姓的政治“获得感”不断增强;其次,经济环境得到改善,生产生活成本降低,使老百姓的物质“获得感”不断增强;再次,党和政府公信力提升,“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使老百姓的心理“获得感”不断增强。同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使老百姓的社会“获得感”不断增强;最后,打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使老百姓的生态“获得感”不断增强。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本期“获得感的理论意蕴”策划,专家学人从获得感的历史意义、深刻内涵、理论建构及其对党治国理政的实践要求等方面进行阐释与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境界,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反复强调的执政理念。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是对马克主义唯物史观“人民主体论”的再发展;它显示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中国人民带来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景描述;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诉求,将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人民造福的事业,它的成功与否以人民感受幸福多少、获得程度高低为衡量标准。
人民获得感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党的执政之基。“人民获得感”与“公平公正”和“人民利益”相关,主张的是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基本立场;“人民获得感”与“以人为本”和“评价标准”相关,昭示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人民获得感”与“推进改革”和“硬招实招”相关,突出的是回應人民期待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表达对人民“获得”和人民幸福的极大关切。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兴党爱国的重要诉求,“公众获得感”研究成为理论界、学界和实务部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课题。
公众获得感具有丰富的时代、历史内涵。公众是广泛社会成员的组合,获得是个体成员体验的感受。因此,公众获得感是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概念。首先,获得感不是主观判断,而是来自于实际的获得,愿景描述可以满足公众对获得的期待,目标许诺可以增强公众获得的动力,但不能成为人们现实的获得。公众获得感要求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使人民群众的获得具有真实感。其二,防止对公众获得感的片面认知和武断评价,避免感情用事,简单地由一些社会现象草率地下结论。其三,公众获得感变动不居,获得诉求的攀升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党治国理政必须以不断发展的执政业绩来满足不断提高的公众获得感。
获得感在改革发展与人民幸福之间架起了一座现实桥梁。党和政府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切实作为,提升人民“获得感”。首先,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使老百姓的政治“获得感”不断增强;其次,经济环境得到改善,生产生活成本降低,使老百姓的物质“获得感”不断增强;再次,党和政府公信力提升,“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使老百姓的心理“获得感”不断增强。同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使老百姓的社会“获得感”不断增强;最后,打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使老百姓的生态“获得感”不断增强。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本期“获得感的理论意蕴”策划,专家学人从获得感的历史意义、深刻内涵、理论建构及其对党治国理政的实践要求等方面进行阐释与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