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乐学;灵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3(A)—0050—01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体现教师本人的个性特色,具有创新性,在乐、活、思、实等方面下功夫。
乐——激发兴趣,体验学乐
首先,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鼓励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营造一个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其次,作为学习的参与者,要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促进学生积极地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唤起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求知兴趣。通过学,使其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要让学生“亲其师”,教师就要“爱其生”。“师爱”是全方位的爱,既有关怀学生的冷暖(生活上)、喜恶(情感上)之爱,更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之爱。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填补他们知识的缺陷,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是轻易否定,进行 “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就会……),才能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活—— 创设活情境,采用活方法,实现活课堂
中学数学课本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和教材本身的局限性,难以完全适应各种教学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创设学生所熟悉的、鲜活的情境和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数学就将成为脱离生活实际的、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同一内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在重视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课堂理应成为活动的课堂。这就要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和合作学习。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如:数学游戏、动画演示、模型制作、测量实验、问题探究、撰写调查报告和数学小论文以及数学问题的小组讨论和争鸣等,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促进学生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思——学会思维,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数学教学的实践表明:会思维的学生才会学习。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活泼的、主动的过程,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思维,掌握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念以及相联系的数学方法,都是数学思维的主导方面,是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结合。但我们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逻辑演绎,而忽视策略创造,轻视观察、实验、类比、归纳、发现的探索性思维和直觉思维。一般来说,直觉用于创造,逻辑用于证明。在中学阶段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依靠直觉提出猜想,进而能证明或否定猜想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符合认知规律。
通过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这是数学活动的真谛,而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求解,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并把自己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在这些经历中就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发展思维,还必须养成学后反思的习惯,使学生通过反思总结出具有一般性、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上的升华,进而发展其思维能力。
实——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讲究实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就是说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而,教师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自参加探索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自己学懂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讲解;凡能由学生表达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讲究实效,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中学是学生求知的基础阶段,中学教学要把落实双基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恰当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实效,重视过程评价,及时反馈校正,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
讲究实效还必须联系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施教,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和不同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3(A)—0050—01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体现教师本人的个性特色,具有创新性,在乐、活、思、实等方面下功夫。
乐——激发兴趣,体验学乐
首先,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鼓励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营造一个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其次,作为学习的参与者,要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促进学生积极地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唤起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求知兴趣。通过学,使其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要让学生“亲其师”,教师就要“爱其生”。“师爱”是全方位的爱,既有关怀学生的冷暖(生活上)、喜恶(情感上)之爱,更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之爱。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填补他们知识的缺陷,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是轻易否定,进行 “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就会……),才能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活—— 创设活情境,采用活方法,实现活课堂
中学数学课本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和教材本身的局限性,难以完全适应各种教学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创设学生所熟悉的、鲜活的情境和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数学就将成为脱离生活实际的、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同一内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在重视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课堂理应成为活动的课堂。这就要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和合作学习。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如:数学游戏、动画演示、模型制作、测量实验、问题探究、撰写调查报告和数学小论文以及数学问题的小组讨论和争鸣等,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促进学生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思——学会思维,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数学教学的实践表明:会思维的学生才会学习。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活泼的、主动的过程,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思维,掌握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念以及相联系的数学方法,都是数学思维的主导方面,是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结合。但我们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逻辑演绎,而忽视策略创造,轻视观察、实验、类比、归纳、发现的探索性思维和直觉思维。一般来说,直觉用于创造,逻辑用于证明。在中学阶段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依靠直觉提出猜想,进而能证明或否定猜想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符合认知规律。
通过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这是数学活动的真谛,而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求解,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并把自己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在这些经历中就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发展思维,还必须养成学后反思的习惯,使学生通过反思总结出具有一般性、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上的升华,进而发展其思维能力。
实——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讲究实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就是说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而,教师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自参加探索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自己学懂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讲解;凡能由学生表达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讲究实效,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中学是学生求知的基础阶段,中学教学要把落实双基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恰当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实效,重视过程评价,及时反馈校正,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
讲究实效还必须联系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施教,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和不同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