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13050621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科目之一,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工作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希望可以通过一些全新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老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而“有效引导”策略正是在这种教学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有效引导”这一教学策略的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教学策略;应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数学知识“一股脑”的传递给学生,从未考虑过小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性会有多少。然而,在新课改以后,小学数学老师不仅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还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的主体,采用“有效引导”这一新的教学策略进行授课,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当中发现问题,找出自身的不足,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以及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 创设有趣的引导式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过小,对任何新鲜稀奇的事物都充满了浓浓的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想要长时间专心听老师讲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引导式教学情境来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老师营造出的课堂引导式教学情境中,小学数学老师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小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将本节课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作为授课基础,一步一步引导小学生根据数学知识来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并合理使用一些辅助教学的工具再帮助小学生来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这个引导式数学教学情境,让小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来提高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这一课时,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在讲这节课之前让小学生自己先提前预习一下知识内容,并准备一些具有三角形的物品,比如说三角尺等,同时老师也用多媒体课件来准备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图片。然后在第二天上课时让小学生分享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物品,讲述自己认为它是三角形的原因,再结合老师给的三角形图片来分享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以及三角形的特点。除此以外,小学数学老师还可以在创设出的教学情境中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小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比如“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这些三角形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式提问,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和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而帮助老师实现教学目标。
  二、 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理不清数学解题思路的状况,再加上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造成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不到明显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引导”这一教学策略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小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来理清数学知识的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因为年龄受限,使得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无法全面的接受老师讲授的所有知识。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梳理知识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中关于“长方形”“正方形”这一部分知识点时,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先带着小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将班级的小学生平均分成若干组,让大家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探讨,并引导学生在探讨中对一些长方形、正方形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仔细观察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讨论结束后,引导式提出这些问题让小学生进行二次思考。最后,老师再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引导小学生找出自己在这部分知识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再发散自己的思维找寻一些相似点,帮助自己加深理解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 引导小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不论是从小学生的心智上还是从年龄上来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操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将一些知识点混淆,不会活学活用自己学习过的知识等。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应用“有效引导”这种教学策略来引导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答题的正确率,同时也是帮助小学生在纠正自己数学错误的同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在解分数的混合运算的相关习题时,大多数小学生会用惯性思维来答题,而忽视了混合运算的规则。而老师则可以引导小学生运用自己学习的概念来解答这些题目,并总结经验教训,以防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四、 结语
  总而言之,“有效引导”这一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许多优势。这一教学方式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综合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用“有效引导”这一教学策略一定要将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有效引导”这一教学策略更好的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汪国祥.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时机和方法的把握[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6,(3):43-46.
  [2]黃琼.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途径分析[J].中外交流,2016,(20):292-292.
  [3]胡正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反思的四个“着眼点”[J].辽宁教育,2012,(7):80-81.
其他文献
摘要:将“思维导图”引用到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便于学生将基础知识点串联起来,把知识结构理清。同样也可以将其视为辅助工具来开发学生的形象记忆力,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数学;教学活动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但是却非常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各种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
摘要:为了改善中职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局面,在课堂上适时适当的使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使用几何画板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以及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几何画板;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中职学校,如何使沉闷的数学课堂活跃起来,如何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如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以及和教师、同伴合
  本文采用先进的现代测验理论—项目反应理论(IRT)进行网络过度使用(IO)评定量表(RSFIO)编制,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工具。确定IO的临床特征,揭示可能的心理学机制,探讨其分类归
目的:探讨滋阴泻火方-儿科II号合剂对雌性真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6日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1.0ml灌胃及0.2ml皮下注射;性早熟模型组:用N-甲基-DL-天冬氨酸(NMA 40mg/kg)皮下注射建立性早熟模型;亮丙瑞林组:NMA皮下注射,亮丙瑞林(100μg/kg)皮下注射;中药大剂量组:NMA
摘要:分类讨论思想又名逻辑划分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释是,我们先把一件事物进行系统的分类,通过探究所分的每一类,最后得出正确结果的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和数学题目中,广泛存在分类讨论的思想。这种方法能够更加直观的将解题思路、解题步骤清晰的罗列出来,每一部分的解题步骤都是有章可循。但是在实际解题的环境下,学生往往想不到所有的可能出现的情况,造成题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完全。这往往是由于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不透
摘要:初中数学是建立在小学数学基础上,又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是一个重要的衔接过程,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对相关细节问题予以关注,尤其是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对数学内容表述精炼,如不对相关细节问题引起重视,则会对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关注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形成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逐渐养成辩证、求是的数学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新课改要求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主导,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职人员,本人将结合个人参与教学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国内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以供同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