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in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拥有创新意识的人就能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获得创造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开拓 创新理念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社会经济和社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也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当代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新世纪国家建设的重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结合语文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淋漓尽致地释放学生表现欲和创造欲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理解”带进课堂,把“宽容”带进课堂,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敢想敢说,“随心所欲”。比如: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教《荷花》第一课时,当讲到“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向学生问道:“假如你是一朵荷花,你冒出来想干什么呢?”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看外面的世界。”有的说:“呼吸新鲜空气。”有的说:“晒太阳。”老师对这些学生都给予肯定和表扬。正是有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以及与学生处于一些平等地位的面对面交流,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也为后面的第四自段能使学生更大受到影响,更能深入地想象、理解到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和荷花融为一体打开了思路。反之,如果当时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无情的批评与否定,学生的创新欲望将会被“扼杀于摇篮”之中。由此看来,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创新动力的源泉。
  二、运用巧问、求异的引思方式,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巧妙地提问,或者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老师的问题只有问得好,问得巧,才能引导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視角”,从不同的“方位”去思考问题,发挥想象力。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自然水到渠成。例如:《猪八戒吃西瓜》是根据《西游记》改编的一个童话故事,为了激发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后面的口语交际续编故事作铺垫,学完课文后,我向学生问道“猪八戒空着手,又摔得鼻青脸肿,回去会对师父说些什么?”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了许多合理、新奇的答案。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小朋友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教《纸奶奶的生日》一课时,我让学生大胆想象“你想造出什么样的纸?”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有的说:“我想造一种坚韧的纸,代替钢材的作用。”有的学生说:“我想造夜光纸,把它用在道路旁,就可以不用安装电灯,节约用电。”其中还有一个学生说道:“我想造一种避弹纸,因为巴基斯坦现在和反政府武装进行交战有很多无辜的人死于战争,如果能穿上这种纸做的衣服,就不会有人死亡。我希望我们的人类都能和平相处。”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采用巧问、求异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培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
  三、打破传统、机械的作业模式,培树学生的创新理念
  长期以来,小学生的作业以机械性地“抄写字词”和“背诵课文”为主,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使许多学生完全以一种被动的形式接受教育,造成学习缺乏动力,丧失兴趣,也磨灭了个性。如何把学生从传统的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健康成长”,是摆在众多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只有让作业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充分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想其所想,做其所好,从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甚至感觉是一种“享受”,才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创新理念。诸如:我在教《院子里的悄悄话》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年轮图,要求通过图上能反映方位、气候的变化,并配上简洁、明了的文字。这样不但使学生能更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做起来也感兴趣。在教《万能胶水了明记》时,让学生课后想想“聪聪的发明最终能成为现实吗?”并要求学生第二天在课堂上发展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作业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善用正确、科学的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意向。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们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这个见解很独特!”“你的回答很精彩!”“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赞许”犹如阳光,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常常会朝着老师鼓励的空间发展。记得在教《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学生们通过小燕子的三次回答都找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在这时候我顺势提问“除了小燕子的发现,你还发现了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平时不大爱回答问题,沉浸在自己小世界的心怡却出乎意外地举起了手,并在前面的叙述中找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点。对于她的回答当时我非常地兴奋,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能从前面叙述的句子中学会理解,非常了得。我激动地说:“你也是一个像小燕子样聪明并善于观察的小朋友,继续加油吧。”得到肯定后她脸上流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并变得越来越喜欢阅读,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在加强,在一次大型的课本剧表演中,她出色的表现得到评委老师的一致认可。其实这样的孩子还有不少,关键在于老师们善于发现,对于独特、新颖的见解及时写上“优”或激励性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以保持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只有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及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积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摘要:现在数学教学怎样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突破旧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探究式 探索 思维  所谓探究就是探索与研究,探与究是相辅相成的。探是究的前提,究是探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模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特别是家长、学生和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更是特别关注。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也是近几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这篇文章主要从家庭环境这个影响因素入手,以客观的家庭环境和主观的家庭环境两个角度,概括一下其对创造力影响的相关研究,此外,还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进一步为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在数学教学中,后进生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和学习兴趣,他们往往先是厌恶,而后放弃,最后自暴自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转化,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样板,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和能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的理解。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
摘要: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意义,探讨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实作用,并对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理性思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勤工助学 书协会  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随着高校的扩招、办学层次的提高以及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深入开展,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采用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不
新的高考形势下,高三数学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去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众所周知高三数学教学工作主要是复习,而复习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一轮复习重在基础,在抓
目的:观察2010年11月-2011年5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的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该组均行纤维支气管镜检并获得支气管灌洗液(BALF),提取目的DNA片段,经Nested-PCR快速诊断MP感染,
摘要:本文从教师本人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个人魅力和直观激趣、实验导趣等授课方式诸方面探究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旨在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生物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 生物 教学 激发 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如果每位教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学生的学习就会是幸福的、快乐的。  一、提高自身修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