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迁移思想,呈现别样的高中数学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er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给出了迁移的定义,对迁移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迁移思想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迁移思想 教学策略
  引言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迁移理论的应用比较广泛。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迁移理论,就能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鉴于高中数学的重要地位,将迁移思想引入高中数学教学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学效果。所以研究如何将迁移思想引入高中数学教学迫在眉睫。为此,笔者就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迁移思想的应用问题作探讨。
  1.迁移理念概述
  如果给迁移下一个定义,则可以这样阐述:迁移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教育界不同的学派产生的不同学说,所以在各种学说的引导下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迁移思想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情境感受、学习材料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数学认知系统稳定性,以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总结概括。
  2.对迁移的分类
  2.1按对学习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分类,分为正、负迁移两种。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可以促进、帮助另一种学习;而负迁移则是一种学习抑制、干扰另一种学习。
  2.2按先发生的学习与后发生学习的关系进行分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发生的学习影响到了后来的学习;而逆向迁移则是指后发生的学习影响到了先发生的学习。
  2.3按知识迁移的水平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在同一水平的知识和技能之间发生迁移;而纵向迁移则是指在不同水平的知识和技能之间发生迁移。
  2.4根据解题的方法不同,分为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一般迁移是指利用普通的原理、概念等,对新的事物进行总结、应用;而特殊迁移则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解题技巧。
  3.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迁移思想的策略
  3.1把握新知识和旧知识的交接点,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迁移。因为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样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进行迁移就比较容易[1]。因此,老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促进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正迁移。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比如学生在学习椭圆和双曲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一下平面内到点的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然后引导学生研究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常数,以及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在采用这一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清楚地分开,而且要强调这两者之间的不同,避免发生负迁移,从而强化数学教学效果。
  3.2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引导学生迁移。因为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将会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对该迁移加以重视,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3.2.1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迁移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形成数学定义。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师只要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加以提炼,然后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解释,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更熟悉。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述函数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公函、信函等概念,鉴于学生对于这些概念非常熟悉,教师可以利用公函与信函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桥梁引入函数的概念,函数就是连接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尽管这种教学方式与函数最初的解释大相径庭,但是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
  3.2.2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迁移到数学中。
  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迁移到课堂教学中,然后加以提炼,可以很好地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集合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将该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说出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不是本班的,就是别班的。答案仅有两个。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集合的特征之一——确定性。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互换位置,再举出换了位置的同学的名字,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即使换了位置,仍然属于本班,这样学生就学会了集合的特征之二——无序性。最后,由于本班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从而引出了集合的特征之三——互异性。
  3.2.3将数学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因为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其他学科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数学知识通常能够解决其他科学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生物、化学、地理、经济等学科。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数学知识点时,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
  3.2.4在数学练习过程中,引入迁移思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为数学知识往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可应用的地方,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教师可以总结一些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迁移成效。
  结语
  高中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入迁移思想,并加强对于迁移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深入学习与研究,以对其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常瑞芬.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迁移思想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3(12):160.
  [2]来子立.高中数学正迁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12):17.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创新是高考的基调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探究式、质疑式、活动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和客观现实,掌握所教知识的来龙去脉,摸清例题和习题的深浅,熟悉各种教学模式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
摘 要: 构建聋校数学高效课堂,应凸显“生态化”理念和“生本化”策略,还应以“科学化”评价构建数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数学高效课堂 生态化 生本化 科学化  随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执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践攻坚阶段。面对新形势,聋校数学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关注聋生的学习起点、发展聋生的数学思维、落实“双基”教学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一、以“生态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然而目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仍然受传统模式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未将学生看成是具有无限潜能的学习主体.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则默默无闻.在不少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眼里,数学课堂气氛异常沉闷,更不用谈及思考与探究.笔者以教研活动中若干个案例为载体,阐述对三种课型的几点思考.  案例1:直线的倾斜角和
摘 要: 文章认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要树立大众化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建构主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新型教学观。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 教学观  新课程新在哪里?首先当然是新在课程理念上。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不能再持传统的教学观,而要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新教学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树立哪些教学观呢?笔者不揣浅陋,在此略陈陋见。  1.树立大众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识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显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我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发挥学生的
摘 要: 对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剖析,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高中数学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然后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教育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合作学习 哲学知识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中学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本质改变,新课程提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更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高中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