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当前大学生使用电脑和上网现状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当前大学生上网表现,分析了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最后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绿色健康校园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网络道德 道德失范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Network Mor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and the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GUO Xiaole[1],LI Xinxiao[2], LONG Zhihui[1]
([1]College of Oil and Gas Engineering ,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401331;
[2]General Affairs Depart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401331)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used by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was investigated. The behaviors on surfing internet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were analyzed. At last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his study is important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n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green and healthy campuses.
Key wordsnetwork morality; moral anomie; education reform
笔者在求学和工作中接触了大量大学生,发现虽然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笔记本或者台式电脑,每天接触电脑或者上网的时间都不在少数,却几乎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查找所需的研究或学习资料,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办公文档、图表制作和汇报幻灯操作都不是十分熟悉。通过一些简单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浏览不正当信息等,电脑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令笔者颇感忧虑。随即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对当前大学生上网现状以及由此引起的网络道德失范等后果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能够对改善此种现象提供一点帮助。
1 大学生上网活动的现状
网络聊天、交友和游戏。利用即时通讯软件或聊天室进行聊天,或者利用交友网站进行网络交友,以及玩在线网络游戏是大学生最常见的网络活动。大学生处于青春激情期,渴望与人交流,得到别人认可,而网络为这种情感的释放提供了绝好的途径。然而,很多大学生长时间的沉迷其中,将聊天和游戏当做主业,对学习敷衍了事,完全本末倒置。
查阅网络信息。大学生上网的另一个主要活动是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学生上网是为了查看新闻和娱乐信息,有些是为了查找专业知识以解决某个问题,这些行为体现了网络的便利性和实用性。网络的便利性也为抄袭和复制他人成果提供了基础,很多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抄袭作业,甚至出现许多连同姓名一块复制的可笑行为。同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网是为了寻找各种各样的不文明信息,例如黄色信息、暴力信息和黑色信息等。
黑客行为。出于技术崇拜,大多大学生对黑客持宽容态度,并利用网络学习、实践黑客技术,制作、散播病毒和木马,一些学生是为了好玩,而另一些则是为了利益,入侵他人或公司电脑,窃取机密资料,造成极坏影响。
2 长期上网所带来的后果
现实情感淡漠、现实交际能力降低。长期流连于网络,必然导致现实交际活动减少。习惯于网上交往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导致人际关系的难于应对,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交往技能的降低。
责任感缺乏、诚信丧失。网络匿名性的特点使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对网民的行为难以起到有效控制,网络行为缺乏外在力量的监督。这样,网民在网上可以放纵自己的言行,说任何想说的话,干任何想干的事,而不用有任何压力。久而久之,会使大学生缺乏责任感,诚信意识丧失,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法治观念淡化。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使大学生可以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隐藏个人的真实身份,自由发布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受这些信息影响,一些大学生对现实和网络的界限区分越来越模糊,经常不自觉的将游戏和电影中的价值观念代入现实,做出许多违法犯罪的事件。
身体健康受损、思维高度降低。网络社会信息量巨大、良莠不齐,各种垃圾信息充斥其中。一旦陷入网络中,极易上瘾,通宵达旦泡在网吧。长期下来,失眠、头痛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便伴随而来,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另外,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直接化、形象化的特点,结果使大学生们用“看”而不再用“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这种方式必定会降低思想高度,严重影响大学生思维深度及(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48页)理性的发展。
3 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法律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环节,1994年我国开始建立网络相关法规,但与网络本身建设的速度相比是相对滞后的,有关部门应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大力加强执法的力度。另外,大学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上网管理,制定具体的网络道德要求目标和相应的制度,建立可操作的德育考评指标体系,将考评结果纳入学生学籍管理。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深化网络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增加网络操作中的网风与网德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或者开展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通过定期组织网络技术培训班、网络德育工作研讨会等方式,提高计算机和思想政治教师的网络教育意识和教学技能,确保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
开设网络德育网站,丰富校园活动。建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德育网站,构建系统化的网络教育平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多举办文体活动、科研活动和网络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活动,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另一方面,可以消耗学生过剩的精力,将学生的活动范围从虚拟社会拉回现实社会。
强化学生自律意识。网络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等特征,现实社会中的法律以及道德约束机制很难对网络中的个体发挥作用。道德规范本身又不具备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坚定道德信念,强化自律意识,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便以加速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一代,经常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网民人格分裂,现实道德意识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弱化和虚拟化。为此,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绿色健康校园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光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自我养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90-91.
[2]郑显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对策.高等农业教育,2008.9:34-36.
[3]朱晓红.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与对策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134-137.
[4]郑彦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5):67-68.
[5]李立.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研究.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4):9-11.
[6]韩茂胜.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4(4):49-50.
关键词 网络道德 道德失范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Network Mor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and the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GUO Xiaole[1],LI Xinxiao[2], LONG Zhihui[1]
([1]College of Oil and Gas Engineering ,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401331;
[2]General Affairs Depart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401331)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used by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was investigated. The behaviors on surfing internet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were analyzed. At last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his study is important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n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green and healthy campuses.
Key wordsnetwork morality; moral anomie; education reform
笔者在求学和工作中接触了大量大学生,发现虽然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笔记本或者台式电脑,每天接触电脑或者上网的时间都不在少数,却几乎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查找所需的研究或学习资料,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办公文档、图表制作和汇报幻灯操作都不是十分熟悉。通过一些简单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浏览不正当信息等,电脑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令笔者颇感忧虑。随即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对当前大学生上网现状以及由此引起的网络道德失范等后果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能够对改善此种现象提供一点帮助。
1 大学生上网活动的现状
网络聊天、交友和游戏。利用即时通讯软件或聊天室进行聊天,或者利用交友网站进行网络交友,以及玩在线网络游戏是大学生最常见的网络活动。大学生处于青春激情期,渴望与人交流,得到别人认可,而网络为这种情感的释放提供了绝好的途径。然而,很多大学生长时间的沉迷其中,将聊天和游戏当做主业,对学习敷衍了事,完全本末倒置。
查阅网络信息。大学生上网的另一个主要活动是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学生上网是为了查看新闻和娱乐信息,有些是为了查找专业知识以解决某个问题,这些行为体现了网络的便利性和实用性。网络的便利性也为抄袭和复制他人成果提供了基础,很多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抄袭作业,甚至出现许多连同姓名一块复制的可笑行为。同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网是为了寻找各种各样的不文明信息,例如黄色信息、暴力信息和黑色信息等。
黑客行为。出于技术崇拜,大多大学生对黑客持宽容态度,并利用网络学习、实践黑客技术,制作、散播病毒和木马,一些学生是为了好玩,而另一些则是为了利益,入侵他人或公司电脑,窃取机密资料,造成极坏影响。
2 长期上网所带来的后果
现实情感淡漠、现实交际能力降低。长期流连于网络,必然导致现实交际活动减少。习惯于网上交往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导致人际关系的难于应对,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交往技能的降低。
责任感缺乏、诚信丧失。网络匿名性的特点使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对网民的行为难以起到有效控制,网络行为缺乏外在力量的监督。这样,网民在网上可以放纵自己的言行,说任何想说的话,干任何想干的事,而不用有任何压力。久而久之,会使大学生缺乏责任感,诚信意识丧失,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法治观念淡化。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使大学生可以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隐藏个人的真实身份,自由发布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受这些信息影响,一些大学生对现实和网络的界限区分越来越模糊,经常不自觉的将游戏和电影中的价值观念代入现实,做出许多违法犯罪的事件。
身体健康受损、思维高度降低。网络社会信息量巨大、良莠不齐,各种垃圾信息充斥其中。一旦陷入网络中,极易上瘾,通宵达旦泡在网吧。长期下来,失眠、头痛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便伴随而来,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另外,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直接化、形象化的特点,结果使大学生们用“看”而不再用“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这种方式必定会降低思想高度,严重影响大学生思维深度及(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48页)理性的发展。
3 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法律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环节,1994年我国开始建立网络相关法规,但与网络本身建设的速度相比是相对滞后的,有关部门应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大力加强执法的力度。另外,大学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上网管理,制定具体的网络道德要求目标和相应的制度,建立可操作的德育考评指标体系,将考评结果纳入学生学籍管理。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深化网络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增加网络操作中的网风与网德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或者开展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通过定期组织网络技术培训班、网络德育工作研讨会等方式,提高计算机和思想政治教师的网络教育意识和教学技能,确保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
开设网络德育网站,丰富校园活动。建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德育网站,构建系统化的网络教育平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多举办文体活动、科研活动和网络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活动,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另一方面,可以消耗学生过剩的精力,将学生的活动范围从虚拟社会拉回现实社会。
强化学生自律意识。网络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等特征,现实社会中的法律以及道德约束机制很难对网络中的个体发挥作用。道德规范本身又不具备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坚定道德信念,强化自律意识,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便以加速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一代,经常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网民人格分裂,现实道德意识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弱化和虚拟化。为此,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绿色健康校园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光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自我养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90-91.
[2]郑显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对策.高等农业教育,2008.9:34-36.
[3]朱晓红.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与对策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134-137.
[4]郑彦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5):67-68.
[5]李立.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研究.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4):9-11.
[6]韩茂胜.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4(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