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经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Ⅰ期胆道造瘘(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one-step biliary fistulation,PTOBF)取石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采用PTOBF取石术+ LC手术,24例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LC手术。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者一期手术成功率均为100%。PTOBF取石术+LC组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均优于LCBDE+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OBF取石术+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2/20),观察期复发率10.0%(2/20),LCBDE+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2/24),观察期复发率12.5%(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PTOBF取石联合LC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是安全、有效的。

其他文献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中医医院肿瘤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第一天行双套管负压冲洗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出现并发症后开始负压冲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每组30例。研究组术后胰瘘、腹腔感染及出血(16.67%,0,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3.33%,23.33%,10.0%),带管时间(7.32±1.82 d)及住院时间
期刊
目的评价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术前胆管扩张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进行根治术治疗的89例H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显示的胆管扩张程度将患者分组,分析胆道扩张程度的相关因素及胆道扩
患者男,75岁,因“双下肢疼痛、无力9 h”就诊.患者于睡眠中出现右下肢疼痛、无力,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左下肢疼痛、麻木、无力.查体: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肌力、感觉未见
期刊
分析经胸腹部CT、盆腔MRI、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诊断为无远处转移的583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0例常规行术中肠镜检查确定肿瘤下缘并观察吻合口情况,193例不行术中肠镜检查。结果表明,术中肠镜组的肿瘤远切端长度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中肠镜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
期刊
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施行胸腔镜辅助微波消融治疗的6例Ⅶ、Ⅷ段膈顶部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胸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无中转开腹手术。5例肿瘤初次达到完全消融,1例肿瘤消融不完全者经补救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1例因合并严重脾功能亢进术后腹腔内渗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时间8~43个月,所有患者局部消融部位病变无进展,3例肝内复发,1例发生胸腰椎转移。我们认为本方
期刊
追踪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在临床诊断和评估过敏原免疫治疗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综述了羧基荧光素琥珀碱亚胺酯连续稀释法、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法、胞内细胞因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INCR靶向微小RNA(miR)-876-5p调控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SV-HUC-1与膀胱癌细胞系T2
我们回顾性分析89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病例和210例非DVT病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测量和计算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短径、受压程度、右髂总静脉(RCIV)内径以及左髂腔静脉夹角(left iliac -vena cava angle,LIVCA)。发现左髂腔静脉夹角小是双重髂静脉受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双重型LCIV受压往往比单一型LCIV受压更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