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目标的个案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8297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因学生探究、质疑等问题的生成而得不到完成的情况常有发生,教师的“请君入瓮”式教学与学生的“节外生枝”式学习成了一对矛盾。试举笔者听的一堂教研活动课为例,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美丽的西双版纳》。
  预设目标:
  抓住“美丽”二字,从文中的小标题入手,了解西双版纳美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
  课堂实施:
  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所了解的西双版纳。学生踊跃发言,当教师发现超过预设时间5分钟时,忙打断学生的发言,进入第二个环节。
  1.有学生在读课文找小标题时,敏感地注意到文中5个小标题不一致,并把这个问题勇敢地提出来,不少同学纷纷赞同。教师显然没有料到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已超过了自己的预设,但他并未抓住这一很好的教学契机,借题发挥,让学生讨论文中的小标题怎样改动才能达到“一致”,而是直接告知学生:前4个小标题写的是自然景观,第5个小标题写的则是人文景观。
  2.在品味文中语言时,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赏析。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后,發言很是积极,且富有个性。尤其是在“笑对生与死”这一部分,不少学生联系到保尔关于“生命的意义”那段名言,谈到现代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引起争论,他们的见解独到,语言精彩,虽然有些话语不失偏颇之处,但看得出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但教师觉得学生扯远了,偏离了课本,偏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便又一次打断了学生的侃侃而谈,部分学生的情绪显得有些低落。
  3.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请学生做导游,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这既能测试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该是课堂的一个亮点。学生情绪再次高涨,小组合作探究后,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前即兴表演,博得同学们阵阵掌声,然而就在学生欲罢不能时,下课铃响了,教师的一句“本课内容到此结束”,犹如一盆凉水,浇灭了学生的热情。
  反思与对策:
  过去,教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目标,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如果课堂上学生探究的活动时间过长、生成的问题过多;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过长、预设的教学目标完不成,这堂课就算失败了。死的预设,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任凭那堂课上闪烁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许多热闹的讨论场合,生机勃勃的体验过程被强令终止,这不仅煞风景,而且制约着师生的思维创新,扼杀了师生的灵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与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如果仅限于预设的目标,那教学势必异化为一出“教案剧”,而课堂最终也就成了出演“教案剧”的舞台。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学生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
  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教学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学生是不同的,学生的每一天也都是不同的,教学的情境更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场景往往出现在教师的预设之外,它是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教学中的机智与创新,它是在师生的智慧与灵感中自然生成的。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预设目标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及时调整既定教案,大胆的因势利导,不囿于教学预设的束缚,引导学生寻找教学火花,撞击震撼心灵的闪光点,让学生享受课堂互动和交流的快乐,把学生的灵动真正呈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让语文课堂映照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当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节外生枝”,并不意味着就是对教师“请君入瓮”的全盘否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的角度上来思考并加以准确地陈述;其次,新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的和谐发展,教师在预设目标时,不应把“三维”进行人为的割裂,穿靴戴帽,死搬硬套,为“目标”而目标,而应寻找和设计一种能够整体性、一体化地实现“三维”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既要重视教师的预设目标,更不可忽视学生的非预设生成。如此而为,才能使语文课堂因师生互动而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因学生的探根究底、求异质疑而闪耀着创新的智慧火花,学生因教师的传递而受到超越语言本身的生命滋养,教师因学生的回应而欣喜着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殷松荣,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其他文献
语文是有灵魂、有思想的。作为一名善思的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极寻找情感的食糧,去发掘教材及教材以外的情感因素,创造一种和谐的、温馨的学习环境。    一.激发兴趣,显现个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