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船舶柴油机》是高职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通过课程改革,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型,在教学上采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的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72-02
一、前 言
随着世界航运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不断更新,如何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目前最先进的船舶设备,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岗位适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航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船舶柴油机》是STCW78/95公约规则划分的7项职能之一,是轮机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也是国家海事局组织的海船轮机员适任证书全国统一考试的主要课程之一,并具有职务晋升时的强制性知识更新培训的要求;课程教学贯穿了船舶柴油机理论知识教学、课程实验、柴油机拆装操作实训及模拟器训练等多个环节,因此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职业化和终身化教育特征。为更好满足STCW公约要求,提高学生的未来岗位适任能力,要求《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应随着船舶柴油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
二、以往《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按照现代高职课程的基本理念,高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专业所涉及的相关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职业技术理论和职业实践训练课程按照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注意与职业岗位相衔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实践技能和模拟岗位操作的经验,由此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或相互平行而又融合交叉的高职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船舶柴油机》课程的结构组成,要求学生对柴油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分析、运行管理等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整体全面的掌握。而传统的《船舶柴油机》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学科本位痕迹明显,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课程改革跟不上时代发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无法体现高职教学特色。
教学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单一,手段陈旧,甚至还有些教师“一根粉笔一张嘴,一直从头讲到尾”、“满堂灌”式的教学占主导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够,未真正形成合理的多媒体、交互式、可持续的教与学环境。忽视了高职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定向性。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被当成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致使创新教育主体缺失,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和探索。
鉴于以上原因,我院现在的《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并不能很好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满足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船舶柴油机》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型
结合行业实际,经过充分的调研,借鉴德国不莱梅大学菲利克斯•劳奈尔(Felix Rauner)教授提出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BAG),将《船舶柴油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项目,每一项目下再分为若干任务,按照不同的任务进行教学实施(见图1)。由此设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船舶柴油机》教学理论模型和课程标准。
图1《船舶柴油机》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模型示意图
2.编制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教学手段有机融合的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针对船舶柴油机课程内容中的每一项目下的每一任务模块,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按照最优比例、恰如其分地采用教学课件、轮机模拟器、VRML虚拟现实技术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见表1,以气缸套教学为例),以现代教学理念来指导每一堂课的教学,增强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全方位的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课程教学中,做到“四合”即课程与证书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室与实训室整合、教师与师傅混合:①课程与证书融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职业资格要求接轨,考核形式与海事局考证接轨,考核成绩可以资格证书成绩替代,及时跟踪新的变化;②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梳理课程内容,分清哪些内容普通教室讲授,哪些内容进行现场教学或实操,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使学生一学就能用,一学就会用,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感;③教室与实训室整合——为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开展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申请在轮机实训中心实训室内安装投影仪,把课堂搬到了实训室,以便老师适时选择或交叉使用最合适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实物实训、虚拟训练等各自的优势,节约时间,提高效果;④教师与师傅混合——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船舶中的师傅角色是统一的,甚至比师傅的要求更高,即能文能武、能讲能做,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备好理论课,更要备好实践课,要精心策划,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和启发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程实践教学方面,任课老师力求在现场进行相应设备的拆装、操作的演示中讲授相关知识点,部分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①老师提出问题与要求、学生课前预习;②学生课后复习、教师总结;③及时答疑、必要时质疑的方法。
3.建设《船舶柴油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建设完善的《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平台。内容主要有教学网络课件、在线自测系统、故障实例数据库、BBS系统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开放式、自主式、可持续性的学习平台,实现学生在线学习、远程学习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及时利用BBS系统和教师进行交流。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有效整合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课程改革后取得的成效
通过本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反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工学结合的应用,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接触实际设备的机会多了,复习时脑子里立体印象清晰了,拆装、操作及调试能力也加强了;2009年12月学生参加国家海事局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评估(实操考试),通过率为100%;理论知识考试合格率一次通过率达85%,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较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在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成绩,相信经过进一步的努力,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
2 杨 威、周 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职业教育,2009(4):15
3 刘孟良.从高职课程改革现状谈高职课程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4):86~87
【关键词】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72-02
一、前 言
随着世界航运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不断更新,如何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目前最先进的船舶设备,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岗位适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航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船舶柴油机》是STCW78/95公约规则划分的7项职能之一,是轮机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也是国家海事局组织的海船轮机员适任证书全国统一考试的主要课程之一,并具有职务晋升时的强制性知识更新培训的要求;课程教学贯穿了船舶柴油机理论知识教学、课程实验、柴油机拆装操作实训及模拟器训练等多个环节,因此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职业化和终身化教育特征。为更好满足STCW公约要求,提高学生的未来岗位适任能力,要求《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应随着船舶柴油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
二、以往《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按照现代高职课程的基本理念,高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专业所涉及的相关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职业技术理论和职业实践训练课程按照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注意与职业岗位相衔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实践技能和模拟岗位操作的经验,由此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或相互平行而又融合交叉的高职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船舶柴油机》课程的结构组成,要求学生对柴油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分析、运行管理等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整体全面的掌握。而传统的《船舶柴油机》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学科本位痕迹明显,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课程改革跟不上时代发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无法体现高职教学特色。
教学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单一,手段陈旧,甚至还有些教师“一根粉笔一张嘴,一直从头讲到尾”、“满堂灌”式的教学占主导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够,未真正形成合理的多媒体、交互式、可持续的教与学环境。忽视了高职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定向性。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被当成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致使创新教育主体缺失,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和探索。
鉴于以上原因,我院现在的《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并不能很好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满足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船舶柴油机》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型
结合行业实际,经过充分的调研,借鉴德国不莱梅大学菲利克斯•劳奈尔(Felix Rauner)教授提出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BAG),将《船舶柴油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项目,每一项目下再分为若干任务,按照不同的任务进行教学实施(见图1)。由此设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船舶柴油机》教学理论模型和课程标准。
图1《船舶柴油机》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模型示意图
2.编制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教学手段有机融合的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针对船舶柴油机课程内容中的每一项目下的每一任务模块,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按照最优比例、恰如其分地采用教学课件、轮机模拟器、VRML虚拟现实技术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见表1,以气缸套教学为例),以现代教学理念来指导每一堂课的教学,增强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全方位的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课程教学中,做到“四合”即课程与证书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室与实训室整合、教师与师傅混合:①课程与证书融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职业资格要求接轨,考核形式与海事局考证接轨,考核成绩可以资格证书成绩替代,及时跟踪新的变化;②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梳理课程内容,分清哪些内容普通教室讲授,哪些内容进行现场教学或实操,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使学生一学就能用,一学就会用,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感;③教室与实训室整合——为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开展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申请在轮机实训中心实训室内安装投影仪,把课堂搬到了实训室,以便老师适时选择或交叉使用最合适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实物实训、虚拟训练等各自的优势,节约时间,提高效果;④教师与师傅混合——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船舶中的师傅角色是统一的,甚至比师傅的要求更高,即能文能武、能讲能做,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备好理论课,更要备好实践课,要精心策划,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和启发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程实践教学方面,任课老师力求在现场进行相应设备的拆装、操作的演示中讲授相关知识点,部分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①老师提出问题与要求、学生课前预习;②学生课后复习、教师总结;③及时答疑、必要时质疑的方法。
3.建设《船舶柴油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建设完善的《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平台。内容主要有教学网络课件、在线自测系统、故障实例数据库、BBS系统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开放式、自主式、可持续性的学习平台,实现学生在线学习、远程学习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及时利用BBS系统和教师进行交流。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有效整合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课程改革后取得的成效
通过本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反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工学结合的应用,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接触实际设备的机会多了,复习时脑子里立体印象清晰了,拆装、操作及调试能力也加强了;2009年12月学生参加国家海事局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评估(实操考试),通过率为100%;理论知识考试合格率一次通过率达85%,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较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在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成绩,相信经过进一步的努力,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
2 杨 威、周 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职业教育,2009(4):15
3 刘孟良.从高职课程改革现状谈高职课程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