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乡结合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迫在眉睫,他们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探究特殊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方法势在必行。而实施“三心”工程、注重合作教育研究、发挥班集体优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则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关键词:城中村
学生
教育探究
对策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来自四面八方,有学校周边六个村的本地生,有来自周边做生意的个体户、老板的子女,还有农民工子女,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势必出现一些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具体表现在:双亲再婚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本地或外地留守儿童、有残疾的家庭学生、农村独生子女学生、进城务工子女学生、孤儿等,这些特殊学生,大都思想偏激,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要么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因此,城中村的学生特别是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状况务必引起全社会关注,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等机能作用,才能确保广大未成年健康、快乐成长。一、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困境和生活环境(1)据调查我校学生人数为938人,特殊家庭的学生就有485人,占全校总人数51.7%,其中再婚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有92人,占特殊家庭的学生人数的18.9%;有残疾的家庭学生、独生子女、农村双女、孤儿有271人,占特殊家庭的学生人数的55.9%;留守儿童61人,占特殊家庭的学生人数的12.8%;还有进城务工子女共有252人,占特殊家庭的学生人数的52%。同时,随着城镇化不断扩张,给城中村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和问题,系本校地段生的家长由一种朴实、憨厚、热爱劳动的农民身份转型为城市保守、物质极为丰富、跟风潇洒而精神恍惚,盲目模仿的小市民,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根本来不及转型,在茫然之中无可适从,无法用好的方法去教育、管理、引导自己的小孩。而来自外地的老板、进城务工者为了生计、为了生活,也很少顾及到自己小孩的学习、成长与生活。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就是打骂,而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则以溺爱为主,使学校对特殊家庭的学生教育越来越茫然,所以探究特殊家庭的学生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2)由于城市的扩展,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人逐步丰厚,村中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村港里弥漫着黄、赌、毒、电子游戏室、黑网吧等无所不在,不良的影视文化、不健康的书籍和生活习惯包围着学生,造成学生成长的外表条件相当复杂;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学生,面对家庭破裂、不稳定、缺乏监管、亲子关系紧张等残酷现实,使他们对生活、学习、人生无所适从。这一情况对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很大的冲击,这也是我们探究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原因所在。二、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发展参差不齐,缺乏自信心;文化基础知识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重心理问题;行为异端和不思进取等问题。如果对他们教育失控,会加大不良社会诱因对他们的危害。那么,寻找有效的教育途经及措施,抹平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落差,帮助他们开发潜能,促使他们人格健全发展。我们通过对特殊家庭学生的跟踪、干预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现来谈谈几点对策。 (一)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安排老师进行个体干预。建立健全外来务工及单亲家庭孩子、独生子女等个人小档案,其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德育现状分析、德育干预方法、德育干预目标、德育干预跟踪等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摸清特殊学生的类型、学生行为习惯、思想状态,我们把特殊家庭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积极型,他们有主见,各方面表现较好;另一类是一般型,这类特点是缺乏自信,较为自私,早熟,不愿受束缚;最后一类是消极型,他们完全自卑,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做出一些严重违纪之事。根据不同类型指派不同的老师进行干预,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分别对他们实施重点观察、及时了解他们真实具体的情况,通过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并定期跟家长通报特殊家庭学生情况,保持信息畅通。时时关注他们成长轨迹中出现的问题,适时为他们提供帮助。 (二)实施“三心”工程,建立融洽的关系“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有感情的,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地位。学生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所以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心。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大多数特殊家庭的学生都是有心理困境的学生,他们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他们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再婚家庭的学生、有残疾的家庭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学生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 要排除偏见,尊重、信任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并给予悉心的指导。开展“手拉手”活动,举行“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共同成长”主题班会、竞选“助人为乐使者”等活动,使特殊家庭的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就是奉献社会,通过活动,建立起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给这个特殊的群体带来阳光般的热情与温暖。 (三)实施“闪光教育”, 注重合作教育研究马克·吐温曾说过:“我可以为一个愉悦的赞美,而多活两个月。”每个特殊群体孩子身上都有其闪光点,而闪光点就是我们施教的支点,把握好时机,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随时给他们创造机会,并及时肯定和表扬鼓励,哪怕是他们弯腰捡一小纸屑、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等,这样在前进的道路上能给他们极大的温暖和动力。合作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为了促使特殊群体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尝试并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张扬个性,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四)发挥班集体优势,营造温暖氛围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温室,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安排班上优秀的同学主动接近特殊家庭学生,与他们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们,努力让他们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同时,要利用学校开运动会、文艺汇演、春游活动等活动,让他们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摇旗呐喊,加油助威,这既让他们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平时在生活上、学习上多给予她们关心、鼓励,多和她们交流,相互学习;关照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她们,多表扬、多辅导她们,以此树立她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好知识的决心。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并从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学会宽容。(五)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家庭教育的任务侧重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品格教育;特殊家庭由于其家庭情况的复杂性,家长更需要经过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我们的做法是:①从新生入学培训开始就对新生家长同时进行培训;②每一个学期针对不同的年级开设教育方法讲座和家长会;③举办特殊家庭家长专场讲座,特殊家庭学生的德育指导老师每个学期至少与家长交换教育感悟一次。④举办家庭教育交流会,由学校牵头,邀请有经念的家长做家庭教育经念报告,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讲解更具有教育性和说服力。⑤利用网络与手机短信快捷便利的特点,拓宽与家长沟通的渠道,这样不仅掌握了学生思想状态,还能和家长形成有效的沟通,这一方法对于频临管教缺少的特殊家庭学生尤为重要,它能使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教育效果、方法的同时,唤醒和加强了家长对孩子的监管意识,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在与学生沟通中,拉近师生的距离,更便于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新华网,2004年2月26日[2]顾绣莲.《未成年人保护与和谐社区建设》.人民网——强国社区[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4]张茂聪.《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学生
教育探究
对策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来自四面八方,有学校周边六个村的本地生,有来自周边做生意的个体户、老板的子女,还有农民工子女,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势必出现一些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具体表现在:双亲再婚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本地或外地留守儿童、有残疾的家庭学生、农村独生子女学生、进城务工子女学生、孤儿等,这些特殊学生,大都思想偏激,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要么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因此,城中村的学生特别是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状况务必引起全社会关注,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等机能作用,才能确保广大未成年健康、快乐成长。一、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困境和生活环境(1)据调查我校学生人数为938人,特殊家庭的学生就有485人,占全校总人数51.7%,其中再婚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有92人,占特殊家庭的学生人数的18.9%;有残疾的家庭学生、独生子女、农村双女、孤儿有271人,占特殊家庭的学生人数的55.9%;留守儿童61人,占特殊家庭的学生人数的12.8%;还有进城务工子女共有252人,占特殊家庭的学生人数的52%。同时,随着城镇化不断扩张,给城中村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和问题,系本校地段生的家长由一种朴实、憨厚、热爱劳动的农民身份转型为城市保守、物质极为丰富、跟风潇洒而精神恍惚,盲目模仿的小市民,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根本来不及转型,在茫然之中无可适从,无法用好的方法去教育、管理、引导自己的小孩。而来自外地的老板、进城务工者为了生计、为了生活,也很少顾及到自己小孩的学习、成长与生活。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就是打骂,而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则以溺爱为主,使学校对特殊家庭的学生教育越来越茫然,所以探究特殊家庭的学生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2)由于城市的扩展,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人逐步丰厚,村中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村港里弥漫着黄、赌、毒、电子游戏室、黑网吧等无所不在,不良的影视文化、不健康的书籍和生活习惯包围着学生,造成学生成长的外表条件相当复杂;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学生,面对家庭破裂、不稳定、缺乏监管、亲子关系紧张等残酷现实,使他们对生活、学习、人生无所适从。这一情况对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很大的冲击,这也是我们探究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原因所在。二、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发展参差不齐,缺乏自信心;文化基础知识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重心理问题;行为异端和不思进取等问题。如果对他们教育失控,会加大不良社会诱因对他们的危害。那么,寻找有效的教育途经及措施,抹平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落差,帮助他们开发潜能,促使他们人格健全发展。我们通过对特殊家庭学生的跟踪、干预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现来谈谈几点对策。 (一)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安排老师进行个体干预。建立健全外来务工及单亲家庭孩子、独生子女等个人小档案,其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德育现状分析、德育干预方法、德育干预目标、德育干预跟踪等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摸清特殊学生的类型、学生行为习惯、思想状态,我们把特殊家庭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积极型,他们有主见,各方面表现较好;另一类是一般型,这类特点是缺乏自信,较为自私,早熟,不愿受束缚;最后一类是消极型,他们完全自卑,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做出一些严重违纪之事。根据不同类型指派不同的老师进行干预,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分别对他们实施重点观察、及时了解他们真实具体的情况,通过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并定期跟家长通报特殊家庭学生情况,保持信息畅通。时时关注他们成长轨迹中出现的问题,适时为他们提供帮助。 (二)实施“三心”工程,建立融洽的关系“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有感情的,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地位。学生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所以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心。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大多数特殊家庭的学生都是有心理困境的学生,他们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他们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再婚家庭的学生、有残疾的家庭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学生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 要排除偏见,尊重、信任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并给予悉心的指导。开展“手拉手”活动,举行“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共同成长”主题班会、竞选“助人为乐使者”等活动,使特殊家庭的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就是奉献社会,通过活动,建立起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给这个特殊的群体带来阳光般的热情与温暖。 (三)实施“闪光教育”, 注重合作教育研究马克·吐温曾说过:“我可以为一个愉悦的赞美,而多活两个月。”每个特殊群体孩子身上都有其闪光点,而闪光点就是我们施教的支点,把握好时机,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随时给他们创造机会,并及时肯定和表扬鼓励,哪怕是他们弯腰捡一小纸屑、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等,这样在前进的道路上能给他们极大的温暖和动力。合作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为了促使特殊群体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尝试并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张扬个性,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四)发挥班集体优势,营造温暖氛围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温室,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安排班上优秀的同学主动接近特殊家庭学生,与他们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们,努力让他们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同时,要利用学校开运动会、文艺汇演、春游活动等活动,让他们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摇旗呐喊,加油助威,这既让他们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平时在生活上、学习上多给予她们关心、鼓励,多和她们交流,相互学习;关照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她们,多表扬、多辅导她们,以此树立她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好知识的决心。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并从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学会宽容。(五)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家庭教育的任务侧重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品格教育;特殊家庭由于其家庭情况的复杂性,家长更需要经过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我们的做法是:①从新生入学培训开始就对新生家长同时进行培训;②每一个学期针对不同的年级开设教育方法讲座和家长会;③举办特殊家庭家长专场讲座,特殊家庭学生的德育指导老师每个学期至少与家长交换教育感悟一次。④举办家庭教育交流会,由学校牵头,邀请有经念的家长做家庭教育经念报告,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讲解更具有教育性和说服力。⑤利用网络与手机短信快捷便利的特点,拓宽与家长沟通的渠道,这样不仅掌握了学生思想状态,还能和家长形成有效的沟通,这一方法对于频临管教缺少的特殊家庭学生尤为重要,它能使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教育效果、方法的同时,唤醒和加强了家长对孩子的监管意识,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在与学生沟通中,拉近师生的距离,更便于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新华网,2004年2月26日[2]顾绣莲.《未成年人保护与和谐社区建设》.人民网——强国社区[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4]张茂聪.《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