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诗话视野中的刘长卿诗歌批评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wxl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初文人对刘长卿的评价颇高,直接影响了刘长卿诗歌在明中期、后期的接受.明初文人从不同诗学观念对刘长卿诗歌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多关注刘长卿的五古和七律,认为刘长卿的五律是可供诗法的对象,同时认为他的七律温和蕴藉.在诗歌艺术风格上面,周叙认为他的诗歌“秀色清香”,李东阳认为刘诗“凄婉清切”.在追流溯源上,朱奠培认为刘诗为“屈原、宋玉”之流,宋濂则认为刘诗取法建安.其中也不乏对刘诗的质疑.这为后世刘长卿诗歌的接受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批评养料.
其他文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记录了一场发生在孔子与其四位弟子就志向而展开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悉数体现.本文旨在分
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教材(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为例,探讨江苏地域
“红色经典”原泛指1942年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或规约下创作的曾产生空前广泛社会影响的涉及文学、音乐、戏曲、美术等门类的那批文艺作品.本文所谈到
刘鹗在《老残游记》和《老残游记续集》自序中提出的“哭泣”观和“人生如梦”观,都是刘鹗有感于社会现实而产生的观念.“哭泣”观将文人的创作当做最有力最深刻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