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职校语文课的一篇散文《灯》为例,阐述在中职语文散文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法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散文 目标教学法 新探
在中职学校语文课教学中,笔者以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灯》的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阐述对中职语文散文目标教学法的探索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依据与确定
1.知识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本课内容,确立的知识点是:理解《灯》的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习层层深入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学会遇到挫折之后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程序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设置了前提测评、认准目标、实施目标、检测反馈、布置作业等五个教学板块。
1.前提测评(第一教学板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提测评是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环节。老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能用到灯?它们的作用又是什么?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导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常识,贴近生活,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准目标(第二教学板块)
在前提测评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和学习重点,并用简短的语句或以投影的方式,给学生以提示,让学生了解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习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加明确。
3.实施目标(第三教学板块)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3节,并提问:文章题目叫《灯》,而开头两段为什么要写“噩梦”和“夜”。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学生通过讨论,老师启发,从而明确“窒闷”一词暗指当时政治空气很浓,失败主义情绪給人民造成的精神上的重负,点出时代背景。所以“窒闷”也表明了作者(包括民生)的心情,通过对这个词语的讲解,为学生理解“灯”的象征意义奠定了基础。
(2)教师根据课文线索,在每部分的分析中,依次提出如下问题:①作者写了什么地方的灯?②以什么形式出现的?③有什么样的作用?④作者的感情如何?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运用“读、想、议、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作者是由眼前的灯光写起,正是由于平房中的几点灯光,为我和夜行扫淡了黑暗的颜色,带来了光明,使我感到温暖。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感情变化是由视觉感受变化开始的:即是由噩梦中惊醒到逐渐清醒的过渡。
(3)接下来,作者由眼前的灯光回忆了在风雨夜行走时所见到的豆大灯光及陌生人家的灯光。这说明作者对灯的渴求是有原因的,他以亲身经历来说明灯的作用。那样的灯光使作者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奋进的人感到安慰,受到鼓舞。在此,教师再为学生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通过学生的速读,使学生明确,作者由写回忆时的灯光联想到了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及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灯光(火炬)的伟大,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联想至此,这灯光已从实实在在照明工具,而演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驱散黑暗的希望之光。教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投影,采用复合片的方法,打出需要理解的语句:①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②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③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水沉海底。这几句话是全文的精髓,让学生体会理解其中深刻的内涵,就一定能产生与作者共同的感受。不单是巴金,这篇文章透射出来的“光”与“热”也会“恩泽”每一位追求光明的中国人的!在讨论发言中,教师针对重点字调的理解,予以采用复合片中的方式出示完整答案,并组织学生齐读,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中,加深了对“灯”象征意义的理解。
(5)教师通过让学生朗读12节,使学生明确,作者又回到了眼前灯光即桌上油灯的描写,这灯光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友人成了热爱生命的人,进一步写出了灯光的象征意义。
文章最后写作者对着山那边“微笑”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由‘窒闷’到‘微笑’的感情历程是如何体现的?”通过学生回答,以板书的形式(窒闷—苦闷惶惑—安慰鼓舞—振奋—向往光明—微笑)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6)归纳总结。教师在用板书强调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述生活中的实例:在1997年,山西某煤矿发生了塌方,一个矿工困在井底,是一盏矿灯使他坚持33天,最终获救。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应该以什么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4.检测反馈(第四教学板块)
安排适量的巩固习题。教师投影表格,请学生依次把有关《灯》的内容填写在表格内,做到查漏补缺。
5.布置作业(第五教学板块)
教师通过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全面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散文 目标教学法 新探
在中职学校语文课教学中,笔者以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灯》的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阐述对中职语文散文目标教学法的探索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依据与确定
1.知识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本课内容,确立的知识点是:理解《灯》的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习层层深入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学会遇到挫折之后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程序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设置了前提测评、认准目标、实施目标、检测反馈、布置作业等五个教学板块。
1.前提测评(第一教学板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提测评是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环节。老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能用到灯?它们的作用又是什么?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导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常识,贴近生活,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准目标(第二教学板块)
在前提测评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和学习重点,并用简短的语句或以投影的方式,给学生以提示,让学生了解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习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加明确。
3.实施目标(第三教学板块)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3节,并提问:文章题目叫《灯》,而开头两段为什么要写“噩梦”和“夜”。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学生通过讨论,老师启发,从而明确“窒闷”一词暗指当时政治空气很浓,失败主义情绪給人民造成的精神上的重负,点出时代背景。所以“窒闷”也表明了作者(包括民生)的心情,通过对这个词语的讲解,为学生理解“灯”的象征意义奠定了基础。
(2)教师根据课文线索,在每部分的分析中,依次提出如下问题:①作者写了什么地方的灯?②以什么形式出现的?③有什么样的作用?④作者的感情如何?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运用“读、想、议、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作者是由眼前的灯光写起,正是由于平房中的几点灯光,为我和夜行扫淡了黑暗的颜色,带来了光明,使我感到温暖。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感情变化是由视觉感受变化开始的:即是由噩梦中惊醒到逐渐清醒的过渡。
(3)接下来,作者由眼前的灯光回忆了在风雨夜行走时所见到的豆大灯光及陌生人家的灯光。这说明作者对灯的渴求是有原因的,他以亲身经历来说明灯的作用。那样的灯光使作者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奋进的人感到安慰,受到鼓舞。在此,教师再为学生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通过学生的速读,使学生明确,作者由写回忆时的灯光联想到了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及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灯光(火炬)的伟大,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联想至此,这灯光已从实实在在照明工具,而演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驱散黑暗的希望之光。教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投影,采用复合片的方法,打出需要理解的语句:①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②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③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水沉海底。这几句话是全文的精髓,让学生体会理解其中深刻的内涵,就一定能产生与作者共同的感受。不单是巴金,这篇文章透射出来的“光”与“热”也会“恩泽”每一位追求光明的中国人的!在讨论发言中,教师针对重点字调的理解,予以采用复合片中的方式出示完整答案,并组织学生齐读,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中,加深了对“灯”象征意义的理解。
(5)教师通过让学生朗读12节,使学生明确,作者又回到了眼前灯光即桌上油灯的描写,这灯光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友人成了热爱生命的人,进一步写出了灯光的象征意义。
文章最后写作者对着山那边“微笑”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由‘窒闷’到‘微笑’的感情历程是如何体现的?”通过学生回答,以板书的形式(窒闷—苦闷惶惑—安慰鼓舞—振奋—向往光明—微笑)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6)归纳总结。教师在用板书强调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述生活中的实例:在1997年,山西某煤矿发生了塌方,一个矿工困在井底,是一盏矿灯使他坚持33天,最终获救。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应该以什么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4.检测反馈(第四教学板块)
安排适量的巩固习题。教师投影表格,请学生依次把有关《灯》的内容填写在表格内,做到查漏补缺。
5.布置作业(第五教学板块)
教师通过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全面达到教学目标。